郭明殊
歌德曾說,文學寫作應“少寫些”,其意就是文藝創作要“放慢腳步”,因為只有慢工才能出細活,只有慢工才能出精品。
你看,列夫·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七易其稿;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魯迅病危仍精心修改《因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達十三次之多。可是,現代人大都患上了“快病”,放慢腳步何其難哉!
還好,這個時代尚有個畢志飛。
作為《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的編劇、導演兼制片人,他用十二年雕琢一部作品。這十二年里,他結婚又生子,都是兩個孩子的爹了,這部處女作還沉浸于胎動中。
好在這部電影如懷抱琵琶的女郎一般,千呼萬喚下終于要上映了,時間定在今年的暑期。不知道這個關于演藝圈內幕和明星成長的電影,會給我們展開一個怎樣驚悚的劇情?
像圣斗士一樣出場
其實,畢志飛不想帶給人們驚悚。
關于畢志飛,他的身上有這如許的標簽:莊里人、北大博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電影電視廣播系訪問學者、中宣部“五個一”工程電影組評委,同時,也是導演中的“小鮮肉”……
2005年,畢志飛在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并拿到碩士學位,隨后考取北京大學攻讀影視學博士。
彼時,創作一部關于逐夢演藝圈的電影的想法就已在畢志飛腦海里誕生了。“作為學習電影專業的電影人,就是要拿出一部高水準的電影,讓業界和觀眾看到學院派創作者的嚴謹和專業,也為國產中小成本電影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畢志飛說。
藝術來源于生活,之所以選擇演藝圈的題材,也是因為自己身處其中,觀察并思考著。
畢志飛在參加高考時,正是藝術大熱的年代。許多高校紛紛開設了表演藝術專業,而北影、中戲這樣的熱門高校,更是令年輕人趨之若鶩。但是,坊間也有表演院校一片烏煙瘴氣之傳說。有人打趣,把自家閨女送到藝校,或許比送進夜總會更加危險。
“常有朋友跟我說,貴圈真亂!”畢志飛也知道自己所處的演藝圈,如外界傳聞一般,亂象紛呈,恰如經濟改革大潮中情感世界的縮影。
比如表演系里總有高富帥和白富美,他們經常舉辦高端PARTY;豪車們經常出沒于藝術院校,接上美女學生混跡娛樂場所;藝術生為了快速成名不惜陪酒陪唱,甚至為了演出機會出賣身體;無良導演借招演員之名耍流氓;老師為了實現導演夢不惜讓學生“出臺”……
有感于此,畢志飛就執筆寫下了這個故事——
海亞影視學院近些年已經躋身國內著名影視院校的行列,其表演系2010級本科班的學生,形象、藝術條件均格外突出,從入校伊始就備受學校師生關注,被譽為“準明星班”。班主任文天陽年輕英俊,剛剛碩士畢業留校,認真負責。班里共有17名學生,8男9女,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性格各異:有的學生家庭條件優越,有奢華的海邊別墅、游艇與跑車;有的是普通工薪階層的子女;還有的學生來自落后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
文老師與自己的學生們在四年的歷程中曾經沮喪過、傷心過甚至大痛過,但是青春這趟旅程,含著眼淚也要向前,他們決心闖入演藝圈并有所作為。
畢志飛說,他用自己的首部作品揭露演藝圈的亂象,只是為了呼喚純潔和歌頌光明。
刀刀見血
作為一部聚焦藝術院校學生的電影,《純潔心靈》直面演藝圈潛規則和灰色交易等多種不良現象,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足以令人細思恐極:有的人想借千爹上位,自以為能游刃有余,孰料不僅備受屈辱,甚至還差點難以脫身;有的人難敵金錢與美色的誘惑,淪為被包養對象,看似風光,實則玩火;有的人為了成全文老師的導演夢,不惜犧牲自己屈從潛規則;有的人被通知半夜去試戲,天真前往,結果卻遭遇投資老板的動手動腳……
有人說,這部影片對于演藝圈的揭露簡直是“刀刀見血”。大膽、直白,無遮擋、不避諱,那些平常只是道聽途說的故事,被電影工作者自己搬上大銀幕,這份勇氣當真是要讓人手動點贊、大聲喝彩的。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洋認為,畢志飛是在用行動挽救電影,“無論怎么樣,都要堅定自己、堅守自己,有一顆純潔的心靈,這是電影對社會很好的引導。”
在演藝圈,畢志飛還是一個新人。他看到過亂象,也從大多數的影視從業者身上感受到了善美的力量,他們有自己的職業追求與道德操守,希望能用作品為自己正名。至于像他這樣剛剛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更是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所以,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為守護愛情不懈努力的趙虎虎和雅麗,對老師因仰慕而有了別樣感覺的俸艾依,迷途知返的成曳,幡然悔悟的冷成楓,在文老師的幫助與鼓勵之下,他們一起完成了優秀的畢業作品,留下了寶貴的友誼,也一起奔向了光明的前程。
關于這個結尾,《文藝報》文藝評論部主任高小立深表贊同。對此,他與畢志飛一樣有著關于人性的思考。“我在想,這部電影的結尾是否應該非常地冰冷和沉重?我后來否定了自己。影片還是要給這些學演藝的孩子一個希望,給他們一個信心和未來。”
精神潔癖患者
如果你告訴一位電影學院剛畢業的學生,他苦熬十年,可以成為李安,相信他無比愿意,甚至時間再長一些也沒關系。但是,假如你捧著一本《三十夭編劇速成》,讓他對照各個“關鍵要素”寫個驚悚片給制片人,馬上可以到手這個月的生活費。估計很大一部分人會選擇后者,當然,也有人選擇了慢下來,用時間去熬煮作品。
為了《純潔心靈》,畢志飛蟄伏了十多年,劇本先后改了三十幾次。在他看來,想要拍出好作品,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還有嚴謹的態度。”
《純潔心靈》是一部現實題材作品,由18位影視學校的在校生出演。畢志飛挑選演員的原則——必須是在校大學生。“雖然在校生沒有什么表演經驗,但這部影片需要的就是他們的‘本色出演,不矯揉、不造作、不人為拔高,一切就如同生活的本真。”想當年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崛起的年代,《偷自行車的人》等影片都是采用非職業演員。畢志飛認為,今天的觀眾不缺看明星的機會,而他不僅不跟風,還要反其道而行之。與此同時,他還效仿前輩影人,要求所有的演員寫角色小記,認真體味人物的特點和個性。
2013年,對于畢志飛來說,關鍵詞就是“尋找”。這一年,他走遍了全國所有藝術院校,終于找到了18名毫無表演經驗的在校生擔任《純潔心靈》的演員。盡心竭力,顯然已不足以形容畢志飛對這部電影的努力,哪怕是一個可以忽略的細節,他也不會放過。有一個演員在片中只有一句臺詞,劇組先找了一位配音演員,為這句臺詞配了很多次,但畢志飛覺得始終差一點兒韻味兒,差一點兒精準度,沒有抓住人物和語境的精髓。為了這句臺詞,畢志飛特意邀請出演這個角色的演員從外地飛回北京,并親自接機,從機場直奔后期制作機房。讓這位演員沒想到的是,這一句臺詞,卻配了200多次。
這部影片光剪輯就耗時將近一年,畢志飛把自己關在機房里,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一幀幀精細雕琢。普通人一天或許能剪兩分鐘,而他一天只能剪上二十秒。對鏡頭的苛刻、對人物的塑造、對節奏的把控,畢志飛拿出了“鐵杵磨成針”的態度和耐心,一秒一秒地“摳”出了《純潔心靈》。
用畢志飛的話說:“我患上了精神潔癖。”
畢志飛的“精神潔癖”,已經得到了肯定。這部由畢志飛自編自導的首部電影作品,斬獲了2015美國加州帝王國際電影節劇情長片官方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大獎。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入圍該電影節,并一舉拿獲最大獎項。前不久,《純潔心靈》在國內幾所高校進行了內部測試放映,每場觀影大大小小的歡笑達到100多次,大批觀眾在笑的同時潸然淚下,其中不乏五六十歲的老年觀眾。
不改初心
這12年里,畢志飛想說的話,都一幀一幀地濃縮在了這部影片里。
影片有一版宣傳海報,頗為引人注目。一株蓮花,不蔓不枝,亭亭玉立。畢志飛說,這也正是影片所要傳達的核心正能量——“出淤泥而不染”。任憑你千變萬化、五彩繽紛,任憑你光怪陸離、歪門邪道……哪怕這個圈子就是個大染缸,我們也要固執地堅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保持純凈的心靈。
畢志飛希望樹立一個標桿,給予各行各業的年輕人一些啟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但是,相對老道的影視公司老板們并不買賬。他們以教訓的口吻告訴畢志飛,沒有特效,沒有明星,沒有IP,“你死定了!”他們眼中的畢志飛是個不諳世事的毛孩子。別人都在追求效益,而畢志飛還在追逐夢想。所謂的純潔和堅守,在他們的眼里,都是零利潤的代名詞。
畢志飛認為,他們只是演藝圈的商人,只關心市場,卻不了解電影藝術的特性和歷史,也不真正了解觀眾對優秀影片的真誠渴望,“這部電影的誕生,源于在電影學院的學習,以及對電影史的了解,從很多優秀的導演、作品中獲得了靈感。即使是不斷地受到打擊,我也沒有改變想法。”
相反,畢志飛感謝責難和非議,讓他對電影更加地敬畏;感謝這漫長的時間,讓他能夠沉下心去雕琢作品,獲得成長。
12年,一個嬰兒堪長成翩翩少年。《純潔心靈》——這部關于夢想和成長的電影也是如此,12年里,這部小成本的電影長成了一個中等制作的電影,承載著越來越多的人對國產電影的期望,更加飽滿,更加生動。
編輯:耿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