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軍
基于大數據的智慧城市安全建設研究
◆呂傳軍
(中共東營市委黨校 山東 257000)
安全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中心目標,近年來興起的大數據技術為智慧城市安全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本文將對基于大數據的智慧城市安全建設進行一系列的探究,首先找出大數據應用于智慧城市安全的問題與挑戰,在此基礎上,給出了大數據下加強智慧城市安全建設的有效措施,從而促使智慧城市安全建設能夠與大數據的高效性、深度性等更好的融合,讓大數據為城市安全建設保駕護航。
大數據;智慧城市;城市安全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率呈直線上升趨勢。而伴隨著這一發展趨勢,政府等有關單位在其會議報告中明確指出:在城市化建設中,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同時把好安全關口與質量關口。目前階段,隨著我國時代的發展以及技術不斷的進步,現代城市對水、電、交通等正常的網絡運轉越來越依賴,而與此同時,其安全隱患問題就隨之而來。而安全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目標,近年來大數據的興起,既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但同時也帶來的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與挑戰。
(1)數據存貯以及處理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大數據在智慧城市安全建設方面不斷的、更加深度的應用,不僅導致其中的數據量呈現直線增長趨勢,而且更是對其中的存貯空間、計算能力以及數據處理速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對于大數據來說,其數據量大以及價值密度低是基本特征,這兩方面在智慧城市安全建設過程中尤為明顯。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在全市范圍內可能存在著上萬甚至是更多的攝像頭在不停的進行監測記錄,但是可能發生案情時,只有其中的幾秒才是對破案有力的證據。另外,大數據下,其設備和資金的大量投入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設成本的壓力;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安全大數據的異構性較高,其數據結構、存貯樣式以及存貯條件上的多樣化,給數據讀取、管理時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2)數據分析能力有待加強。將大數據引入到智慧城市安全數據讀取、分析以及處理等方面,其中還存著很多的技術難點。目前情況下,用于提取交通安全相關車輛數據的技術相對而言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對于其中人像、人體的各種數據分析技術還未具備實用化的水平。比如說,在實際情況下,由于光照、角度等的原因,對人臉的識別很難達到清晰的程度,以至于后期的監控錄像還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來處理,其必然會導致工作效率的降低。不僅如此,目前我國關于智慧城市安全的很多數據分析,基本上都停留在淺顯的層面,距離深度性和智能性還有很大的差距。
(3)標準缺位是重要的制約因素。我國經過十幾年的不斷努力,在安防系統標準化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而正式進入智慧城市階段后,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在《關于開展智慧城市標準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及應用實施的指導意見》報告中,對智慧城市提出了標準化的系統框架。但是,因為智慧城市涉及了很多方面,加上其中很多技術一直處于一個強烈變化的過程中,以此要想提出適合的標準并加以應用是很難完成的,因此,這是智慧城市安全建設過程中,急切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之一。
(1)信息孤島嚴重,共享程度不足。大數據時代下,為了更好的發揮出其中的潛力,進行實時的動態更新以及互聯互通是必不可少的。而做到數據的互通共享,不僅有利于提高數據的關聯分析、深度挖掘以及資源整合的能力,而且對提高數據的資源利用率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對于目前我國城市安全數據分析工作來說,不僅在各個業務系統中出現,而且各部門間、各區域范圍內的數據資源很難做到有效的整合,信息孤島嚴重,共享程度不足。那么,如何更好的解決這種問題,將數據實現互通共享,是目前大數據時代下智慧城市安全建設面臨的最緊要的問題。
(2)缺乏統籌協調,建設和利用效率不足。隨著智慧城市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大數據理念的出現,致使全國各地紛紛開始了建設數據資源庫的工作。從整體情況來看,各地區在建設數據庫的過程中,并沒有考慮自身是否實用,盲目跟風大規模建設出現的結果,致使后期出現了不能有效維護的情況發生。再加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如果沒有將其很好的投入使用,那么必然會導致其建設帶來嚴重的資源浪費。除此之外,目前能夠充分利用數據的單位主要集中在公安或者是交通部門,而在食品安全、城市預警等公共行業領域內的應用還欠缺。
(3)數據隱私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護。目前我國的網絡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完善,其中更是覆蓋了網絡安全、網絡知識產權等多個領域。但是關于大數據的法律建設體系仍不健全。其中針對數據共享的法律條例也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這一項。雖然大數據時代下,所有人將變得透明,但是個人的信息隱私還是應該保護的。那么如何衡量信息共享與隱私保護之間的關系,需要法律法規的有效制約管理。
為了使大數據能夠更好的為智慧城市安全建設服務,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體系,完善共享機制,搭建數據開放的共享平臺,明確規定好數據共享的責任與流程等方面,促使公共安全資源信息能夠在合理、高效的基礎上實現共享、交換。而搭建數據開放共享平臺,就是要將各類城市的公共安全數據進行有效的整合,實現各級政府之間信息互通共享的安全平臺,將“數據孤島”問題消滅,將各種數據盡最大的努力進行匯總,充分發掘數據隱藏的各種價值,促使城市公共安全得到全面的保障。
在大數據環境下,建立以群眾為主體的智慧城市安全體系,促使每一位群眾都能夠自覺的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將政府、企業以及社會機構的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共享,從而不斷推動安防企業能夠順利升級轉型。另外,還要將大數據更好的應用到其他更廣闊的安全領域,使其真正覆蓋公安、交通、氣象、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
不斷投入對大數據和云平臺核心技術的研究力度,從而推動數據的審計、銷毀等安全技術得以研發應用。另外,還要建立完善的大數據技術嚴格制度,強調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大力支持應用創新發展,為數據安全實現共享和開放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建設集存貯、收集、管理以及挖掘等的數據技術體系,不斷促使我國在大數據領域的競爭力能夠有效提高。
加強數據的隱私保護力度,尤其是關于個人信息、商業機密以及國家安全等幾類信息數據,將數據濫用的安全隱患完全杜絕。而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對于政府等有關部門來說,就要明確劃分好工作人員保護數據安全的責任與義務。其次,建立合理科學的數據采集制度,確保收集數據的合法性。最后,不斷完善數據開放以及共享制度,使群眾的隱私權和企業的各種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保障。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不斷促使數據保護力度提高,以此促使我國的核心信息基礎設施能夠正常運行,確保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各種信息能夠避免先進技術手段的攻擊,保證國家和社會各方面的安全。
簡單來說,智慧城市要想持續穩定的發展,必然少不了健全的網絡體系以及安全的信息保障作支撐。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興起,很大程度上促使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基于大數據下的智慧城市能夠實現數據的集中性、高滲透性等優勢。但是在這一系列的優勢之下,隨之而來的就是數據質量的低下以及外部環境的惡意竊取等安全問題。智慧城市安全建設中的信息安全,關乎到整個城市的安全,如果出現問題,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做好基于大數據環境下的智慧城市安全建設研究很有必要。
[1]馮奎,楊冰之,彭璐.城市治理智慧化的內涵及框架體系[J/OL].區域經濟評論,2017.
[2]孫瑜,張博.智慧城市‐互聯網+旅游平臺關鍵技術研究[J/OL].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4.
[3]吳琳.構建信息安全體系 護航智慧城市大數據基礎[N]. 貴州日報,2016.
[4]陳紅松,韓至,鄧淑寧.智慧城市中大數據安全分析與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