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沛林
(吉林省體育局冬季競技運動保障中心體能康復管理部 吉林 長春 130022)
眾所周知,任何運動項目都具有運動損傷的潛在風險,只不過是風險等級不同而已。受運動損傷的制約,一些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很有可能因此報銷。為了預防運動損傷的出現,進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危害性,因此研究體能康復性訓練十分必要,且勢在必行。當然體能康復訓練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其主要是以體能訓練方法為基礎,屬于針對性和恢復性極強的運動訓練手段。體能康復訓練屬于新興學科,而且是由國外率先提出并推廣的,隨著其優勢性能的突顯,近年來在我國運動訓練中取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而且經過了新的提煉和創新,形成了新的特色。鑒于國內外體能康復訓練方法的不同內涵,要想發揮其最佳化效應,必須明晰二者的區別和聯系,以確保康復訓練取得預期的目標。
體能康復訓練作為一種嶄新的概念,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是人們對于其理解都趨于一致,即采用體能訓練的方法,進而解決由于運動損傷所造成的身體功能障礙,而且體能康復訓練屬于綜合性學科,其內涵十分豐富且復雜,同時還可以作為運動訓練的特殊形式,能夠確保康復訓練的功能性和高效性。簡單來講,體能康復訓練是康復與體能交織的綜合體,也就是通過合理科學的體能訓練方法,并介入運動損傷的康復手段,使得機體能夠恢復到最初的狀態。由于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離不開體能的保障,可以說體能是運動員運動素質的綜合體現,只有采取科學、合理的專業訓練才會讓學生儲備最佳化體能,而對于康復訓練也是如此,通過有效的體能手段,可以促進各種運動傷病的恢復,為此體能康復訓練成為了新時期運動訓練的必備途徑之一。
由于運動員需要專業化訓練才會讓身體保持特殊的生理狀態,然而一旦出現傷病,就會導致運動適應性出現失衡,而且會持續干擾體內環境。而體能康復訓練能夠顯著改善和恢復運動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損傷機體以及心理的正向適應能力,有效應對停訓綜合癥所帶來的干擾,同時能夠讓運動員得到的全面恢復,并儲備最佳狀態。此外,在運動損傷出現后,簡單的靜養和理療雖然能夠加速臨床愈合,但是卻不利于日后運動技能的重新恢復。而運動康復可以系統地讓受傷運動員保持運動能力,為傷愈復出后競技水平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為此是運動員再創佳績的必經之路。
國內對于康復性體能訓練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在2008年封旭華開始提出康復性體能訓練有助于運動員恢復到最佳狀態。2011年袁鵬結合了運動生物力學測試,詳細闡述了康復體能訓練體系的構建,這也標志著康復性體能訓練研究開始新的帷幕。同年陳方燦首次對體能康復訓練進行了定義說明,同時闡述其價值及功能,并對教練員如何應用體能康復訓練做出了解釋和指導。
一直以來國內針對運動損傷康復多采取如下措施,例如:藥物治療、降低負荷、靜養、針灸或理療等手段,而隨著體能康復訓練的引入,在目前的運動損傷康復中地位不斷拓展,而且日益受到重視。然而根據對運動員運動損傷康復措施的調查發現,目前應用體能康復訓練的人數比例并不多,且對其評價也存在著不可表現性。尤其是受傳統養生思想的制約,選擇靜養排依然排在第一位,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當然這與國內缺乏體能康復訓練人才有很大關系,而且運動員和教練員對運動損傷的認識較為淺顯,且過于依賴靜養和針灸、理療,并不會主動嘗試通過體能康復訓練進行恢復。這種傳統康復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在恢復運動員運動能力方面的弊端卻很明顯。而現代體能康復訓練方法雖然得到了眾多隊醫的認可,但是在訓練水平、意識以及環境的影響下,使用基數和受眾人群依然不容樂觀。
與此同時,目前康復體能訓練模式基本都集中在國家級競技運動員當中,針對普通大眾的康復體能訓練方法少之又少。雖然有關康復性體能訓練的學術論文較多,但是應用領域仍較為狹隘。但是隨著研究和實證應用的推廣,我國康復體能訓練與專項訓練相融合的趨勢更加緊密,而且不斷在地方和高校運動員中開始實施,這種循序漸進的模式使得運動員身體素質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且有效降低損傷的發生率,尤其是針對運動員的不同損傷部位所進行的針對性的創新應用,經過康復體能訓練的干預后,運動損傷人數明顯減少。
國外有關體能康復訓練的研究和實踐較為系統,而且取得了成熟的進展和經驗成果,例如在NBA以及歐洲足球俱樂部當中,康復體能訓練不僅確保了運動員治療傷病的效果,而且顯著防止了傷病的發生,其主要和常用訓練方法如下:
(1)以體能訓練為基礎。
眾所周知,運動員出現運動損傷的產生多與體能消耗及精神注意力分散有關,進而出現環節代償性障礙。而外的康復體能訓練特別注重肌力的平衡體能,明晰運動員身體的薄弱部位,進而針對性地增強肌肉的力量、柔韌性和平衡力。
(2)避免加重傷痛。
長期的運動負荷訓練,運動員難免出現各種傷病,國外體能康復訓練特別重視如何避免加重原有傷痛,根據運動員的傷痛情況進而選用開放性的動作使得運動員盡可能不痛練習。此外,選擇閉鏈練習方式發展運動員的體能。
(3)突顯功能性練習。
國外康復性體能訓練在應用過程中很重要的原則就是選取功能性強的練習,根據人體運動的特征,關節多以三維運動為主,要想發揮功能性練習的優勢,就需要從各個方位加以固定,確保動態平衡穩定性。
(4)確保身體中樞穩定性。
在體能康復訓練當中,國外最新的研究證實,需要在確保中樞力量練習的同時,實現身體中樞穩定性,這樣才會確保中樞肌群在進行各種動作的過程中實現身體中樞核心傳遞力量的釋放。
(5)重視小肌群訓練。
由于人體小肌肉群具有固定關節的作用,為此在練習大肌群的基礎上,國外康復體能訓練還特別重視小肌群的練習,借助小重量的小啞鈴或者橡膠拉力都可以練習小肌群的力量。當然小肌肉群動作要求精確無誤,為此與人體解剖和生物力學關聯較大,這就需要根據理論和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訓練手段。
(6)平衡訓練練習。
國外平衡訓練一般使用半圓球、健身球、滑雪平衡板以及平衡板等器材,讓運動員在康復過程中完成在不穩定環境下的平衡控制能力。尤其是美國的平衡訓練練習特別成熟,經過短期的訓練,就可以讓運動員歸隊正常訓練。
(7)拉伸訓練。
拉伸練習在國外體能康復訓練當中也具有極高的地位,一方面拉伸練習有助于肌肉疲勞的快速恢復,另一方面使其彈性增加,為此是減少肌肉的酸痛并加速體能恢復的最佳手段。此外運動康復治療師還經常利用拉伸訓練加速運動員肌肉內部代謝產物的排出,這對于康復效果極為有益。
每個高水平的訓練隊除了包括有教練員、科研人員與隊醫外,還有運動抗腐蝕、運動防護師和體能教練等,他們的任務是負責運動員傷后的康復訓練工作,幫助運動員在較短時間內能夠盡快恢復良好的運動狀態。體育康復訓練時結合了體能訓練和康復醫療為一體的新型運動訓練方式,運動員可以在康復治療的過程中同時開展體能訓練,能夠幫助運動員的體能水平迅速得到恢復,滿足運動員運動訓練的同時減短體能恢復所需的時間,為后續的訓練打好基礎。
總而言之,體能康復訓練方法是未來運動訓練的必備手段,其核心優勢已經十分明顯。通過對國內外不同體能康復訓練方法的研究比對,可以發現我國研究還不夠深入,而且缺乏系統性,且多以傳統康復方法為主,在現代體能康復訓練方法的運用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而國外則相對發達,且自成體系。為此我國應加快體能康復訓練的建設和人才培養,不斷借鑒和效仿國外先進經驗,重視康復訓練團隊結構的開發,最終為體能康復訓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