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要:民事訴訟主張責任是指,針對當事人來說,若其不能夠將有利于己方的事實以及觀點陳述出來,就可能將承擔敗訴的結果。這個概念是由辯論主義基本命題中衍生出來的,辯論主義的基本原理就是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責任理論構建的基礎。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責任適用的目的旨在維護當事人的防御利益以及法院的審理利益,同時這也是當事人主張責任的具體化、正當性的要求。鑒于此,下文簡要闡述了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責任的內涵、適用對象及其重要性,并提出了完善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責任適用的具體措施,以供相關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責任;重要性;措施
引言
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民事訴訟法通常被人們認為是純技術性、機械性的死板規則,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其本身的價值所在。所以,如何將民事訴訟法的技術性價值與公平正義等價值進行有效銜接是當今法律界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相關法律研究人員就必須認識到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責任的重要性,并不斷完善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責任適用措施,進而使主張責任在民事訴訟司法實踐中更好地落實。
1當事人主張責任的內涵
民事訴訟法主張責任通常是指當事人為了讓自己的主張成為法院判決的先決條件而承擔提出訴訟請求并提供充分合理事實的責任,其中的“主張”主要是指陳述事實或提供事實,并且在法律上來說,主張的事實或提出的事實主要是指當事人的利己事實。當事人的主張責任主要內涵能夠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當事人的主張責任包括行為主張責任與結果主張責任,行為主張責任主要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主張利己要件事實,主要是解決這一要件事實由原告方還是被告方怎樣主張的問題。而結果主張責任則是當事人要承擔敗訴等的不利后果的責任,與行為主張責任不同,它解決的是當事人未主張時如何判決的問題;第二,關于主張責任的分配。通常來說,主張責任的分配都是按照受益的當事人承擔主張責任來進行;第三,關于主張的共通性問題。主張的共通性是指當事人提出的所有事實都要符合主張的要求,而且要求具有真實性,便于法院的判決審查工作進行。
2當事人主張責任的適用對象
在立法上,“要件事實”作為主張責任的適用對象,主要包括了訴訟的原因事實以及抗辯事實。原因事實是原告方給訴訟請求、標的提供的直接支持,而抗辯事實則是被告方用來推翻訴訟標的與訴訟請求的。要件事實能夠成為當事人主張責任的適用對象,主要是由以下三個原因共同作用而成的。第一,依法審判作為現代法制社會的需要和成文法主義的要求,它主要遵循的思維模式是根據實際的法律法規和要件事實而推導出案件審判結果,也就是三段論原則。在這一思維模式之中,要件事實是構成依法審判的重要內容;第二,要件事實對于訴訟的標的與訴訟請求的支持或推翻起到直接的決定作用;第三,綱舉目張原理的影響,其中的“綱舉”就是指對要件事實承擔主張責任。
3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責任的重要性
3.1提高法院審理效率
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責任對法院的審判效率能夠起到提升作用。民事訴訟判決過程必須以事實和法律作為基礎,因此,法庭判決理由中必須有充分的法律依據。法院判決書中對于事實部分會進行具體的描述,從事實構成角度對無爭議事實以及有爭議事實進行概括,并且進行歸類整理,這部分是沒有經過法院判斷的雙方當事人的客觀陳述。從法官審判實踐來看,其作出判決的具體的思維過程如下圖所示:
圖1 法院判決的具體思維過程圖
在民事訴訟活動中,要提高審理效率,必須要具備高效的庭前準備程序,確保審理過程中不會出現太多的意外情況。庭前準備程序要對雙方當事人的爭議焦點進行明確。通過總結出雙方的爭議焦點,當事人可以提前針對焦點問題做好準備,從而在開庭過程中能夠有的放矢,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舉證過程,進一步提高庭審的效率。正因為存在主張責任,存在承擔不利法律后果的風險,當事人才不會隨意提起訴訟。當事人在向法院提出訴訟前,通常都是準備了足夠的事實和證據來證明自己的主張。當然,作為被起訴方,被告同樣因為不愿意承擔敗訴的風險而提出相應的抗辯。訴訟中通過原被告之間的主張和辯論,進一步明確事實,從而為作出準確的判決打下基礎。
3.2加強當事人的攻擊防御能力
當事人在提出主張時必須要以事實作為支撐,否則其敗訴后果就需自行承擔。因此,法院只能在當事人提供事實依據之后才能對案件進行進一步證據調查,從而做出對事實的真假判斷。可以說,正因為存在主張責任,民法才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通過設定主張責任,使得當事人不會貿然提起訴訟,從而減少了不必要的糾紛,避免司法資源被浪費。當事人根據具體的主張責任進行訴訟攻擊和防御,使得攻擊和防御的能力與效果加強。同時,因為主張責任的存在,當事人在提起訴訟后,會一次性將事實和證據提供出來,避免當事人故意拖拉,提高了庭審的效率。可以說,主張責任為庭審的實質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完善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責任適用的具體建議
4.1完善庭前準備程序中的當事人主張責任
在民事訴訟審理過程中,若想能夠為后續集中審理做好基礎,就需要完善相應的庭前準備程序。因此,法官在審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案件的爭議點進行梳理。而當事人主張責任的適用能夠幫助法官更好的整理案件中有爭議的點,對整個訴訟過程中證明責任的分配奠定基礎。辯證主義中,如果只是強調證明責任,而忽視了主張責任的重要性很容易導致當事人在利益面前做出利己而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由于這個原因,當事人也很可能會不經思考就貿然的提起訴訟,沒有充分的事實做依據,這就是我國濫訴情況如此普遍的重要原因。為了避免當事人的陳述抽象化,法院必須引導當事人認真的履行自己的主張責任,從而為雙方當事人的爭議點的確定奠定基礎審前準備程序是當事人主張責任具體化的主要活動區間,所以在這個區間段,當事人需要根據辯論主義的要求來履行主張責任,從而將整個審前程序的架構完善起來,最終保障當事人的利益不受侵害,保障雙方當事人的爭議點能夠固定下來。例如,在請求賠償訴訟中出現了有關賠償數額的爭議,法官應當站在中立的角度根據請求原因進行判斷,假如原因事實不成立,那么再對該事實產生爭議顯得多余,所以一般出于考慮訴訟成本的問題,法官也會首先在審前的準備階段對原因事實進行判斷。另外,被告如果對原告提出的事實理由提出爭議,那么被告在提出抗辯事實的時候法官應當對其抗辯理由進行審核,判斷其成立以后才能夠就此進行調查取證。
4.2完善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責任中真實義務與完全義務履行制度
真實義務與完全義務雖然是保障當事人盡主張責任的兩大義務,但在現實中其卻沒有發揮真正的作用,如何將真實義務與完全義務制度付諸實際,對于相關人員來說確實有一定難度。真實義務是為了能夠保障當事人事實陳述過程中能夠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如果沒有相應的制裁性措施來加以約束,那么真實義務也就無從談起。完全義務也是如此,當事人是否完全陳述,法官和其他人無法得知,除非有證據從側面證明。在設計訴訟制度的時候,完全義務和真實義務無法通過相關的制裁性措施來約束,那么就等于這兩個義務無法貫徹落實。日本的學者在研究律師倫理規范的時候認為,當前訴訟中無制裁效果是導致當事人義務無法貫徹落實的根本原因,但是要想制定相應的制裁制度在現在看來還無法實現。不談道德信用方面的問題,就真實義務、完全義務和辯論主義之間產生的沖突問題就足以說明制裁制度的落實十分艱難,真實義務中關于摸索證明的合法性等就存在矛盾,這其中的關系錯綜復雜,需要進一步解決。在我國的民事訴訟程序中,真實義務和完全義務并沒有進行明確的規范,但是當事人在訴訟中陳述必須做到真實和完全,這個要求是十分明確的。如果當事人沒有實現真實和完全的陳述,就等于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但是這種原則只是一種觀念上的法形象,并沒有以一種規范來衡量其價值。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借鑒美國聯邦民事訴訟法中的措施,如果當事人沒有履行真實義務,作出不真實的陳述,那么他就需要承擔除了必要的訴訟費用以外的如額外的調查費用等懲罰,這種制度就極大地增強了真實義務和完全義務履行的有效性。
總結語
在我國民事訴訟司法實踐中,當事人主張責任對訴訟的啟動與判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民事訴訟審判效率還不高,常常出現庭審無序等問題。除此之外,當事人的不配合、無理取鬧也是導致民事訴訟審判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所以,相關人員必須重視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責任的重要性,并對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與判斷,這有利于促進我國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責任的發展,也有利于當事人主張意識法制制度以及法理知識的有效完善,從而最終實現我國民事訴訟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范道巍.論現代民事訴訟當事人的主張責任[J].法制博覽,2017,(21):149.
[2]歐元捷.論民事訴訟主張責任法理[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6,28(01):19-24.
[3]劉丹.民事訴訟主張的類型化分析——以當事人的訴訟行為為視角[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31(03):134-140.
[4]冉鵬.民事訴訟事實認定方法論[D].蘇州大學,2016.
[5]許林波.民事訴訟當事人的具體化義務探析[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7,32(01):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