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通
(文山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 文山 663000)
“協調素質”通常又可解釋為“運動員協調能力”或“運動協調”,是在運動訓練語境下對廣義“協調”觀念的一種相對狹隘的解釋,也是運動訓練理論中曾存在廣泛爭議的基本概念之一,稱謂雖略有差異,但其概念本身并沒有本質區別。國外很多學者對此已有過論述,在此基礎上我國學者翁志強、鄒煜、嚴波濤、許崇高、林輝杰等都進行過專題研究,直到2012年我國體育院校通用《運動訓練學》教材才將其歸為協調素質,并從反應能力、空間定向能力、本體感知能力、節奏能力、平衡能力、動作認知能力等方面進行闡釋,協調素質在體操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辭章分析上不難理解,“協調”具有協作、協同及調和、調節、調適之意,所以,運動員協調素質可以宏觀理解為“和身體活動相關的協作與調節”,由于運動訓練理論建立在眾多學科的基本理論之上,所以協調素質概念視野具有開放性和廣域性,仍有商榷余地。由此看來,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拓寬觀察視野和理論空間,探尋新的理論支點,轉變研究思路,挖掘其實用價值應是目前“協調素質”研究的趨勢之一。近年來,隨著運動訓練理論科學化探索的不斷深入,圍繞運動員競技能力認識動訓練問題已成為廣大體育工作者的共識,因此,試著將體操運動員協調素質和其競技能力結構體系理論結合起來,探索運動協調和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理論內外各相關因素和概念之間的聯系,合理引入相關參照,進一步認識運動員競技能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發展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運動訓練的最終目的就是協調各方面的積極元素,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由協調素質支配的各種能力的價值顯而易見。從參賽的主體和客體來看,運動員自身可看作主體,而裁判和對手可認為是客體,主體受客體及參賽環境的影響,但也影響客體,主體對運動成績起關鍵作用。隨著運動訓練科學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裁判技能設備等的不斷增強,主體受客體的影響越來越表現在競技能力差距上,而運動成績主要靠參賽主體結合各方面的情況努力爭取的,換言之,運動訓練的主要目的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地科學發展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并通過比賽獲得運動成績,運動訓練過程的反饋信息對整個運動訓練體系的構建和調節也不斷產生影響。因此,在運動員競技能力直接的訓練目標的支配下,運動員從訓練的起始狀態到目標狀態的這一過程應按一定的時序合理安排,根據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的形成性診斷結果不斷調整狀態,這種訓練安排主要體現在運動訓練體系的各種構件在一定的邏輯和空間、時間等的協調配合狀態和方式,并結合運動訓練實際在多學科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衍生出多種方法和手段,探索和運用更多的未知規律。從宏觀視野來看,運動訓練其實也是一個運動員競技能力協調發展的過程,其協調程度基本反映出運動訓練體系及其訓練安排的科學程度,所以,運動訓練的宗旨其實就是在協調理念下使各方面的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配置,力爭達到理想狀態,獲得最大的訓練效益。
競技能力是指運動員的參賽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現形式和不同作用的體能、技能、戰術能力、運動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構成,并綜合表現于專項競技的過程之中。而競技能力的結構模型則是依據運動員競技能力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體特性和功能建立起來的反映運動員競技能力構成共性的模型,是對運動員結構能力的概括歸納和抽象,反映著競技能力內部各要素之間的本質特征。從以上概念可以看出,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就是為了滿足運動競賽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原理和規范把體能、技能、戰術能力、心理和智能等各子競技能力協調起來,形成一個動態的人體運動系統,不同項目類型各子能力的作用差別很大,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協調素質可認為處在基礎層次。事實上,從協調素質的整合價值來看,協調素質可認為各素質之上的素質,也是各素質整合起來形成競技能力的基礎,在理論上很值得進一步探索。
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模型是一種理論模型,也是一種科學抽象,一種范式,具有其自身局限性,這種范式的理想就是使運動員的各項競技能力能在一定競技目標的支配下最大限度的發展,并在一定的運動環境中做到最科學最高效的協作調節。競技能力是人體系統集成功能的體現,從人體解剖結構和各系統的基本功能分析可以認為,競技能力以及其各項子能力的形成必須建立在人體十大系統(神經、運動、泌尿、內分泌、循環、呼吸、消化、生殖、免疫、經絡,其中最后兩者是近年來的新觀點,略顯抽象)協調配合構成的人體巨系統的基礎之上,運動訓練就是要使各系統各部位配合更為密切,競技能力理論和人體的神經系統及運動系統等聯系最為緊密,而神經系統在人體各系統中具有主導作用。因此,結合人體生理學的研究結論與方法,從理論狀態下的人體系統的具體層面及競技能力結構的抽象層面探索競技能力之間的動態聯系,塑造并不斷修正競技能力結構系統應是運動訓練工作的一個重點。換言之,運動訓練的基本目標就是要求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中各構件的協調。各運動相關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程度及其協調工作能力決定著運動員競技能力水平的高低,運動員競技能力各要素的協調發展是運動訓練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
結合運動訓練理論和實踐,從另一個角度我們可以認為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就是以體能為基礎,以心理和智能為保障,以技術動作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有目的、重規范的運動能力在運動競賽中的綜合展現。在人體協調機能和素質充分發揮其協調整合能力的前提下,我們可以把從中抽象出的“目標”、“規范”和“對象”作為運動能力的三個重要前提。目標即是競技能力目標,即協調素質要實現的目標;規范是在競技能力目標支配下的動作技術要求,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體現為協調要求;對象是指在一定生理解剖結構基礎上的競技能力構件及相關時空元素,即參與協調的各相關因素。如果可以用“二分法”把運動能力簡單劃分為內外兩部分,那么內部就是身體各部分、各系統、各機能、各相互作用等之間的配合,而外部就是這種配合的綜合展現。
由此也可進一步認為,運動能力可分為運動協調能力和運動表現能力兩部分,協調能力是指運動員各系統及各子競技能力在一定時間斷面及發展水平的基礎上能滿足競賽目標需要的配合情況;運動表現能力主要指在競技過程中運動員的動作根據一定的規范表現出的效果、情感等對運動成績有決定影響的各種因素,是運動員競技狀態和心理能量釋放的綜合反映。那么運動協調能力和運動表現能力即是運動能力整體的內外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可作為傳統理論中整體競技能力與各子能力之間的兩個密不可分的具有較高綜合性的子能力,是神經系統較為基礎的工作形式和機能的外在表現,也正是因此,人的運動表現與機器人或者動物有很大區別,因為人的心理、情感、智能等因素能在一定的運動情景或環境中發揮作用,且各因素作用過程具有統一性。以上所提及的“目標”、“規范”和“對象”是他們共同的構成元件和審視維度及其指標,而協調是他們的前提,在競技能力中發揮整合、強化和渲染作用。當然,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系統而言,任何分類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這種思路的理論依據似乎不夠充分,但確是合乎學理和實際的,能解釋運動員競技能力中的一些問題,可以作為一種在特定情境中認識問題的思路。
從人體系統的角度來看,協調能力和神經系統的聯系最為緊密,神經系統的功能直接決定協調能力的高低。在競技能力結構中,戰術能力、智能和心理能力可以認為是神經系統功能的不同層次和角度的表述,而體能和技能也受神經系統的直接支配,這些子能力的本身都是建立在人體神經系統工作基礎上的,在競技能力中表現為協調能力。從學科分類來看,可認為“協調能力”最初屬于生理學中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基本能力,這和運動訓練中的“競技能力”并無本質不同,只是理論視野與認識的側重點略有差別,相對生理學、醫學而言運動訓練理論是抽象的,并沒有直接闡述人體系統、結構等與競技能力之間的關系,而是從體能、技能、心能等這些系統的機能表現來認識,因此,應從更高的邏輯視野分析學科之間的差別,綜合認識二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另外,立足概念視角,從大的方面對人體的“活動能力”、“運動能力”、“競技能力”做出對比可以看出,活動能力的概念視野最為開闊,競技能力的概念領域最為具體清晰,活動能力是運動能力的基礎,而競技能力是運動能力在競賽和運動訓練中的直接表現。因此,結合運動訓練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前人研究成果,我們可以認為競技能力的研究的視野、思路和方法也包括前兩者的主要元素,可作為協調素質相關問題的研究依理論托。
相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體系而言,首先,協調素質是運動員競技能力中的基本能力,這是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體系下最具代表性最有說服力的習慣性表述。其次,協調素質的表現與發展有其過程特征,這是從時間維度上立足發展視角的動態表達,應注意其時空元素。再次,協調素質的發展也體現了運動員成長規律,體現了其支配競技能力發展的客觀性與同步性,應注意其生理學等人體科學相關理論基礎。最后,協調素質也代表一種觀念,這是協調觀念應用到運動訓練領域中的基礎和目標,也正是因為上升到觀念的層面,運動員協調素質才具有進一步挖掘和討論的價值。單純以競技能力為視野認識運動員協調素質或以運動員協調素質為視野認識競技能力都不夠合理,二者必須結合起來以眾多相關學科的理論為基礎才顯得更為全面也更加客觀,協調素質的價值才能進一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