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黔云 陳敏康
?
基于大數據下農業職業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現狀及分析
◆吳黔云 陳敏康
(貴州農業職業學院 貴州 551400)
農業是民生之本,推動農業職業信息化教學有利于為農業發展培養大量專業型人才。本文在分析當前大數據下農業職業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建設中存在的教育教學模式落后、教學方法還未創新、教學結構建設不完善等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大數據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加強農業職業教育教學信息化水平建設、提升教師農業信息化教學技能、重視農業教育中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建設策略。
大數據;農業;信息化;創新創業
在大數據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重視農業職業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有利于教師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在進行教學活動時適應新時代的課程發展需求,從而提高課堂上的教學效率,變得能夠適應農業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在大數據背景下進行農業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還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高,提升農學科學生的農業科技成果研發能力。
當前的農業職業教育模式還存在著不適應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的落后現象,涉農專業的定位目標缺乏發展導向作用,在大數據下越來越難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也不利于涉農企業的組織運行模式改革。而且以往傳統的單一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大數據時代農業職業信息化教學的發展需求,傳統的農業教學標準和比較機械化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容易被深受互聯網信息化環境影響的新時代學生所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沒有及時根據農業相關崗位的新要求和新時期農業發展核心要求的變化而更新升級,導致以農業教材教條知識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農業時代下教學模式改革的需求。
農業教育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必然要走向普及型高等農業教育發展道路,但是當前我國的農業職業教學中的教學平臺和教學資源還難以滿足大數據教學改革的要求,互聯網的發展對農業教育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環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國的教育中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現狀。顯然城市的教育觀念可以及時隨著互聯網發展不斷更新,使得城市教育具有高水平、范圍廣、發展快的特點,但是農村的職業教育教學發展則比較緩慢,信息流通的不暢通造成農村教師對大數據的了解比較少,對現代社會中不斷變革的教育觀念認識不足,難以做到及時改革教學方法,現有的大部分農業職業教育模式還是以班級學科授課制為主,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下學生利用信息化技術個性化自主學習的需求。
大數據下的農業生產應該向深度和廣度化發展,生產鏈向生產前和生產后延伸,利用信息技術走向農業生產的專業化,使得農業生產可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循環。目前農業職業教育學科的教學結構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優化,但調整后所產生的效果并不明顯,仍然沒有達到能夠適應農業經濟振興發展需要的效果。在農業教育中對于內部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的關系統籌不利,使得教育結構的建設不夠完善,而農業教育外部的農、科、教部門之間的教學體系各成一派,發展沒有向心力,不能形成一股合力來推動農業教育的發展。而在農業教育教學體系中的農科教本應該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但是我國農業院校教學中的農科教分離,使得農業教育的結構建設變得不合理,不能很快發揮農業學科的固有作用,已經不能適應當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大數據時代下的農業教學模式要改變以往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室和實驗室進行有機聯系,變成學生的互動式學習中心,讓圖書館和學生宿舍都能夠成為學生可以個性化自主學習的場所,并且要將互聯網上的學習平臺、學習資源和農業課堂教學進行結合,變成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線上線下互動式的教學平臺。在大數據的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水平,采用基于大數據資源下的教學模式和基于網絡協作的教學方式,將幾種原本很單一的教學模式經過組合和補充,變成一個可以互相聯系的多元素教學模式,運用到實際教學中[2]。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視聽媒體演示教學法、程序教學法或是訓練教學法、線上線下討論法等教學技巧,利用大數據的信息化將原本以教師的教法為重點的教學方法轉變成以學生的學法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個性化學習發展。農業院校的主要目標是為學生提供農業職業信息化的教學服務,而教學成功的關鍵則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所以院校要不斷進行教學內容和課程的改革,為學生提供最完善的教育服務,利用科學有效的教學管理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大數據下新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網絡教育的飛速發展,世界上各個國家都開始重視利用大數據的科技化信息化構建新的網絡教育體系,并注重建設完善網絡教育基礎設施,試圖利用網絡對于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性使國家的教育水平發展到處于優勢的地位[3]。在當前我國越來越重視對農業生產模式改革的條件下,農業職業教育要利用信息化教育來推動農業教育的現代化,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農業教學的改革創新中,改變傳統的農業教育模式,加強農業職業教育教學的信息化建設。當下的農業職業院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在農業教育采用大數據下先進的教學手段,引用網絡遠程教育技術,加快農業教育中的信息化科技化建設,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農業學科教學中的信息化水平和綜合能力。
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教學主導的教學模式,開始轉向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教學模式發展,這也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職業學校要注重多為教師提供有助于信息化水平和綜合能力發展的技術途徑,培養教師的新型教學觀念,督促教師在授課中將信息化教育教學理論和信息技術進行結合,提升教師在利用互聯網信息查閱教學資源、進行資源整合和教學資源應用方面的能力,鼓勵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活動。例如:可以定期選派教師到其他農業類高校學習信息化教學,或者進行互聯網信息化技能培訓,常組織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類的比賽,對院校的教學平臺資源進行糾正和建設,鼓勵教師進行農業項目科技研發等等方式,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并且還可以建立教師信息化水平的考核制度,可以通過考試、試講課、檢查等方式,考察教師利用互聯網信息進行教學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大數據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也成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強大助推器。例如:貴州農業職業學院根據貴州區域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借助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優勢走上特色辦學道路。院校與貴州省上百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和農業類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并且在學院農學人才的教育上采用“產學研推”相融合的多元化辦學之路。另外,學院還創新性的將農業教學、農業科學與農業科研項目相結合,以便促進院校農學人才的農業科技成果高效轉化。貴州農業職業學院勇于依托大數據發展的優勢,培養學生的農業創新創業能力,成為貴州省輸送中、高級現代農業應用技能型人才的重點農業高校。
綜上所述,農業職業教育中要結合當地農業特色和本院校的實際情況,探索大數據下的農業教育教學新出路,深化農業職業教育的改革。不斷創新農學科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發揮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為院校的農學科注入新的活力,使用大數據下互聯網技術的滲透和融合,優化內外部教學模式,完善相關的政策體系,培養出能夠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農業人才,推動我國的新農村建設。
[1]陳國勝,沈楊.“互聯網+”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5.
[2]韓旭.“互聯網+”農業組織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17.
[3]周竹,曾松偉,方益明,周厚奎.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農業信息管理與利用”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高教學刊,2016.
本文為:貴州農業職業學院院級課題。項目基金: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課題 項目編號:201625Y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