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武
(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阿細跳月”是彝族人中的一個分支——阿細人的一種民族特色舞蹈。這種舞蹈存在很久了,從各種有關文獻和阿細人的傳說可知,“阿細跳月”起源于古人類時代。關于這種民族舞蹈的起源傳說有很多,但是說法不盡相同,不過有一點是不變的,所有的關于“阿細跳月”的傳說都與“火”有關。“阿細跳月”也叫“阿細跳樂”,阿細人稱其“高斯比”,意思是“高興地跳”。
“阿細跳月”的傳播過程中大概歷經了三個時期:
(1)第一個時期:
跳樂,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在同一時間、同一場地一起舞蹈,動作非常簡單,邁步擊掌時都適當程度地蹲一下,邁一步擊一次掌,這動作穿插在一邊唱歌一邊跳舞的模式中。
(2)第二時期:
剛開始只單腳小跳,一圈跳完,換另外一只腳來跳,表現了阿細人音樂獨特的關鍵音律;然后開始排跳和圈跳共存的模式,一邊跳舞一邊演奏樂器,女性舞者兩只手在腹部前每個節拍跳一次,同時拍一次掌,每二十拍的最后四拍用手抱住腿同時轉身,男性舞者可以轉身也可以不轉身,這就是現在的阿細老人舞。
(3)第三時期:
也就是阿細青年舞。大約在解放戰爭時期,阿細青年對阿細跳月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他們由原本的單只腳跳換成了雙腳跳,而且加快了舞蹈的節奏。男性舞者中有一個人帶領隊伍吹口哨,剩下的演奏樂器,女性舞者則面對面擊掌。這一時期的舞蹈風格粗獷大膽、豪爽歡樂,很有感染力。
(1)人際傳播。
特點:更加主動
“人際傳播”,也叫作人際溝通,是傳播學中的專業術語。人際傳播有廣義和狹義。人際傳播的廣義是人們之間信息傳播的共同分享與溝通交流,比如人內傳播和組織傳播等公眾媒體傳播以外的傳播方式。“阿細跳月”屬于狹義的人際傳播,意思是指傳播者與被傳播者在面對面的方式下,采用語言或者非語言的形式進行訊息交流。
四十年代之前,“阿細跳月”本身的傳統意義就是在阿細青年之間戀愛時求愛和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在人們之間的互相相處交流中,這種人際傳播方式的傳播作用十分明顯。四十年代之后,“阿細跳月”的人際傳播的目的就變為了傳播阿細人的文化。
現在,跳“阿細跳月”的人中除了阿細人以外,也有很多游客在跳。由于阿細人之外的人和本族人交流的相互融合,如今通過“阿細跳月”來尋求戀愛伴侶的阿細青年已經很少見到了。
(2)組織傳播。
特點:更加規范
如今,“阿細跳月”的傳播方式已經不再是從前的人際傳播,而是被組織傳播所替代,組織傳播現在成為了“阿細跳月”的主要傳播方式。這里的組織傳播為狹義,意思是所有人分工做不同的工作,來實現大家共有的目標。
四十年代后,“阿細跳月”開始在云南省內外參加演出。八十年代初,阿細的村民自己分別組成了兒童舞蹈隊、青年舞蹈隊、老年舞蹈隊,不過村民并沒有仔細地去分工,也沒有建立一個清晰的目標,也沒有一個共同的領導來有體系的帶領和管理村民們。
改革開放實行以后,第一家云南的音樂餐廳是第一個為了繼承、傳播、發展“阿細跳月”這種中國民族傳統舞蹈的獨立單位(這個單位也是一個社會群體)。2000年,阿細跳月協會和阿細跳月藝術團正式成立,目的是為了傳播和發揚“阿細跳月”。之后,阿細跳月藝術院成立了一個公司,是一個盈利性機構,名稱叫做“彌勒福地跳月有限責任公司”,這個公司只有二十人,有公司關于管理方面的章程,也有明確分配的各種職務,前臺、工作辦公區、后勤、財務以及其他部門和方面的管理人員都很齊全。進行表演的場地就在彌勒縣文化館,這個公司還與彌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起合作。除了這個公司,其他的一些民間團體也漸漸正規起來了,這些團體在它們自己的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規定和管理。
(3)大眾傳播。
特點:成為主流
隨著近幾年舉辦關于“阿細跳月”舞蹈的文化節、祭祀節日時以及在一些當地小鎮上,公眾視線對“阿細跳月”的關注力度已經逐日加深。除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以外,在舉辦“阿細跳月”主題傳統節日的現場,還專門設有讓媒體簽到的簽到處。
(4)人內傳播。
特點:開展方式組織化
當地的各個村落的村委會會定期舉辦與阿細民族文化有關的講解活動,對當地村民講解阿細文化,目的是為了讓阿細村民對于一些民族文化的定義之類的概念再頭腦中得以清晰化。除了講解部分之外,還在墻上粘貼與阿細文化有關的海報之類的宣傳物,讓村民們來好好學習。伴隨中國旅游行業的飛速發展,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項目的實行和推進,阿細民族的村民已經在社會的帶領下熟悉了怎么面對外界的游客和大眾媒體,漸漸地,幾乎每個阿細民族的村民都對他們自己民族本身的傳統文化了解得十分透徹。但是現在的阿細村民之所以如此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再只是因為其傳統的人內傳播方式,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演變成了網絡媒體信息傳播的這種傳播方式。人們開始用手機搜索有關阿細文化的信息,以此來加深、加固村民對自己民族本身文化的理解和觀念。在這個信息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信息的媒介個體。
(5)網絡傳播。
特點:更加便捷
近些年我國人們最常用的社交通訊軟件工具,即微信,在上面已經有兩個關于阿細文化的公眾號,一個叫“快樂阿細”,另一個叫“多彩西一”。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兩個公眾號以外,可以搜到的類似公眾號還有彌勒可邑小鎮、彌勒可邑小鎮景區、云南微生活等。
網絡傳播的方式有著十分便捷、全面、開放、廣泛等等特點。在現人的生活中,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網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資訊。現在,網絡傳播已經打破了以往傳統傳播方式的格局,人們想要了解什么就可以去網上自主搜索,得到需要的信息。
在對一個非常有名的阿細民族文化村落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年輕一代的人對“阿細跳月”這種舞蹈的學習少之又少,于是會“阿細跳月”的人越來越少。雖然如此,阿細村落的村民對此毫不在意,村民們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極有可能失傳的后果并未感到絲毫擔憂,也沒有傳承自己民族文化的責任意識。
(1)由于求偶的途徑增多弱化了“阿細跳月”在婚戀方面的傳統優勢。
阿細人的婚姻和戀愛一直追求的是自由化。他們的一種民族特有的婚姻習俗就是通過“阿細跳月”來尋求伴侶,然后如果戀愛之后,到了一定程度,雙方對彼此的關系和感情穩定或滿意了,就告訴雙方的父母,最后結婚。但是現在時代變了,年輕人都與以往不同了,阿細民族的年輕人亦然如此,他們結識另一伴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過認識的人介紹,也可以通過工作過程中來認識配偶。由以上這些方式尋求來的伴侶大多不是阿細人,甚至還有其他國家的人,所以現在的阿細年輕人沒有以前那么多充足的緣由來學習“阿細跳月”。
(2)“阿細跳月”的難度太大,跟多阿細小伙兒很難學會。
“阿細跳月”本身難度就較大,不過對于女性來說還算簡單一些,只是協調好步子和擊掌就好了,但是對于男性來說就難度很大了,他們要抱著幾十斤的樂器,要演奏,還要節奏與其他人一致,這兩個動作很難同時進行,學習這個,沒有個一年半載是學不會的,所以沒有抱著很大一份熱情與決心是很難學下來的。
(3)現代年輕人精神享受日益豐富,“阿細跳月”不再是一種娛樂性很強的活動。
以前的年代信息很閉塞,沒有很發達的資訊傳播工具,阿細村落與外界的信息幾乎沒什么交流,阿細人的娛樂活動非常少,所以“阿細跳月”是阿細人最主要的一種娛樂方式。但是,隨著時代的演變,人們的娛樂方式漸漸增多,“阿細跳月”就不再是阿細人主要的娛樂活動了。
(4)人們接受教育的時間增多,減少了學習“阿細跳月”的時間。
如今,很多年輕人在外地甚至外國上學,也有人在外面常年工作,有的人上完學之后會選擇入伍,如果有人退學了也是去外面打工,所以阿細村落里的年輕人很少。另外,人們現在上學的時間都很長,而且學校也沒有設置學習民族文化的課程。
八十年代,就舉行過一些運動會,其中就有舉行“阿細跳月”的比賽。九十年代,為了建立“民族文化大省”,政府既想宣傳“阿細跳月”,又想把“阿細跳月”打造成一個文化品牌從而發展旅游行業。考慮到大家對“阿細跳月”的傳統情懷和熱愛,所以就舉辦了當地小鎮第一屆“阿細跳月”的比賽。另外,政府把1998年4月8日定為了一年一度的“阿細跳月”節。之后,還在“阿細跳月”的比賽中設立了名次的獎金,所以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阿西村落建立了阿細民俗文化生態旅游村,并開始接待旅客,包括帶旅客參觀村里的景色,欣賞特有的民俗歌曲和舞蹈,品嘗村里的有地域特色的飯菜。讓旅客欣賞的歌舞就是“阿細跳月”。他們也經常外出進行“阿細跳月”的表演。而且表演者會有一定的表演補助,而且對于表演者來說還能接著表演機會多見見世面,這些優勢非常能吸引年輕人,給他們帶來很大的跳月的動力。
總而言之,“阿細跳月”一直不斷地繼承、傳播與發展,它屬于中國的一種重要的、特色的傳統文化,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在如今的時代利用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有方式繼續發揚 “阿細跳月”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