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晶(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泰山小學 江蘇 常州 213022)
背越式跳高倒二步技術的助跑最后階段在擺動腿前擺著地時,加快前擺著地速度,減小著地緩沖時間,用腳內側積極下扒著地,加大擺動腿著地角度和膝關節角度,在腳內側的牢固支撐下,迅速前移身體重心,保持了水平助跑速度。
縱觀世界優秀背越式跳高運動員,其助跑速度之高實在令人驚嘆。如我國著名跳高運動員朱建華跳過2.38m時其助跑速度達到8.73m/s;世界跳高紀錄保持者索托馬約爾跳過2.45m時達到8.97m/s,其助跑速度幾乎相當于100m運動員跑11s的速度。實踐證明,要達到世界優秀水平,其助跑速度必須要達到一定的高度。這也正是一些教練員和運動員越來越注重“以速度為中心”,努力提高助跑速度的原因;然而如果我們對“助跑速度對背越式跳高倒二步擺動腿的作用”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對其內部原理不能很好地理解,盲目地追求助跑速度的提高,這不僅不利于運動成績的提高,相反,還可能會破壞技術動作的結構和節奏,致使運動成績下降。
背越式跳高倒二步技術擺動腿在助跑最后一步落地放腿時的由后腿的蹬伸轉為積極向前的擺動提拉,身體重心在水平速度保持的情況下前傾以便為之后的垂直起跳獲得更快的速度和更短的時間。
擺動腿積極蹬擺保持獲得的水平速度同時,使重心快速前移,為快速放腿創造了條件。提高助跑速度后,人體動能增加,在起跳腿支撐緩沖階段,人與地面發生了一次非彈性碰撞,使人體水平方向速度減小,動能減小,如果在起跳腿有較強的從退讓性收縮向克制性收縮轉化能力的前提下,在一定的限度內增大助跑速度,能提高起跳腿屈膝緩沖過程中彈性勢能的存儲,增加起跳蹬伸過程中向垂直方向上速度的轉化,使人體獲得更大的垂直初速度,有助于提高重心前移。從起跳腿放腳一直到緩沖階段,運動員只要采用屈膝,膝關節旋外并自后下外方擺動至前上方的正確動作方法,即可使人體產生向縱軸轉動的力,再加上起跳瞬間較大的傾斜角迅速地接近0°,又使人體產生向額狀軸轉動的力。在這兩個力的共同作用下,使人體起跳離地瞬間的身體重心和起跳腿的支撐點保持在同一個垂直平面上,使起跳時所獲得的反作用力通過身體重心。
綜上所述,助跑最后一步的積極蹬地,保持了已獲得的助跑速度,助跑最后一步的積極蹬地加快了身體重心的前移速度,為快速起跳創造了條件。
背越式跳高倒二步擺動腿支撐,要積極做跪膝送髖動作,起跳以大腿帶動小腿沿地面向前邁出。以起跳腿膝,髖關節伸直后腳跟先著地,同時,擺動腿以髖帶動大腿向前上方擺出,擺動腿以腳跟過度到前腿掌著地。
背越式跳高由于采用了弧線助跑,這樣在助跑的倒數第二步不需要像俯臥式跳高那樣有意識地大幅度去降低重心,整個助跑沒有明顯降低重心造成停頓減速的現象,而是靠弧線助跑身體內傾使運動員的重心自然有所下降。弧線助跑的內傾角度一般為20°-30°,當然由于弧線助跑的速度節奏不斷變化和弧線半徑的逐漸縮小,身體內傾角度也相應地發生變化。假設弧線助跑的某一步身體沒有前后傾現象,運動員站立的身體重心是1.20m,如果運動員此時身體內傾30°,那么根據三角函數定理計算時運動員的重心應是P=COS30°×1.20=1.04m,比直線助跑身體重心自然地下降16公分,達到了直線助跑時身體重心有意識下降的目的。所以,起跳前的準備工作(助跑的倒數第二步),就變得比俯臥式跳高容易些,而與一般平跑技術差不多,這樣就為揮背的快速助跑提供了有利條件。
由于背越式跳高弧線助跑時保持身體內傾,自然地降低重心,在不斷加速的快速助跑情況下,起跳腳放置時小腿的前傾角度盡可能地接近90°,在緩沖階段膝關節的彎曲保持在140°-150°左右,有效地縮短了起跳緩沖階段的時間表。身體內傾自然而然的降低重心,不但有利于保持助跑速度,而且為協調地轉入快速起跳提供了條件。
背越式跳高完整技術的影響當人體完成踏跳以后,身體由于助跑和踏跳而轉變成沿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合力向上騰起。跳高的原則是把助跑獲得的水平速度盡可能轉變成垂直速度,這是所有教師、運動員都急于解決的問題之一。當人體結束踏跳時加快擺動腿向上的擺動速度其目的就是減少水平速度增加垂直速度。
通過采用不同研究模型對我國優秀男子不同技術類型背越式跳高運動員在起跳時擺動動作效果進行定量分析,探討我國優秀男子不同技術類型背越式跳高運動員擺動動作對起跳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背越式跳高運動員擺動效果約占50%,且擺動效果大小與技術類型無關,與高度增加沒有線性相關。但當高度增加到本人最好成績時,擺動作用達到最大值。選用中國男性青年模型與扎齊奧爾斯基模型對背越式跳高技術進行研究,無顯著差異性。如果運用3H理論,公式應該為H=H1+H2±H3,在解釋背越式跳高過程中,才能夠很好地解釋由于空中姿態的不同所造成的運動成績的差異,并且有利于定量評價背越式跳高的空中技術動作的優劣。在踏上起跳點,身體由后傾變為豎直的過程中,獲得了以支撐腳為支點繞身體額狀軸轉動的角速度。
跳高擺動是從身體后方向前上方有力擺起,是一個加速的過程。當助跑到倒數第二步擺動腿著地時,起跳腿同側臂擺到身體的后部,并在最后一步起跳腿著地的瞬間與起跳腿異側臂一起有力的擺起,擺到肩部以上時制動。當反作用力向下時,對支撐點產生加壓作用,增大了起跳腿的蹬伸所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而反作用力向上時,減輕了起跳腿的壓力,有利于提高蹬伸速度,同時還提高了身體的重心。擺動時起跳腿的異側臂應略高于同側臂,并帶動肩部過桿。整個過程應是自然的、連貫的。擺腿既可以把向前的速度轉化為向上的力,又可以抑制向前的力,使身體不至于太向前進。助跑最后一瞬間制動效果越好,向上的垂直分力就越大,起跳的效果也就越好。
擺動技術的重要性體現在:它有助于提高起跳的功率、增加垂直速度、提高身體重心高度并能為合理的騰空過桿創造有利條件。應提高擺動技術在教學和訓練中的地位。在提高快速擺動的同時,不應忽視擺動幅度的提高和起跳腿的充分蹬伸程度。擺動腿的快速擺動是提高起跳速度和改變助跑速度方向的重要因素,在教學訓練中對擺動腿的訓練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并貫徹始終。
進入起跳蹬伸階段,身體由內傾已快速變為垂直,此時起跳人體呈正心用力,正心用力比偏心用力垂直速度快。因此,擺動腿快速蹬趴,為快速擺腿創造條件倒二步積極蹬趴,推動重心快速前移,使擺動腿前側肌群得以拉伸,產生更大收縮力,擺動腿的小腿則自然向大腿折疊,此時,大小腿折疊擺動半徑縮短,角速度加快,從而加速了擺動速度,同時擺動腿應以髖帶動腿由后前上擺動,這樣擺動腿的快速“蹬、趴、擺”為快速起跳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否則將起抑制作用。
人體做弧線助跑時,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向=m(人體質量)a(向心加速度),a=V(弧線助跑速度)/r(弧線半徑),得 F=mV/r,m、r為兩個常數不變,由上可知,V=ar,則V與a成正比。如增大助跑速度V,可知身體內傾角a(人體與地面垂直面的夾角)增大;內傾角越大,則在保持運動員擺動腿支撐時的屈膝程度相同的情況下,身體重心下降程度越大,則在運動員用力情況相同的情況下有助于獲得較大的工作距離。反之,工作距離相等,則在內傾較大狀態下膝關節彎曲的程度就相對較小,有助于縮短起跳時間,充分利用肌肉的彈力,產生較大的克制性收縮力,有助于人體對彈性勢能的利用,也可以提高蹬地速度和力量,縮短起跳時間。
擺動腿配合起跳腿積極協調的擺動,對運動員的起跳有著以下幾方面的優點。減少起跳時的踏跳時間,增加起跳時的功率當運動員的起跳腿踏上起跳點時,加快擺動腿的擺動可縮短起跳腿蹬伸時間,達到為快速起跳創造有利條件。根據力學原理,起跳功率取決于力量和距離的乘積。這就是說運動員起跳力量和肌肉工作的距離在相對不變的前提下,縮短起跳的蹬伸時間,必然會增大起跳功率,根據牛頓第三定律,擺動腿擺動的速度越快,支撐腿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擺動腿和踏跳腿是相互促進相互一致的,提高了擺動腿的擺動速度,也就減少蹬地時間,增加了起跳功率。在一定的條件下提高助跑速度,有助于增大彈性勢能的存儲。
綜上所述,倒二步擺動腿積極蹬趴,推動重心快速前移,使擺動腿前側肌群得以拉伸,產生更大收縮力和負壓為起跳腿在蹬伸階段所起到了積極作用,給起跳腿快速蹬伸提供了彈性勢能,使起跳腿蹬地充分、爆發力迅速起跳。
(1)背越式跳高倒二步保持已獲得的水平速度,加快了身體重心的前移速度,為快速起跳創造了條件;
(2)背越式跳高倒二步使擺動腿為起跳腿在蹬伸階段所起到了積極作用,給起跳腿快速蹬伸提供了彈性勢能,使擺動腿縮短起跳時間,快速充分蹬伸起跳騰空。
(1)擺動腿的力量訓練應以退讓工作為主,同時要重視退讓,主動收縮的轉換速度訓練,同時擺動腿的力量訓練不能忽視,尤其要加強擺動腿擺動技術和力量的協調配合能力的訓練。擺動腿擺動技術和力量的協調配合能力的訓練;
(2)擺動腿的作用在背越式跳高的起跳中,起跳的完整技術包括起跳腿的踏跳和擺動腿的擺動技術。加強兩方面的訓練:①運動員的起跳角和初速度;②擺動腿擺動的方向和平衡能力。要獲得最佳的起跳效果和過桿技術,就必須充分地利用擺動腿及上肢協調的配合來完成背越式跳高起跳的完整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