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光+田曉潔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不再把孩子“捆綁”在高考這座“獨木橋”上,而是爭先恐后趕潮般開辟新領域,紛紛選擇送孩子去海外留學謀生。那些涉世未深、青春懵懂的大陸留學生漂泊在異國他鄉,面對的不僅有來自語言的障礙和學業上的壓力,更要獨自應對生活的各種風險與考驗。
也許正應了那首老歌所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許多把自己囿于象牙塔里的留學生想象不到“塔外”世界的復雜兇險,再加上當大陸留學生赴海外求學謀生時,往往習慣尋找有先期經驗的同胞互幫互助、抱團取暖,殊不知“人心隔肚皮”……
2017年11月17 日,河南省安陽市文峰區人民檢察院以詐騙罪對被告人米嘉(化名)提起公訴。米嘉正是利用了同胞之情在網上興風作浪實施詐騙犯罪的。
米嘉經歷不簡單
今年25歲的米嘉是個長相俊帥,追求時尚的小伙子,英文名Daniel Mei,一年前正式加入美國國籍,屬于美籍華裔人士,案發前在美國舊金山市一家IT公司從事銷售工作。1992年9月,米嘉出生于廣東省臺山市端芬鎮,小學畢業不久,年僅12歲的他就隨著赴海外務工的父母一起出了國,一家人先是落腳于被世界銀行列為“全球最方便營商的國家之一”的新西蘭,米嘉在這里接受了初、高中教育。2010年11月底,米嘉高中畢業后被美國舊金山市立大學錄取。父母為了就近照顧兒子上大學,便舉家遷居到了美國舊金山,靠父親在當地一家餐館做廚師、母親到餐館幫工來支撐這個家。雖說父母打工薪資微薄又格外辛勞,但一家人過得寧靜,其樂融融。
接下來的日子里,米嘉在舊金山讀大學時交了一個來自中國內地家境殷實的留學生女友,大學畢業后他順利在當地謀得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并于2016年4月如愿獲得美國國籍。在父母看來,本就聰明帥氣的兒子實在很爭氣。如今米嘉學歷文憑有了,工作順風順水,女友也交上了,就連申請多年的美國國籍也終于獲批,全家人的苦日子總算熬到了頭。
然而,在雙親眼中甚是值得夸耀的米嘉,其實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潛藏身份——網名叫作“夜盡天明”的詐騙犯罪嫌疑人。
遭遇網騙動邪念
那件令米嘉人生發生重大轉折的事情發生在2011年,當時年僅18歲正讀大一的他遭遇了平生第一次“滑鐵盧”:因為占小便宜,他從網上新認識的一名陌生人手里以比銀行低的利率兌換外幣,以期賺取差價,結果不幸被騙足足一萬美元,損失了對當時的他來說雖稱不上天文數字但也算相當大的一筆錢財。
這件突如其來猝不及防的禍事瞬間把米嘉心中圣潔高大的象牙塔的“塔壁”打破了,使一個本來只知道埋頭讀書做個“好孩子”的年輕人,第一次被迫領略見識了來自“大千世界”的森森惡意。
被迫“買個教訓”的他并沒有如其他同類受害者那樣“吃一塹長一智”,以此為戒,警醒自己和身邊的人,反而滿腦子都是遷怒、“找補”心理。
牛刀小試生快感
有犯罪專家曾講:高智商者犯罪往往比普通人犯罪要更狡猾、更陰毒,后果也更可怕!本案對這一論斷做出了頗具說服力的注腳。年僅18歲的米嘉憑借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加上他聰明的腦瓜,很快就搞清了自己上當受騙的前因后果和來龍去脈,接下來,他暗暗打定主意,依葫蘆畫瓢如法炮制,將這份罪惡加諸到了更多無辜之人的身上……
2011年4月29日,不知是懷著怎樣的心情,米嘉給自己取了“夜盡天明”這樣一個讓人回味的網名,然后在一家北美論壇上找到了發帖說自己急需用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女留學生朱某,以比銀行低的利率為誘餌對朱某實施詐騙。為了取得對方的信任,米嘉先主動給朱某賬戶上匯去了約定好的美元數額,然后由朱某使用自己國內的建行卡賬戶把相應金額的人民幣從網上匯款到了米嘉指定的其國內工商銀行的賬戶上。但初來乍到的朱某并不知道,在美國,匯款人匯款后如果反悔了是可以上報銀行系統取消匯款,并將錢款追回原賬戶的。米嘉正是利用了這點銀行方便儲戶的“便利之處”,在收到朱某的人民幣匯款后,取消自己的匯款,收回自己剛剛匯出的美元。等朱某把人民幣匯出后,卻查不到本應已經到賬的那筆美元,并發現再也聯系不上那個昵稱“夜盡天明”的網友了……米嘉第一次在網上巧設“陷阱”牛刀小試,輕松非法牟利11800元人民幣。
不可自拔狂作案
同年8月17日,米嘉于網上找到了第二個下手目標——來自中國內地在澳大利亞求學的女留學生胡某。
這次,米嘉仍以同樣的理由為誘餌對胡某實施詐騙,并逐步放開膽子,加大了詐騙金額。米嘉把自己以前通過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匯款的一張網銀匯款頁面截圖,用修圖軟件偽造成已經給胡某的賬戶打過去澳幣的樣子,用這張假圖騙取了胡某的信任。自認為“有圖有真相”,又潛意識對同是“異鄉客”的同胞天然自帶一份好感的胡某,不疑有他,很快就聯系上國內的父親,讓父親把相應金額的人民幣從網上匯款到了米嘉指定的銀行賬戶上。等父親的錢款匯出,胡某卻查不到本應已經到賬的那筆澳幣時,“夜盡天明”這個ID自然也就徹底消失了。第二次,米嘉網騙所得47750元人民幣。
連續兩次的成功得手,不僅使米嘉嘗到了遷怒他人、報復社會的“快感”,更使米嘉得到了將近6萬元人民幣的非法所得,除去米嘉自己被人騙去的那筆錢,竟還有所“盈余”,這使得米嘉竊喜不已,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同年9月30日,米嘉以同樣的“偽造轉賬頁面截圖”的手法,第三次作案,騙取國內女留學生壽某現金人民幣2.5萬元。
網騙上癮“升級版”
同年10月8日,逐漸網騙上癮的米嘉在網上尋找第四個下手目標時,巧遇在網上發布“支付寶充值”與“淘寶代購”廣告的國內電商平臺淘寶網上的一位小店主榮某,并應運而生發展出了新的詐騙手法——“冒名頂替”。
榮某經營淘寶網店已經有好幾年了,此前與他合作從海外代購商品回國的國內留學生已經大學畢業,準備回國就業了。因二人合作日久,已經從普通的合作雇傭關系發展成了交情不錯的朋友,所以臨散伙之前,這名畢業生主動答應幫榮某尋找值得信任的留學生學弟學妹們接手自己的工作,和榮某繼續合作。巧合之下,主動找上門在網上聯系到榮某的米嘉被榮某誤認為畢業生朋友推薦的新合作人,未多加考證之下,便向米嘉匯款人民幣3000元,讓米嘉代購自己指定的商品。
此后不久,畢業生推薦的正牌接班人聯系上了榮某,兩方對質之下,榮某才知道自己被騙了。但是,經商日久,家境殷實的榮某認為自己損失的金額不大,就當花錢買個教訓好了,所以連去派出所報警都沒去。乃至多年后米嘉案發,此案也被一同查出。
在利益的驅使下,早就“撈回本”的米嘉并沒有“見好就收”,反而任由心中的貪念瘋長:自2011年4月至2016年5月,5年間,米嘉使用上述三種手法瘋狂詐騙8起,非法獲利277738元。這其中既有涉世未深的男女留學生,也有想賺點外快補貼自己那份“死工資”的上班族。
詐騙期間,為了逃避警方追查,米嘉不敢使用自己的銀行賬戶。為了讓自己得到一個“安全可用”的國內銀行賬戶,米嘉以想要炒股但自己的身份證“不見了”為由,誆騙了自己的表姐夫,讓表姐夫用自己的身份證辦理了一張中國農行的銀行卡給米嘉使用。案后經查實,米嘉得來的不義之財大都被其揮霍一空。
正如網絡上流傳的那句笑話一樣:世上所有既輕松又來錢快的法子基本上都已被寫進了《刑法》。2016年春,米嘉計劃著要和已經學成歸國的女友來一場浪漫之旅,遂于5月份又“干了一票”為自己攢點旅游經費,并將部分詐騙所得通過微信轉給了其國內的女友。卻不料這“最后一票”失了手,在其給女友微信轉賬后的第三天,就被安陽警方立案偵查,并于2016年11月18日被上網追逃。2017年4月30日,米嘉攜女友赴香港旅游出關時被深圳警方抓獲臨時羈押于深圳市第三看守所,同年6月9日移交安陽警方被安陽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執行逮捕,羈押于安陽市看守所。
本案一審開庭審理時,在安陽市文峰區檢察院公訴人胡秀娟條理分明的指控和舉證、質證的確鑿證據面前,米嘉對自己所犯罪行供認不諱。2017年12月7日,本案一審公開宣判:被告人米嘉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十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40000元。如今在看守所內即將入獄服刑的米嘉不知能否認識到“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的道理:正是由于自己的所作所為才毀了他本該燦爛美好的未來。正所謂機關算盡為哪般,夜盡天明忽又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