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苗
摘要:文藝是時代前行的號角。我國的廣播電視文藝是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而誕生的,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是我國廣播電視文藝從復興走向繁榮的四十年。文章分別以改革開放初期、上世紀九十年代、本世紀初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四個時間段為節點,梳理了我國廣播電視文藝的發展現狀,并對新時期廣播電視文藝的發展途徑給出了建議。
關鍵詞: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廣播電視 文藝創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偉大事業,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既是對以往中國文藝發展的歷史性總結,更為新時代文藝發展指明方向、確定道路。廣播電視文藝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是中國文藝的主陣地和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廣播電視文藝經歷了從復興走向繁榮的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初期:文化事業發展活力迸發,廣播電視文藝百花綻放
1979年8月18日至27日,在北京第一次召開電視節目全國性會議。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社論,明確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隨后,各級廣播電視臺陸續推出一系列文藝節目,上海臺在1978-1985年間就生產單本劇150部;中央臺1980年開辦了《廣播劇院》。電視文藝方面,有央視的《舞臺與銀幕》《曲藝與雜技》、廣東電視臺的《萬紫千紅》《百花園》、上海電視臺的《大世界》《大舞臺》等。同時,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一系列大型電視文藝競賽活動,也是這一時期電視文藝的主要形態。此外,電視連續劇創作趨于成熟,出現了《紅樓夢》《西游記》等優秀作品,設立了電視類政府獎“飛天獎”。時代要求廣播電視文藝為改革開放服務、為廣大人民服務, “揚獨家之優勢,匯天下之精華”,促使廣播電視文藝真正站立起來。
20世紀90年代:廣播電視文藝生產力逐步釋放,多樣化發展初發芬芳
綜觀20世紀90年代,大量風格迥異的廣播電視文藝節目和長篇優秀電視劇陸續涌現,體現了這一現代藝術形式走向成熟。如中央臺的《綜藝大觀》《正大綜藝》《曲苑雜壇》,上海臺的《今夜星辰》浙江臺的《調色板》等。電視劇如《渴望》等引得萬人空巷,浙劇、魯劇等都嶄露頭角。同時,廣播電視文藝在對外交流方面也取得較大進展。廣播電視文藝注重深入基層,進行一系列慰問演出,產生了強烈社會反響。但在受到觀眾喜愛的同時,也面臨著如何求新、求變的問題。
21世紀初:多媒體語境下不斷創新,廣播電視文藝走向專業化精品化
媒介技術的發展促進節目傳播的全球化,網絡化帶來的不僅僅是信息的快速廣泛的傳遞,廣播電視文藝面臨著如何在新世紀多媒體語境中堅守與創新的重任。
應該說,21世紀初,廣播電視文藝順應了時代的潮流進一步創新,為觀眾帶來更加多姿多彩的節目。音樂廣播、交通廣播、廣播劇和《藝術人生》《開心辭典》《同一首歌》《非常6+1》《星光大道》等電視文藝節目都曾創造輝煌。
另外,電視劇除了延續關注百姓生活的特色外,更因其獨特優勢,注重產業化發展,這期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和播出國。同時,綜藝節目、電視劇的營銷競爭激烈,其通俗化、大眾化、商業化的性質被過分重視,也出現大量平庸之作,觀眾對精品的呼喚尤為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播電視文藝致力鑄造中國氣派,努力從創作大國邁向創作強國
中央連續出臺《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重大政策,為文藝創作營造良好環境,是推動文藝繁榮發展、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的行動指南。
在相關戰略和利好政策的驅動下,廣播電視文藝進一步煥發生機,廣播劇、電視劇、文藝節目、紀錄片、動畫片、網絡文藝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著力彰顯主流價值底色,書寫時代風骨,傳承文化根脈,體現國際視野,開拓了新局面。
廣播電視文藝的未來之路
綜觀40年來,廣播電視文藝發展取得輝煌成就,但也夾雜著“泛娛樂化”的噪音,其中的經驗和啟示昭示了未來之路。
一、緊跟時代變革步伐,全方位描繪大時代的風采,多種角度共同奏響時代主旋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樂記》有論述為“聲音之道,與政通矣。”40年來,在思想性和藝術性表現突出的作品無不是對所處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及人民生活狀況的反映,如電視劇《今夜有暴風雪》《四世同堂》《激情燃燒的歲月》《長征》《海棠依舊》等,在歷史題材范圍內塑造經典,再現各個時代中國社會風云變幻和發展進步。
二、以為人民服務作為主旨,關注現實聚焦大眾生活,攫取創作源泉,強調全民互動并把平民作為主角。40年來,廣播電視文藝從關注“嚴肅文化”到關注“大眾文化”,不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方才不斷取得創作的源泉。如電視連續劇《凱旋在子夜》《渴望》《編輯部的故事》《金婚》《士兵突擊》《媳婦的美好時代》,電視欄目《開心辭典》《幸運52》等成功的藝術實踐,給予我們啟示:只要創作者從舊觀念中解放出來,將鏡頭對準沸騰的社會生活,對準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時代,對準為祖國獻身的優秀兒女,那么小小的熒屏完全可以映射大千世界。
三、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引領主流價值取向,弘揚中國精神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從央視的《曲苑雜壇》到《百家講壇》再到《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北京衛視《傳承者》、山東衛視的《我是先生》、四川衛視《詩歌之王》等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文化類節目火爆多屏獲得不俗口碑,可謂形成一股視覺清流,引發“文化節目的春天來了”的呼聲。長篇電視劇如《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在當時更是幾年磨一劍。這些反響好的文藝作品的共通之處是用主流價值來引領觀眾,使之生發出身為中國人的文化自豪感,更喚醒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
四、注重新技術與廣播電視手段結合,文藝形態跨界融合,革新傳播模式,不斷創新不斷升級。40年來,廣播電視文藝面對不同時代背景下觀眾呈現的不同特性,面對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在形式和內容上作出相應調整,使之更符合觀眾的時代需求,是其能夠長盛不衰的法寶,從而推出新的文藝形態,勾勒鮮明時代特色。一批節目銳意探索,不過度依賴明星效應和娛樂主題,選取普通觀眾和特殊題材,將綜藝、國防、文化、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合與碰撞,找到與當代人的共鳴,挖掘節目創新生長點。如央視的《加油!向未來》,內蒙古衛視《開卷有理》《社會主義“有點潮”》等。另外,創新廣播劇形態,微廣播劇創作趨于成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
下一步,新時期的廣播電視文藝要牢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要求,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是增強責任意識,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前些年,廣播電視綜藝節目曾是過度娛樂化的重災區,這種狀況是創作者和傳播者對“愉悅”的理解出現偏差,主觀上放棄社會責任,在價值判斷上出現了問題造成的。節目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節目的提升,歸根結底是需要創作者和傳播者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是增強精品意識,處理好主流價值引領與藝術化呈現的關系。目前,廣播電視文藝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在反映火熱現實社會生活方面不夠“火候”,還欠功力。這就需要廣播電視文藝工作者學習和繼承優良傳統,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深入生活,沉心棄浮躁,潛心搞創作,這樣才能創作生產出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好節目好作品。
三是增強原創意識,處理好引進模式與本土傳承創新的關系。通過這些年的糾偏,文藝節目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本土原創節目逐漸增多,贏得喝彩。在創作生產全過程中,功夫要做厚做實,避免過多過濫重復改編,確保創作環節無憂,生產鏈條不斷,在傳承民族精神命脈、回應時代精神訴求、應對國際文化競爭中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原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