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影+雷瑤
摘要:由于大學生涉世未深,普遍缺乏安全防范意識,使得他們成為詐騙犯罪的主要受害者,高校詐騙已成為侵害大學生利益的主要犯罪行為。通過此次調查對高校詐騙案件進行了全面詳細地研究分析,向大學生介紹典型詐騙案例和常見騙術,更好地保護大學生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關鍵詞:詐騙;大學生;防騙教育;
一、緒論
(1)調查目的
近年來,在校大學生被詐騙案件頻繁發生,遠至幾年前的女大學生被騙失聯,近至前幾個月的徐玉玉電信詐騙案件,高校詐騙已成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次調查基于河南省各大高校,通過網絡問卷、紙質問卷、案例走訪等手段,了解各大高校在校大學生本人及周圍同學遭遇的詐騙類型、詐騙分子的行騙過程以及大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總結出其中共性規律,推送到微信公眾平臺,并提出有效防騙技巧,切實降低詐騙成功率,減少大學生的經濟損失。
(2)調查對象
部分河南省各大高校在校大學生。
二、在校大學生被騙情況調查分析
針對大學生頻繁受騙的現狀,本團隊就河南省部分高校展開了問卷調查,下面是本團隊針對問卷調查結果所進行的一系列分析。
大部分同學覺得自我防騙意識較好,大部分同學比較自信,覺得自己防騙意識不差,過分自信也很可能是導致被詐騙的原因之一,應該引起思考和重視。
另外,在大學生所了解的詐騙方式調查中,了解到在網絡購物中,絕大部分同學并不清楚或不知道如何關注第三方機構頒發的網站誠信標示和登陸網站使用的數字證書。針對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驗證碼問題,可以得知,大部分同學對于給別人發送驗證碼的問題還是有一定的警戒性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同學會認為幫助驗證是常有的事情。
大學生普遍認為大學生容易受到詐騙的原因有如下三點:第一,沒有受到系統的防詐騙教育,防范意識差;第二,認為學校安全,沒想過詐騙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第三,麻痹大意。
三、結論
在調查結果中不難看出,隨著高校現在“社會化”的日益加重,導致詐騙現象在高校中屢見不鮮。通過對高校學生的一些調查分析上看,多數同學在遭遇詐騙后,會有一些心理陰影,而大學正是同學們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的重要時期,所以對于防止高校詐騙已經刻不容緩。
大學生容易受到詐騙的原因有如下幾點:針對詐騙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詐騙的犯罪成本過低,社會對大學生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不夠;網絡法制體制不健全,網絡安全防護的力度不夠;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防騙教育;大學生未受到系統的防詐騙教育,防范意識差;過分渴望經濟獨立,社會經驗不足;高校沒有適合大學生的網絡公眾平臺。
四、對策建議
(1)政府加大詐騙監管力度
完善法律法規,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網絡法制環境,提高完善網絡技術,加固網絡安全防護。
(2)高校加強安全教育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校園社會化現象日趨明顯,一些治安案件、危及大學生人身財產案件,誘發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等在高校大學生中也時有發生;加強對大學生安全防范教育和遵紀守法教育使大學生自覺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和自覺遵紀守法意識成為當今高校在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中的重要一環。
(3)大學生增強自身素質
其一,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自己積累更多的社會經驗。大學生應多多走出家庭與學校為之營造的美好溫室,到外面的世界親身感受一下社會的殘酷。
其二,要增強法律意識,讓大學生學會用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學習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其三,要鍛煉應變能力,在關鍵時刻盡可能避免傷害或將傷害減至最低。最好的方法是在有限的條件下,與之周旋,用智慧擺脫壞人,避免受到傷害。
大學生活是學生們由校園轉向社會的一個重要步驟,隱患的確時時存在周圍,所以擁有足夠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刻不容緩的,當然這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多方指導,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提高警惕,以求能夠平平安安,讓新聞上能盡量少的出現更多讓人心痛的大學生受害事件。
參考文獻:
[1]小鄒,《那些北大周圍的騙子》,2015年.
[2]內藤誼人,《不上當的心理學》,南方出版社,2010.
[3]鄭一群,《不被騙》,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4]盧孟來,《騙術大揭秘》,內蒙文化,2010.
[5]黃國耀,《看好你的錢包》,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6]項目編號,2017cxcy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