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邦
黃河在青海源頭區有3條主要河流:南面的卡日曲比中間的瑪曲長,
但流域面積比瑪曲小,北面的扎曲和南面的卡日曲都有一個近90°的轉彎,
只有瑪曲河勢與黃河流向一致。1978年后主要據此確定黃河發源于瑪曲。
但近幾年科考發現:卡日曲流量是瑪曲的兩倍。有專家認為,
根據“河源唯遠”“流量唯大”的標準,卡日曲應為黃河源頭。
瑪曲和卡日曲到底哪一條才該為正源?
黃河從青藏高原至渤海入海口,落差近5000米。它在青海境內源頭區的干流長1694公里,流域面積15.3萬平方公里,接納達日河、吉邁河、沙柯曲、澤曲、切木曲、巴曲、隆務河等眾多一級支流。青海的大夏河、洮河、湟水等單獨流出省境后也注入黃河,奔流入海。
卡日曲、瑪曲,哪條當為正源?
秦漢以前,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經》《爾雅》等書有“河出昆侖”之說,《禹貢》則有“導河積石”之文。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認為新疆塔里木河東流入羅布泊,伏流地下數千里,至青海積石山而復出,黃河重源伏流的傳說在歷史上廣為流傳。
據歷史文獻記載,唐貞觀九年(635年),侯君集和李道宗奉命征討吐谷渾,到達星宿海、柏海(今扎陵湖和鄂陵湖合稱),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進藏,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奉命持節護送,藏王松贊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此后元、清等朝派專人對河源進行過多次考察,獲得了大量有關河源的資料。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一些國外探險者和地理學家,多次深入河源進行各自目的不同的考察活動。
1952年,中國組織河源查勘隊,在河源區進行了查勘,確認歷史上所指的約古宗列曲(瑪曲源流段)是黃河干流。
1978年,有關部門對鄂陵湖以上的扎曲、卡日曲、瑪曲進行了量算,結果顯示:瑪曲全長127.2公里,流域面積3961平方公里;卡日曲全長142.8公里,流域面積3146平方公里。由于卡日曲比瑪曲長15.6公里,而瑪曲的流域面積比卡日曲大815平方公里,根據河流形態、走向等進行比較,認為北面的扎曲和南面的卡日曲都有一個近90°的轉彎,只有瑪曲居三河之中,河勢順直,與黃河流向保持一致。此外,卡日曲及其支流的流向與主流方向有較大差距,而瑪曲源頭位于巴顏喀拉山系主峰雅拉達澤山的西麓,西南與通天河相鄰,西北與格爾木河遙望,處于三大流域的鼎立之地。綜合種種資料,確定黃河發源于瑪曲(約古宗列曲)。
1985年,有關部門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黃河正源為瑪曲(約古宗列曲),并于同年6月再次勘察河源時,在東經95°59′24〞、北緯35°01′18〞處樹立了“黃河源”碑作為河源標志。
2008年9月6日至10月16日,匯集國內測繪、遙感、水文、地質等領域優秀科學家組成的三江源頭科學考察隊,開展科考發現:卡日曲的流量是瑪曲的兩倍。專家認為,根據“河源唯遠”的標準,卡日曲應為黃河源頭。
瑪曲和卡日曲,哪一條為正源?最新的結論有關部門尚未確認。
干流,串起美景
黃河自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境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先由西向東流入四川、甘肅兩省交界處,再折向西流入青海省,又北折而后東流,在民和縣官亭入甘肅省,此河段正好繞了一個很大的S形彎。黃河在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自上而下流經曲麻萊、瑪多、甘德、達日、久治、瑪沁、河南、同德、興海、澤庫等縣。
黃河流經星宿海,穿過一段低矮的谷地和沼澤草甸,進入扎陵湖和鄂陵湖。黃河干流進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即進入瑪多縣了。扎陵湖和鄂陵湖海拔高程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是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出鄂陵湖東行65公里,黃河流經上游第一座縣城瑪多。黃河干流上第一座水文站——黃河源水文站即設于此地。黃河源以上流域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億立方米,河面寬30-40米。
黃河流經達日-甘德-久治縣境400余公里,以黃河為界,北岸為甘德縣,南岸是達日縣、久治縣。主要一級支流有達日河、吉曲、東柯曲、西柯曲、哈曲、沙曲巴曲等。
達日吉邁黃河是攝影家的理想拍攝地點,這段黃河長50余公里,寬0.8-2.5公里,海拔3946-3979米,河谷平坦開闊,流速平緩,多散流、漫流、汊流,河心灘面積廣。草甸茂盛,局部分布灌木林,水流分岔發育,河床游蕩不定,屬寬谷游蕩型河流,網狀河床發育。
爬上高高的山坡,放眼望去,整個黃河和達日縣城盡收眼底,遠處青山如黛,白云舒卷,令人蕩氣回腸。黃河和達日縣城在夕陽的輝映下燦爛無比,肥壯的牦牛零星地分布在河灘,悠閑自如吃地著嫩綠的小草。
黃河干流從河南縣柯生鄉入境,至瑪沁縣拉加鎮,黃河北岸為河南縣,南岸40余公里為瑪沁縣。從東向西流經100余公里,沿途主要一級支流有澤曲。
雙魚湖位于香扎寺南的黃河灘地上,面積約8500平方米,常有珍禽棲息。雙魚湖與黃河之間有土壩分隔,枯水時湖中水潛流入黃河,豐水季節黃河水越過土壩灌入雙魚湖中連成一體。湖中心有一座平頂小山將湖水分隔成兩部分,俯瞰形似兩條首尾相繞的鯉魚。每當夏日,晴空萬里,河水清澈如明鏡。湖中小山綠草如茵,宛如一顆翠綠的寶石。雙魚湖水像兩條相依相伴的鯉魚仙子,嬉戲玩弄著綠寶石,十分有趣。秋季,牧草枯黃,雙魚湖呈現太極雙魚的祥瑞氣象,尤為壯觀。
寧木特大峽谷是黃河上游最險峻的峽谷,在這里兩側高山被河水深切,山巖陡峭,礁石叢生,跌水漩渦不斷,急浪險灘相接,地質構造復雜,地層斷裂發育,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穩定斜坡等不良地質以及凍土、沙地等特殊地質十分發育。峽谷全長60余公里,谷深200余米,河水落差百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黃河干流從同德縣河北鄉至興??h唐乃亥鄉流經100余公里,大河壩河、曲什安河分別由西北至東南、西南向東北流入黃河。沿途一級支流有賽欠曲、切木曲等。
黃河流水切割,南岸垂直陡峭,形成天然的地質剖面,高50余米。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天然剖面破碎,形成奇巖怪石,但外觀基本相似,似古代勇士頭像觀望著滔滔黃河,當地人稱“將軍巖”;北岸相對平緩,光熱條件較好,適宜種植春小麥、油菜、馬鈴薯等作物。
支流,百川匯注
黃河的主要一級支流有多曲、勒那曲、多欽安科郎河、熱曲、東曲、優爾曲、達日河、吉邁河、東柯曲、西柯曲、沙柯曲、澤曲、切木曲、巴溝、曲什安河、大河壩河、芒拉河、哈拉河、沙溝、西溝、東溝、德拉河、馬克堂河、隆務河、巴燕溝、街子河、清水河等。
達日河亦稱達日勒曲,因流經達日縣而得名。它發源于巴顏喀拉山須侖溝北麓。河源海拔4616米。從南向北流,至達日縣駐地西匯入黃河。長120.5公里,流域面積33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6.8立方米/秒。
西柯曲也稱柯曲貢麻,發源于阿尼瑪卿山吾和瑪山東南麓。河源海拔4800米。向東南流入甘德縣境,沿途接納多條支流,在崗龍匯入黃河。長138.7公里,流域面積26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8.4立方米/秒。河道天然落差838米。
澤曲源頭是一片地勢平坦的沼澤草甸地帶,當地藏族牧民群眾稱之為納木漢塘。澤曲河中上游河道平緩,兩岸寬闊,植被良好,表層屬壤土或沙壤土,地表牧草叢生,是天然優良牧場。河流在草原中穿行,具有較好的徑流調蓄能力。
澤庫縣城接納北來支流夏德日河后稱澤曲,自河南縣北部王瑪拉布山地入境,下游河南縣寧木特鄉以下33.4公里河段為下切深溝,平均深度40-50米,比降較陡,平均5.39‰,于寧木特鄉魯沙爾灘注入黃河。
澤曲流域地處青南高山區,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受高海拔及季風影響,流域內高原大陸性氣候明顯,氣候寒冷,雨量較豐,水草茂盛,夏季一片翠綠,風光迷人,彎彎曲曲的草原河水清澈見底,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牦牛、綿羊黑白點點。
蜿蜒流淌的澤曲像一條潔白如玉的絲帶,輕盈地從云端飄來,漫山遍野的蒙古包宛如珍珠散落在人間。澤曲河水滋潤了河南草原,給草原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巴曲亦稱巴溝、巴溝河,因流經巴溝鄉而得名。它發源于西傾山北麓澤庫縣西北部的多科雄。源頭海拔4045米,多為沼澤草地。向西北流入廣闊的巴灘草原,入同德縣境,經縣駐地尕巴松都流向西北,在距曲什安河匯口上游5公里處匯于黃河,匯口海拔2733米。巴曲長142公里,流域面積423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8051立方米/秒,年徑流量2.68億立方米。
切木曲藏語意為“響河”,因咆哮有聲響而得名。切木曲是黃河一級支流,發源于阿尼瑪卿山南麓吾和瑪北側,河源海拔5384米,上源稱東科河,下游接納尕茶多溝后稱切木曲,在瑪沁、同德縣界處匯入黃河。河長150.9公里,流域面積5550平方公里,平均流量每秒26.4立方米,年總徑流量8.33億立方米,大小支流有30余條,最大支流格曲長100余公里,流經果洛州府大武。
隆務河發源于澤庫縣境內多禾茂鄉加倉村若恰央山區,源頭海拔4042米,出境海拔2160米,落差為1882米,全長156.8公里,流域面積496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羊智溝、浪加溝、保安溝、曲麻溝、牙浪溝等16條溝道,這些溝道分別從東西兩側匯入隆務河,整個流域形如樹枝,途經尖扎縣注入黃河。地下水蘊藏量豐富,屬山丘區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和碎屑巖空隙水,補給方式為降水垂直補給和冰雪融水。
青海省境內的一級支流還有勒那曲、多欽安科郎河、優爾曲、東柯曲、沙柯曲、大河壩河、芒拉河、哈拉河、沙溝、德拉河、馬克堂河等,它們不僅給黃河源的干流補給水量,也貢獻著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
責任編輯/韋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