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強蓋東鵬(.金華廣播電視大學財經管理學院 浙江 金華 300;.煙臺開發區第五小學 山東 煙臺 64000)
“大思政”教育是新時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要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總要求。在體育教學中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滲透思政教育,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此外,將學生的認知與行為有機結合,能夠促進思政教育的“內化”與“外化”,從而實現“體育思想認知與體育運動行為”的統一,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體育教師的個人魅力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師個人魅力表現在個人的體貌,穿衣打扮,個人舉止等,通過展現教師個人性格、氣質、修養等吸引學生模仿體育教師,從而對體育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逐漸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體育教學中的口令和動作要有藝術性,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寬容學生的過失,展現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道德修養。體育教師應該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領路人。加強體育教師個人素養,在課堂教學上融入學生情感,同時在實踐活動課程中,進入學生的世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進一步提升教師與學生之間親密度。通過展現體育運動的魅力,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使學生對體育教師產生敬佩之情,這樣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就水到渠成。
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對學生鍛煉的自覺性、鍛煉的目的性,以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的綜合衡量。它是體育意識的外在表現,形成終身體育的前提和基礎,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能力對實現學校體育的目標,對形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對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至關重要。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知行合一”是促進體育教育課堂教學時效性的有效途徑。針對目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思想實現二者的完美結合,一是有利于弘揚中國民族的優秀傳統體育文化,二是能改善目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最終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
人的各種活動都與其動機等心理因素有關,而人的動機是建立在人是否有其需要的基礎上,需要是產生動機的基礎,動機演化為行動。動機產生有兩個條件,一是內部需要,二是外部誘因。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體質,對于提高心理應激水平和適應能力,減少心理困擾,培養健全人格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是促進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體育鍛煉習慣是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動機是行為習慣形成的心理內因或內部動力,也是習慣得以延續的保證。
生命在于運動,在于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學生進行適宜的體育鍛煉,不但可以緩解刻板緊張的學習和生活,還可以適度放松心情、增加生活樂趣。跑步、籃球、足球、羽毛球等運動都有助于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如果鍛煉過程中逐步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體育活動項目并一直堅持下去,將會終生受益。
我們要高度重視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要考慮采取合理的誘導和運用適當的方法促進學生經常參與體育活動,并在平常的體育鍛煉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從而調動運動激情,激發運動興趣,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體育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課堂體育學習,而且要關注課外體育活動,兩者兼顧,促使學生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體育活動與鍛煉相結合,養成學生的運動的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田徑運動包括競走、跑、跳躍、投擲及部分項目組成的全能運動。通過田徑運動教學和訓練能全面發展人的身體素質、速度、力量、耐力等,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與運動成績,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堅韌、果斷的意志品質。例如長跑對于學生鍛煉身體和培養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使學生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在練習時能知難而進,讓學生明確“耐久跑”測試,一方面是對耐久跑能力的測驗,另一方面又是對學生堅強意志的測試。而短跑短距離可以培養學生爆發力做事更有激情,培養學生的應激能力,促進學生思政教育。
球類運動包括足球、排球、羽毛球、網球等。它具有特殊的空間對抗規律特點及專項內容結構的多元性特點的社會性、群眾性運動項目。球類運動可以促進學生手眼協調,促進學生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提升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促進關系的和諧,另外球類運動還會提高靈敏度,促進學生的心智發育。
以排球項目為例,排球是一項集競技性、合作性、娛樂性為一體項目,通過訓練能培養學生強烈的進取心、高度的紀律性、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勇敢拼搏、不畏強手的意志品質。通過持之以恒的訓練,則可以顯著培養學生的目的性、紀律性、堅韌性等特征,從而培養學生之間的協調配合溝通能力。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包括蹴鞠、舞獅、劃龍舟、武術等。它是一項注重形神兼顧,尤重形與精、氣、神的結合,體育與德美結合的運動訓練項目。通過訓練能夠使人精神飽滿,情緒愉快,這既是學生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力源泉,有助于學生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及交往功能。以武術為例,武術集中表現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來源于民族的風俗習慣、生產方式及日常生活人們情境的激發,通過訓練可以激發學生團結向上的動力,同時有助于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擴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體育個人項目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質、迎接挑戰的意志和承擔風險的能力,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協作精神和公平觀念,發展學生個人素質。游戲的競爭性對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敢于拼搏、勇于進取的競爭精神具有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獨特功能。
在“運球過人”的籃球教學中,發展學生表現能力、意志、情緒的同時,更深刻地體驗著體育過程中隨場景變化而產生的各種情感。如遇到困難時的意志努力、獲得成功后的喜悅、遭受挫折時的沮喪,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意志等諸多因素,所以在籃球游戲中可以培養學生競爭的意識,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開展學生思政教育,提高個人素質,從而有效開展學生的思政工作。
集體項目具有很強的競爭性,比如籃球賽、足球賽、排球賽等集體運動項目的比賽,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凝聚力。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精神文化的塑造融匯其中。學生精神文化的塑造與體育活動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比賽的勝負都是做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點,勝利了是對團隊精神的升華,失敗了也可以通過團隊精神鼓勵學生,讓學生對于團隊精神有著更深刻認識。
例如排球運動是一項隔網對抗的集體性較強的運動,受學生心理變化的特點與規律影響。排球運動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思想性強,團隊精神強,中國女排就是最好的詮釋。在排球教學中競賽和對抗因素較多,要求學生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認真的態度做好每項練習。使學生在排球活動中以正確的態度看待勝負,合理的判斷是非。排球文化活動在開展過程中體現了學生與團隊、傳承與創造等多層面的社會文化形式,且在團隊比賽過程中彰顯了積極進取、團結拼搏的精神面貌。
健康中國是一個新的“敲門磚”,他的提出為學校體育的發展和育人指明了新的方向。健康中國建設將探索以整體健康指標為核心的檢驗模式,他不是一個體制內的封閉工程。此外,就市場的角度而言,目前有很多社會資本和市場資源愿意投入到健康服務行業當中。市場對健康中國的理解有著不同發展方向,除聚焦醫療醫藥產業以外,教育文化,體育運動都將成為健康中國的重點發展方向。
在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重新認知建成環境促進公共健康的前瞻性作用,并將之納入到健康中國規劃之中。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國建設就是讓人人健康,人人享受健康成果,健康中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健康中國”進行學生的思政教育,不僅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直接關系著國家健康發展,直接關系著國家興衰存亡。
體育課程思政是踐行“立德樹人”重要途徑,根據課程資源的性質和特點,不斷挖掘思政教育因子,最終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體育所蘊含的德育功能,與高校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內容具有一致性。高校教師作為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引導者和領路人,通過體育課程這一有力平臺,進一步加強高校體育教學與大學生思政政治教育的緊密結合,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