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昶
長期以來,在對我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的研究中,無論是考古學、歷史學還是其他相關領域,都將中原地區作為重點研究區域之一。城市遺址,因其是古代先民生產、生活遺留下來的內涵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而成為國內外學者探討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對象,他們甚至將城市作為文明形成的標準之一[1]。但城市與文明的關系具體有哪些?城市在文明研究中的地位如何?學術界乏見論述。本文以中原地區發現的早期城址為例,對這兩個問題進行探討,以求證于方家,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中原是中原地區的簡稱,主要指以嵩山地區為中心,范圍涉及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等區域。早期指史前至二里頭文化時期,由于史前持續的時間很長,而城市的出現則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因此本文所說的早期僅指仰韶文化晚期至二里頭文化時期這一階段。城址,是“城市遺址”的簡稱,在考古發現中一般指具有城墻等防御設施的聚落遺址,廣義上也包括沒有城墻,但開挖有大型壕溝或有其他大型防御設施,建造有大型宮殿、宗廟建筑,功能區劃明顯,出土有高規格遺物的大型聚落遺址,如二里頭遺址[2]?;诖?,截至目前,在中原地區發現的早期城址有25座,包括仰韶時期3座,龍山時期14座,新砦期2座,二里頭時期6座。(圖一)其中孟莊、東趙、新砦和蒲城店均有龍山、二里頭兩文化時期城址。

圖一 中原地區早期城址分布圖[3]
仰韶文化晚期城址是中原地區發現的距今時間最長的城址。這一階段的城址僅發現三座——鄭州西山[4]、點軍臺①作者參加“第一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時,從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顧萬發院長所作《鄭州新發現》介紹中獲知。和淅川龍山崗[5]。該時期城址處在城市出現的早期階段,各方面特征顯得比較原始,如在平面形狀方面,鄭州西山城址和點軍臺城址均呈近圓形,表現出不同于環壕聚落的特征。龍山崗城址城圈未閉合,而是將東、南兩邊的城垣與西、北兩邊的自然河流結合起來,共同構成龍山崗聚落的外圍防御圈。城址規模不大,西山城址、點軍臺城址城內面積均約3萬平方米。在建造技術方面,西山城址的城垣采用小版筑法建造,龍山崗城址的城垣雖采用夯筑技術建造,但技術水平較低。城內布局無明顯定式,但也表現出一定的向心性,如在西山城址內發現有多座房址,其似乎都有意朝向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建造。城內遺存與周邊同時期大型聚落內遺存相比,有一定的差別,如西山城址內的大型夯土建筑,龍山崗城址內大型分間式房屋及面積約600平方米的祭祀區等,在周圍同時期聚落中不見。仰韶文化晚期應是城市的出現時期。
目前,龍山時期城址發現有陶寺、后岡、王城崗、新砦、古城寨、徐堡、西金城等14座城址。與仰韶時期相比,城址數量驟然增多,整體規模增大,平面形狀也趨向規則,基本呈方形或長方形。城垣建造普遍采用較為先進的夯筑技術。城內多有大型建筑基址、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大型建筑基址多位于城內地勢較高處,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則零散分布于城內各個區域。多數城址內僅發現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常見遺物,個別城址內發現有青銅器或與冶煉青銅器有關的遺存。這一時期應是城市的推廣時期。
新砦期城址,數量較龍山時期明顯減少,僅發現有新砦城址[6]和東趙小城[7]2座。平面形狀近似方形。城址面積,前者達100萬平方米,后者僅2.2萬平方米。均建有護城河與城墻,防御色彩濃厚。新砦城址大城北邊還挖筑有寬6~14米的外壕。出土文化遺存方面,與周邊同時期聚落相比有明顯的差異,如新砦城址內發現了規模宏大、建造考究的大型淺穴式建筑基址,城址中心區清理出銅容器殘片、類似二里頭文化青銅牌飾圖案的器蓋、刻有夔龍紋的陶器圈足等高規格器物,這些文化遺存在周圍同時期聚落中不見。
二里頭時期的城址有二里頭、大師姑、孟莊、蒲城店、望京樓、東趙中城等6座。此階段的城市,整體規模進一步增大,出現無城垣城市(二里頭)。平面形狀方面,除二里頭遺址之外,其他城址的平面形狀大多較規整,呈近似方形或長方形。城市的規模,大者可達300萬平方米,小者僅5.2萬平方米。周圍大都設置有寬大的城垣,深挖的護城河、壕及其他防御設施。出土文化遺存方面,多與周邊普通聚落有別,如二里頭遺址,不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常見器物,還出土有數量較多的白陶器、銅器、玉器、綠松石器等高規格器物。個別城內布局合理,如二里頭遺址有宮殿區、普通貴族居住區、祭祀區、手工業作坊區等??傮w考察,新砦期和二里頭時期,應為城市的初步發展階段。
文明幾乎與國家同義,“用來指一個社會由氏族制度解體而進入有國家組織的階級社會階段”[8]。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表明,中原地區的文明自仰韶文化晚期,也就是黃帝時期開始,到龍山時期,也就是堯舜禹時期初步形成,至新砦期和二里頭時期真正形成。結合考古發現可以看出,城市的出現、推廣、初步發展與文明起源、初步形成、形成的時間是一致的。
首先,城市與文明的關系表現在二者均起源于仰韶文化晚期,并且城市一直隨著文明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考古發現表明,仰韶文化晚期,隨著生產的發展,自然、社會環境等的變化,聚落與聚落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中原地區形成了多個較大的聚落群,每個聚落群內部都至少有一個較大的中心聚落和眾多的中小型聚落,如西山聚落就是鄭州西北部仰韶文化聚落群的中心。西山城是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產物,也是這一階段社會發展水平的典型代表。之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聚落群實力的不斷增強,城市這一防御性質較強的聚落形式在中原各地得到普遍推廣,并大都成為所在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眾多以城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社會格局,正是龍山時期“萬國林立”邦國時代的寫照。 到了新砦期,萬國林立的局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屹立于中原腹地的新砦城,該城以其外壕圈圍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的規模成為同時期最大的聚落。再加上其出土有高規格的遺存,建造有完備的防御設施,由此可以推斷,新砦城址應是當時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屬于都邑當無爭議。至二里頭時期,出現了以二里頭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周圍有一系列軍事防御設施,集軍事防御與區域政治中心為一體的城市群。新砦期和二里頭時期這樣的城市布局,顯然是社會進入國家狀態的外在表現。因此,城市的起源、推廣及初步發展的歷程是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最好的物質證據。
其次,城市的城垣規模是我們觀察其背后社會集團行政組織能力和控制范圍大小的證據。因為城垣建造需要規劃、設計、測量、挖土、運輸、夯筑等一系列繁雜的工作,不僅需要行政組織指揮,還需要大批從事筑城的勞動力和大量糧食資源。可以認為,城垣規模是檢驗建城者組織和調控資源能力的重要標準,是檢驗文明狀態的尺度。仰韶文化晚期的西山城,城墻由基槽和墻體兩部分組成,用小版筑方法建造,僅殘存北和東、西北段部分,總殘長約 265米,寬 3~5米,現存高1.75~2.5米,均埋于今地表之下。從城垣的平面形狀及殘存情況推測,西山城址的城垣周長在550米左右。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9]推算,仰韶文化晚期西山遺址聚落人口尚不足200人,這樣的人口規模,除去老幼病殘,顯然不能滿足建造西山城所需要的勞動力。鄭州西北部整個仰韶文化聚落群應是其勞動力的來源。龍山時期城址以古城寨城址為例,平面呈東西向橫長方形,除西城墻無存外,其他城墻均由地下基礎和地上墻體組成。除西城墻外,地上墻體總長1265米,墻底寬9.4~40米,頂寬1~7米,高5~16.5米。北、東、南三面城墻的地下基礎長1350米,基礎寬42.6~102米。若根據整體形狀進行推測,古城寨城址的西城墻與東城墻的長度大體相當或略長,那么該城址的城垣周長約1610米?;A和墻體均是版筑或夯筑而成。如此寬大的城墻,即便是在生產力較之前有很大發展的情況下,也是一項極其宏大的工程。結合學界對王城崗城址的模擬實驗[10]推測,古城寨當是動用了嵩山東北部雙洎河流域整個同期聚落的力量建成的。新砦期城址以新砦城址為例,該城址的城墻保存亦不完整,殘存的城墻寬度大都在9米以上,推測其周長在2500米以上。二里頭時期城址以望京樓為例,目前僅發現了東城墻及東南、東北拐角處。從望京樓二里頭時期城墻套在二里崗城墻之外和護城壕的走勢觀察,二里頭時期城垣周長比二里崗時期城垣周長要長,后者的周長約2382米[11],那么二里頭時期城址的周長將大于這個數字。從這兩座城址城垣的規???,建城所需的工程量與龍山時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意味著這些城市背后社會集團的行政權力和控制區域也就更大。總之,從仰韶文化晚期至二里頭時期,城垣的規模逐步增大,建城者行政組織能力逐步增強,可控制的勞動力和物質資源逐步增多,而這些正是統治者權力逐步增強、統治地域逐步擴大的表現,也正是文明從起源到形成歷程的本質體現。
再次,從城內遺存可以觀察社會階層分化狀況。例如,仰韶文化晚期西山城址內面積達百余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及環繞在其周圍的小型房址,表現出少數人與多數人在居地方面已經有了顯著差別,而這些房屋建筑建造于同一區域,其間沒有墻垣或溝壕隔離,又表明少數人與多數人之間雖有地位差別,但矛盾并不明顯,基本是和平共處的關系;墓葬反映的情況也是如此,在城內、城外有兩處墓區,城外墓區的墓葬均無任何隨葬品,而城內個別墓葬有少量隨葬品,這顯示出兩處墓區的墓主人之間有不甚明顯的地位和財富差別。這些墓主人生前應是普通民眾。房屋及城墻夯土存在嬰兒奠基現象,窖穴中發現有獸骨及呈掙扎狀的人骨,這反映了少數人已經掌握了一部分人的生命權,掌握別人命運的人可稱之為權力者,而被掌握命運,被隨意丟棄、處置的人顯然處在社會的最底層。龍山崗城址內發現幾處面積達上百平方米的房屋建筑,但在建造方法、對屋內地面的處理方面與較小房屋之間沒有明顯區別。這些大小房屋的主人之間,或許只是家庭人口數量及財富多少不同,但也不排除是房屋主人之間地位差異的表現,不過這種分化和差異程度較小。城內發現了面積達600平方米,用純凈黃土鋪墊的祭祀區,但如此形制和規模的祭祀場所尚不能成為階級分化的證據。也就是說,除了城垣的存在能夠反映出龍山崗仰韶時期的社會已經有了階層的分化之外,房屋建筑、祭祀等遺存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是一個基本平等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或者家庭團體之間略有貧富差別。簡言之,仰韶文化晚期的中原地區已經出現階級分化,暫可劃分為權力階層、一般民眾和社會底層,但中原各地的表現并不一致。即是說,中原各地從基本平等,各自獨立發展的社會狀態進入階層分化的時間并不一致,表現出中心地區較早與邊緣地區相對滯后的狀態,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原各地自仰韶文化晚期開始,逐步過渡到階級社會。
龍山時期的城址數量較多,但各城內文化遺存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卻不太一致。以陶寺早期小城和中期大城為代表的中原西北部,房屋建筑方面不僅有一般建筑(地面式、窯洞式)和夯土建筑在建造方法、規模上的差別,而且分布位置也有差別。夯土建筑主要分布在遺址的核心區域,且大型夯土建筑周圍有墻垣或者自然溝壑,將其與其他區域隔離。一般建筑則較散亂地分布于遺址的周邊區域。并且一般建筑與一般建筑之間,夯土建筑與夯土建筑之間,在規模、分布地域及細部處理方面也有差別。由此反映出陶寺文化早中期不僅社會貴族與一般民眾之間有等級之別,貴族與貴族之間、一般民眾與一般民眾之間也存在地位和貧富的差別。墓葬方面,分為兩個墓區。兩個墓區的墓葬的隨葬品風格有所不同,可能與不同族群的墓葬。而每個墓區內部大、中、小型墓葬,在葬具、隨葬品、規模方面都有巨大差異,反映出社會已經嚴重分化為多個階層;集觀象與祭祀功能于一體、結構復雜、建造考究的大型禮儀性建筑的發現,也再次表明至少至陶寺文化中晚期,當時的社會已經進入初級文明社會。以王城崗、古城寨、西金城為代表的中原中部地區在房屋建筑方面,亦有規模較大的夯土基址和規模較小的一般房屋,前者均位于城內地勢較高、地理偏中的位置,足見其使用者身份地位的高貴。墓葬方面,沒有發現專門的墓區,零散發現的墓葬也不多,均為小型無任何隨葬品或僅有少量陶器的小型墓葬,似乎僅是平民墓葬。奠基類遺存中,發現有身首異處、肢體不全的成人及兒童,反映出社會已經嚴重等級分化。以郝家臺、蒲城店為代表的中原中南部地區,以孟莊、戚城、后岡為代表的中原北部地區,從已有的發現來看,在房屋建筑和墓葬方面,沒有明顯的等級差別。此種現象或許由這幾座城址與其他城址的性質不同所致。平糧臺城址作為豫東、魯西南、皖北地區王油坊類文化遺存的唯一一座城址,城內發現有一座高臺房基和多座普通房基,顯示出其所處的社會存在一定的階層分化??傊?,雖然各城址內遺存反映的社會發展狀況有差別,但龍山晚期中原各地城址聚落的大量出現,暗示出社會已經進入一個大發展的時期,或許就是“萬國林立”的“邦國時代”。
新砦期新砦城內發現的房屋建筑、墓葬等遺存數量少,規格低。并且,新砦期聚落的數量也遠少于其主源文化王灣三期,分布的范圍也明顯小于后者。因此從這些層面上看,新砦期的社會已經“落后了”。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新砦期已經形成了一個僅以新砦城為政治中心的時代,與之前或可稱為“萬國林立”的“邦國時代”相比,已經進入了唯我獨尊的“王國時代”,周圍均是與之無法抗衡的小型聚落。新砦城內規模宏大、建筑考究的祭祀遺存,那些肢體不全、姿勢異常的人骨,彰顯著高貴與貧賤、權力與暴力的存在。所以,從社會政治的角度看,新砦期較龍山時期有了很大的變化。
考察二里頭時期各城址內遺存,發現中原地區已經進入較復雜的階級社會。房屋建筑方面,不僅存在一般房屋與夯土建筑在規模、位置、建筑方法方面的差別,而且不同位置的一般房屋和不同位置的夯土建筑也有著用途差別。例如,不同位置的一般房屋有平民家庭居住、宮城守衛、手工業生產等不同用途,同時期不同規模與位置的夯土建筑,顯示出統治者之間也有地位差別。墓葬方面,隨葬有銅器、玉器、綠松石器、漆器等的高等級墓葬與只隨葬有陶器的一般墓葬和無任何隨葬品的低等級墓葬及灰坑葬、亂葬之間存在的差別,反映出這些死者在身份、地位、財富方面有多個層次的差別;二里頭遺址與其他同時期城址發現的祭祀遺存在形制、規模上的差異,反映出城市聚落之間的等級差別;銅器、綠松石等高規格產品的制作作坊被集中于二里頭遺址內,為高層統治者服務,顯示出社會權力的集中。綜觀這些遺存,其所呈現的完全是一個復雜化程度較高的社會狀態。
最后,從城市性質、位置可以看出社會集團之間的關系。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晚期兩座城址均屬于區域性政治中心,各自控制的范圍較小,與文獻中記載的部落中心較為相似;龍山時期的城址有屬于考古學文化的政治中心,也有屬于所屬考古學文化分布范圍內一定區域的政治中心或小的中心聚落,少數屬于軍事防御或文化擴張的據點。例如,陶寺城址和平糧臺城址分別是所屬文化的政治中心,王城崗、古城寨、新砦、西金城、徐堡、孟莊等均為所屬文化一定區域內的政治中心,郾城郝家臺和平頂山蒲城店為王灣三期文化阻擋南方文化北上并向南方擴張的軍事據點,后岡城址僅是規模較小的中心聚落。陶寺一類城址的存在,表明龍山時期個別地區已經實現了較大范圍政治、文化的統一,進入了初級階段的國家狀態。而王灣三期文化內部存在多個區域性政治中心的城址,這些城址均建造有高大的城墻、寬深的壕溝,表明各城址之間的分散性與競爭性,文化內部尚處在發展較快的階段。文化邊緣地帶軍事防御或擴張性質存續時間較短城址的存在,則證明王灣三期文化外部環境的不穩定。到了新砦期,中原地區改變了龍山時期各考古學文化獨立而又相對平衡發展的局面,眾多龍山時期城址在新砦期文化開始之前迅速遭到毀棄,各城址所代表的區域考古學文化先后走向衰落,只有新砦城址在王灣三期文化城址的基礎上建造城墻繼續使用,并且在新砦期文化分布范圍的東部建造了一座新城。從眾多城址的毀棄、一座大型城址的重建和一座小城的新建可以看出,中原地區各考古學文化之間在龍山文化晚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戰爭應是這種巨大變化的重要原因?!翱梢哉f,新砦大型設防聚落的出現,破壞了龍山晚期地域集團共存的舊秩序,給數百年來中原地區城邑林立的爭斗史畫上了一個句號。”[12]二里頭時期城址的性質則相對復雜,地處二里頭文化分布核心地帶的二里頭遺址屬于都邑,是二里頭文化的政治中心。其他屬于二里頭文化且多位于與周邊文化交界地帶的城址屬于以軍事防御為目的的方國或軍事重鎮。這種政治中心位于核心地區、軍事方國或重鎮處在文化邊緣,充當防御前線的布局,成為大范圍內政治統一的證據。也正是這種性質不一,功能各有側重,布局合理的城市群局面,使得二里頭文化能夠長期盤踞于中原地區發展、演變。而軍事防御能力較強的孟莊、大師姑、望京樓、蒲城店等城址在二里頭遺址東部一線從北到南的分布,也為我們研究二里頭文化與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及斗雞臺文化的緊張關系提供了佐證。
學術界一般將青銅器、文字、禮制建筑和城市并稱為文明起源與形成的四大要素,但這四大要素在文明研究中的地位并不一樣。
從時間上看,青銅器到二里頭文化一期之后才占據銅器制品的主導地位,即便是紅銅,在此之前也只是被小規模、少量鑄造和使用;文字到二里頭文化晚期尚未被大量創造和被統治者壟斷使用,更未被用于文獻記錄;禮制建筑最早出現于尚無明顯階級分化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中,始于文明起源之前;唯有城市,伴隨文明起源、初步形成到最終形成的全過程,從一開始出現就是城鄉分化、社會分層的結果,可以說城市面貌是社會發展狀況的最好反映。
從內涵上講,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綜合體,表現在城垣規模上是觀察其背后社會集團行政組織能力和控制范圍的主要依據;城內遺存是觀察社會階層分化狀況的重要依據,城市性質、位置是分析社會集團之間關系的必要證據。另外,城市還是刻畫符號、青銅器遺存、禮儀性建筑等諸多文明因素的主要發現場所,因此,城市不僅是“文化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產物,而且也是文化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集中表現,充分反映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突出成就”[13]。
總之,早期城市的發生、發展貫穿于文明起源、初步發展到形成的全過程。城市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文明因素,更是觀察、分析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材料,同時也是文字、青銅器、禮儀性建筑等文明要素的承載體。因此,與其他文明要素相比,早期城址在文明研究中處在最重要的位置。
[1]陳星燦.文明諸因素的起源與文明時代:兼論紅山文化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J].考古,1987(5):458-461.
[2]張國碩.夏商時代都城制度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8.
[3]李昶.中原早期城市與文明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6:5.
[4]國家文物局考古發掘領隊培訓班.鄭州西山仰韶時代城址的發掘[J].文物,1999(7):4-15.
[5]梁法偉.河南淅川龍山崗仰韶時代晚期城址發掘收獲[N].中國文物報,2013-03-29(8).
[6]趙春青,張松林,張家強等.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遺址發現城墻和大型建筑[N].中國文物報,2004-03-03(1).
[7]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夏商周考古的又一重大收獲 [N].中國文物報,2015-02-27(5).
[8]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81.
[9]王建華.黃河中下游地區史前人口研究.濟南:山東大學,2005:35-38.
[1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登封王城崗考古發現與研究:2002—2005:下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790.
[11]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望京樓二里崗文化城址初步勘探和發掘簡報 [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10):19-28.
[12]許宏.公元前2000年:中原大變局的考古學觀察[J].東方考古,2012(00):186-204.
[13]錢耀鵬.史前城址在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兼論文明要素與文明形成的標準問題[J].文博,1999(6):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