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科,廣東 廣州 510095;2.廣州市天河區沙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東 廣州 510500
肩手綜合征(Shoulder hard Svndrome,SHS)是腦卒中后1~3個月的常見并發癥,以患側肢體關節疼痛、腫脹、功能受限為主要表現,按照臨床病情進展分為急性期(Ⅰ期)、營養障礙期(Ⅱ期)、萎縮期(Ⅲ期)[1]。肩手綜合征對卒中患者康復造成不利影響,若治療不及時,容易造成肩、手、指的永久畸形,最終引發殘疾,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因此,本病I期的合理有效診斷及治療,對于減少或避免向Ⅱ期、Ⅲ期發展,減輕患者痛苦,改善預后至關重要[2]。目前治療肩手綜合征主要以康復訓練治療為主,而無特異性方法。臨床治療卒中后SHS主要以改善疼痛癥狀,減輕腫脹,松解肌肉痙攣,恢復關節活動,促使患側上肢功能康復為主要目標。浮針療法是在中醫皮部理論指導下,利用特制的針具,在病灶周圍皮下疏松結締組織掃散,對皮部經筋進行的刺激的中醫傳統療法[3]。其鎮痛效果明顯,因此常用于治療各類以疼痛為主的病癥[4-5]。本次以浮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Ⅰ期患者,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科及門診就診的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Ⅰ期患者72例為對象,按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例;對照組男17例,女19例,年齡51~75歲,平均年齡(60.50±6.68)歲,病程2~10周,平均病程(5.50±2.46)周;觀察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49~75歲,平均年齡(62.61±6.61)歲,病程3~11周,平均病程(5.89±2.35)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診斷標準:參考《中國腦血管疾病防治指南》[6]及《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 2011年完全版) 》[7]關于卒中及SHS I期的內容擬定診斷標準:患側肩部疼痛,關節活動不利,肩、手部腫脹,以手背為主;手指呈被動伸直狀態,屈曲受限,被動屈曲時引起劇痛;皮膚潮紅、膚溫上升,多汗。頭顱CT或MRI檢查符合腦梗死或腦出血表現。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及SHSⅠ期診斷標準;年齡45~75歲,不限男女;卒中病程2~12周;生命體征平穩,能配合康復治療;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腦外傷、腦腫瘤等致腦卒中者;卒中前、骨骼病或其他原因導致致肩關節腫脹、疼痛、活動障礙者;合并嚴重凝血功能異常、精神異常不能配合者;觀察期間采用其他治療方法影響療效觀察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卒中單元治療及康復訓練治療。其中,卒中單元常規治療[8],包括控制基礎疾病(血壓、血糖、調脂);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46213,規格:20 mg;用法用量:每次100 mg,配合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營養腦神經;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改善腦循環(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00041,規格:100 mL,丁苯酞25 mg,氯化鈉0.9 g;用法用量:每次10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康復訓練參照《運動療法技術學》制定康復訓練方案[9],主要包括良肢位擺放使腕關節保持輕度背伸位,肩、肘、腕、指的被動運動,姿勢對稱性活動,精細操作訓練等。每次康復訓練持續 30 min,每日1次,連續2周。對照組給予普通針刺治療(針具由蘇州華佗醫療儀器廠生產,針身長40 mm,直徑0.25 mm;批準文號:蘇食藥監械(準)字2012第2270864號),針刺選穴:患肢肩髃、曲池、肩井、腕骨、手三里、內關、外關、陽池、合谷共9個穴位[10],針刺手法選擇平補平瀉法[11]。每日1 次,每次留針 30 min,連續治療2周。觀察組給予浮針治療(針具由蘇州東方針灸器械廠生產,針身長48 mm,直徑0.7 mm;批準文號:蘇械注準20152270333):根據患者具體疼痛情況,結合筋膜觸發點的位置,選取1~3個治療點;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浮針針具,在每個治療點附近5~10cm處進針(不超關節),針尖指向病灶;進針后將浮針以30°角,90~100次/min頻率扇形掃散2min,后抽出針芯,浮針軟管膠布固定留5~8h,無菌輔料覆蓋以保持局部干潔。起針時緩慢抽出軟管,稍壓迫止血并予苯扎溴銨止血貼(上海強生有限公司生產)覆蓋針口。每日1次,每次留針24h,連續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和體征,應用肩手綜合征評估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ale,SHSS)評價患者肩手活動障礙程度[12],共0~14 分,分數越低提示活動障礙越輕;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價患者上肢運動能力:0-66分,分數越低提示上肢運功能力越弱[13]。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評價患者水腫、疼痛程度:0~10分,分數越低提示水腫、疼痛越輕[14]。兩組治療前后各評價 1 次。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空腹肘靜脈血,采用免疫放射法檢測血漿中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緩激肽(Bradykinin,BK)、P物質(Substance P,SP)含量。實驗室檢驗統一由廣東省第二中醫院檢驗科操作。
1.5 療效判定 參考《神經康復學》進行療效評價[15]。顯效:肩手腫脹、疼痛消失,膚色正常,關節活動明顯改善;有效:肩手腫脹、疼痛明顯緩解,膚色稍有變色,關節活動部分改善;無效:肩手腫脹、疼痛及關節活動無改善甚至加重,膚色無改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88.89% vs 61.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SHSS、FMA、VAS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SHSS、VAS評分、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HSS、VAS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而FMA評分均較治療后上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HSS、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而FMA評分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SHSS、FMA、VAS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血漿CGRP、BK和SP的含量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漿BK、SP、CGRP含量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漿BK、SP含量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而血漿CGRP含量水平則較治療前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再者,觀察組BK、SP血漿含量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而CGRP血漿含量水平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組別例數 CGRP/ng·L-1 BK/μg·L-1 SP/ng·L-1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625.22±4.9931.22±4.31#8.11±0.864.89±0.70#41.76±3.3232.61±5.03#觀察組3623.50±3.7234.39±3.21#*7.86±1.063.15±0.59#*42.48±3.3822.75±2.05#*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研究表明,約13%~70%的卒中患者會并發SHS,隨著卒中發病率的不斷上升,SHS的患病率也越來越高[16]。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指出其可能與反射性交感神經受損,產生神經源性炎性反應、交感神經功能障礙和血液回流受阻,生成異常細胞因子等有關[17]。SHS中醫屬中風后 “痹癥” 范疇,主要由于中風后局部經絡氣血瘀滯,導致關節痹阻,不通而痛,且“氣不行則為水”,故出現肩部、手、腕部腫脹、疼痛,功能受限,治宜理氣活血,通絡止痛,舒筋散結為法[18]。
浮針療法運用特殊針具在疼痛的周圍皮下以一定的頻率扇形掃散,可以疏松結締組織,調節組織細胞功能,促進功能恢復。浮針取穴主要針對肌筋膜觸發點,在病變局部取穴也與中醫針灸以痛為腧、近治原理相吻合,作用于局部腧穴后,可鼓舞皮部經氣,促進氣血運行,從而起到理氣活血,通絡止痛,舒筋散結作用,最終“通則不痛”,使疼痛得以緩解,氣血得以通暢,肢體經脈得以濡養,從而使SHS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得以改善。其療效顯著而獨特,安全便捷而無毒副作用。與普通針灸相比,因浮針療法掃散的特點,比普通針灸更能引起局部更多的組織牽拉和運動,刺激的范圍比普通針刺更大,且浮針僅作用于皮部和經筋,而未侵入肌層,不影響偏癱肢體活動,患者可同時進行其他治療措施,因此更加便捷[19-20]。本研究結果則表明,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進行浮針治療能夠顯著提高卒中后SHSⅠ期的療效,不僅能夠改善肩手綜合征之主癥,還對軀體運動功能及水腫、疼痛等癥狀起到促進改善作用,效果優于普通針刺療法。
再者,本研究結果尚提示浮針聯合康復訓練不僅能夠提高SHS患者CGRP血漿含量,還能減少BK與SP的分泌。CGRP是一種廣泛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血管,具有選擇性舒張血管、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的活性物質。研究表明SHS患者出現的肌肉痙攣、局部腫脹、骨骼肌松弛和關節脫位均與CGRP代謝異常密切相關[21]。血漿BK激肽釋放酶-激肽系統的終末產物,通過誘導多種炎癥因子釋放,增敏感覺神經元,引起炎癥反應,而是人體產生疼痛感覺。多種炎癥性疼痛的患者體內常有BK含量的增高[22]。P物質是一種大量分布于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中的神經肽,在感覺神經纖維中聚集,將傷害性信息向下傳遞,從而啟動神經源性炎癥反應,使機體產生痛覺。卒中后SHS患者疼痛的產生與BK、SP含量升高密切相關[23]。由此可見,浮針聯合康復訓練可能通過調節CGRP、BK、SP以起到緩解疼痛,改善軀體功能的作用。
綜上,應用浮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能顯著緩解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Ⅰ期患者疼痛、腫脹和感覺異常,減輕了神經功能的缺損,改善了上肢活動功能,臨床療效顯著,其作用可能與升高血漿CGRP,降低血漿 BK和SP水平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