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忠軍李忠兵劉桐鄭維江(、.沈陽市第一七六中學 遼寧 沈陽 0000;.沈陽市王剛九年一貫制學校 遼寧 沈陽 0000;.沈陽市第一七五中學 遼寧 沈陽 0000)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我國各行各業(yè)對“人才”的概念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當前社會所需的“人才”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文化知識,在綜合素質、意志品質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次研究開展之前,筆者翻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并結合本人近幾年的實踐探索發(fā)現(xiàn),英式橄欖球運動對學生的運動能力、反應能力、身體機能、意志品質、團隊精神等方面的培養(yǎng)及提高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英式橄欖球運動在1823年誕生于英國市中的拉格比學校,起初被命名為拉格比足球,簡稱拉格比(Rugby),后因其形似橄欖,故其在中國被稱之為“橄欖球”。據(jù)傳,橄欖球運動的誕生還要歸功于一個小男孩威廉·韋伯·埃利斯(William Webb Ellis)在一場足球比賽當中的失誤表現(xiàn),在足球比賽比分落后的情況下,小男孩威廉·韋伯·埃利斯(William Webb Ellis)情急之下抱起足球跑向對方球門,抱球的運動在足球運動中顯然是不被允許的,但人們卻從當時的激烈對抗氛圍中得到啟發(fā),他們試著將這個動作在原有運動中合法化,并通過多年的實踐逐漸從中分化出一種全新的運動形式,就是現(xiàn)在的橄欖球運動。因此項運動是由足球運動中衍生而來,故將其命名為拉格比足球,當時的人們?yōu)閷⑵渑c足球運動區(qū)別開來,就在球體形狀上大做文章,最初人們將太陽曬干充氣之后的豬膀胱做為此項運動的運動器材,后來雖然其制作材料發(fā)生了改變,但其形狀卻還是當初的橢圓形。拉格比足球傳入中國以后,國人認為其形似橄欖,故獨創(chuàng)“橄欖球”之名做為我國對此項運動的稱呼。
(1)做足課前準備活動。
與其他球類運動項目相比,橄欖球運動有著自己的特色。目前所有球類運動當中,只有橄欖球的形狀是橢圓形而并非常規(guī)意義上的圓形,其在地上的彈跳軌跡也與普通圓形球類有著極大的差別,這也正是橄欖球運動的與眾不同之處。由于其彈跳軌跡不定,學生在橄欖球運動中的運動幅度也相對較大,所以教師一定要確保將課前準備活動做足、做對。本人在開展橄欖球教學活動之前,通常會將慢跑做為課前準備活動的基礎,在學生身體通過慢跑微微出汗之后,再進行壓腿、壓肩以及各個關節(jié)的活動,盡可能的通過課前準備活動,讓學生身體各部位迅速進入運動狀態(tài),從而有有效降低學生在之后的運動過程中意外傷害事故的發(fā)生率。
(2)技戰(zhàn)術跑動訓練。
①走動式傳接球及錯誤動作糾正:在完成課前熱身活動之后,教師通常會安排學生以七人一組橫向站滿大場,進行梯度形走動式傳接球練習。因英式橄欖球的規(guī)則要求,隊員需將球傳給身位的隊員方為標準動作,若不慎將球前傳給隊友,則會被視為犯規(guī)。因此,在學生剛接觸橄欖球運動時,教師就應有意識的規(guī)范學生的站位,并通過后傳球練習讓學生熟悉并培養(yǎng)其對球的手感,教師在練習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動作,并對其錯誤動作進行及時糾正。例如:很多學生左手拿球時,習慣拿球中部位,這就是一個明顯的錯誤動作。在橄欖球運動當中,隊員的左手主要是用來控制球的運行方向,只有準確的在球頭發(fā)力才能確保球沿著預想軌跡被傳到理想的方向。而右手發(fā)力的大小通常是用來控制橄欖球的射程,只有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多練習,并對練習過程當中的錯誤動作進行及時的糾正,才能確保學生更好的控制球體的運行軌跡與運行速度,使其完美的將球傳到隊友手里。
②跑動式戰(zhàn)術:在英式橄欖球運動中,幾乎所有的傳接球都是在跑動中完成的,隊員在掌握好傳接球技術的基礎上,還要確保在加速度時傳接球的效率,因為在橄欖球運動當中,球權非常重要。在開展戰(zhàn)術訓練時,筆者通常會將前鋒與后鋒隊員進行分組練習,受規(guī)則限制,前鋒隊員的跑動空間較小,且前鋒隊員一般是體態(tài)較為高大強健的,因此,前鋒隊員并不適合使用太過繁瑣的戰(zhàn)術。而后鋒隊員則恰恰相反,其跑動范圍較大,若采用簡單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會輕易被對手攻破,從而導致進攻失敗。因此,分開練習有助于講解各面的戰(zhàn)術配合,有助于隊友之間配合默契度的培養(yǎng)。當然,高中階段的橄欖球教學所面對的對象是所有學生,而并非是一支專業(yè)的橄欖球隊,橄欖球教學活動的開展初衷除了選拔一部分學生開展專項訓練,為國家培養(yǎng)橄欖球后備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所以,教師可定期將前鋒與后鋒隊員進行角色置換,讓其對前鋒、后鋒所使用的戰(zhàn)術均有所了解,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通過學習得以更加全面的提高。
(3)應注重對學生進行體能、力量、柔韌性的訓練。
①體能訓練:良好的體能是所有運動項目順利開展的基礎。在橄欖球教學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體能訓練主要包括耐力訓練、力量訓練、平衡訓練及柔韌訓練幾個方面。因標準的橄欖球比賽上下半場時長均為7min,中間休息時間僅為1min,全程共15min的過程,有14min的時間都是要在場以跳動的狀態(tài)與對手進行激烈的比賽,對隊員的耐力素質要求非常高。因此,在日常教學與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耐力訓練,以確保學生在比賽過程中能夠擁有充沛的體力,學生耐力素質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對比賽結果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②身體素質訓練:增強學生的力量素質,可幫助學生有效適應橄欖球運動過程中的撞擊。良好的力量素質可有效避免學生在撞擊時受傷,是學生進行自我保護的必備素質。另外,橄欖球運動特別重視參與者的爆發(fā)力,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將力量訓練做為主要的素質訓練環(huán)節(jié),常見力量訓練包括上肢力量訓練、肩部訓練、腰背腹部訓練、大腿前側肌訓練、小腿跟腱訓練等。除此之外,手部力量控制發(fā)球力度與軌跡,因而對學生進行手部力量訓練也非常重要。其次,平衡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運動過程中與對手平穩(wěn)對抗,且平衡穩(wěn)健的步伐在做假動作時,不易被對方識破。在進行力量訓練時,要提醒學生盡量保持低重心,腳步敏捷,更有利于掌握進攻或防守的方向。最后,柔韌素質訓練:良好的柔韌素質能夠確保學生在橄欖球運動中身體的靈活性,有助于在比賽過程中突破對手的防守線,并固化自身的防守。
(4)在英式橄欖球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撲摟撞擊訓練。
①撲摟前的熱身準備:在撲摟對抗訓練之前,教師要先帶領學生再次活動一下在撲摟對抗中容易受傷的部位,如頭頸、肩背和腰背。底姿進肩是橄欖球比賽過程當中的基本對抗動作,在阻止對手試圖抱球突破時,學生應將自身身體重心放低,并果斷的用肩膀撞擊對手的腿部,并確保自身腰背挺直,用盡全力撲到對手身上,與此同時用雙臂鎖住對方小腿并撲倒在地,這即是最基本的撲摟動作。撲摟動作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對抗、拉扯搶回對方手里的球,或是通過激烈的對抗讓對方無法將已經到手的球傳出。若雙方對抗、僵持狀態(tài)持續(xù)5秒以上,裁判就會吹哨示意雙方交換球權。
②對初學者的撲摟訓練:橄欖球教學進入我國體育課堂的時間尚短,學生之前對其知之甚少,在對初學的學生進行撲摟訓練時,教師一般會使用撞包、撞柱等練習工具代替真人進行撲摟訓練。撞包是學生進行進肩練習的工具,在進行訓練時,需要學生兩人一組進行練習,其中一人持包,另一人與之相對,身體重心放低,膝蓋呈90°彎曲,抬頭確認撞包位置,腳尖蹬地將全身力量集中撞向撞包,同時用雙臂緊抱撞包,模擬實際對抗比賽過程當中的真人撲摟動作。
隨機應變能力不僅在橄欖球運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其他運動項目甚至其他領域均被視為一項重要能力。由于英式橄欖球比賽過程中技戰(zhàn)術的使用非常多且靈活多變,這就對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球權在我方時,隊員應對場上形式做出快速準確的判斷,哪邊進攻空間較大,并通過觀察抱球隊友的跑動路線,對其將要使用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進行揣測,從而判定能夠最有效支援到隊友的跑位,在這一過程當中看似隊員是在進行一系列肢體上的戰(zhàn)術轉換,實則在其內心也需要同時進行著一場對比賽過程的精確判斷與分析,因此,筆者認為,橄欖球運動對于提高學生的隨機應變能力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英式橄欖球曾一度被認為是非常野蠻的運動,主要是因為其在運動過程當中與對手存在相對激烈的身體對抗與撞擊,但筆者卻認為這正是橄欖球運動的獨特之處。不僅如此,橄欖球運動是一項典型的團體體育運動項目,在運動過程中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使用非常多,這不僅要求每個隊員都要掌握相應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還需要隊友之間默契的配合,才能在比賽中獲得勝利,因此我認為完全可將橄欖球教學做為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的重要途徑。英式橄欖球相對其他球類運動來說,其在比賽過程當中對參與者的體能要求與意志品質要求更高也更加全面,這就要求基層教師在日常的英式橄欖球教學活動中有意識的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進行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