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波
(重慶市南岸區茶園新城中學 重慶 401336)
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應用于教學中,對于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初中物理知識量大,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多,而學生的遺忘速度卻很快.為了減緩知識在學生大腦的遺忘速度,筆者深入研究了心理學中的遺忘規律,并形成了教學策略.
要減緩知識在學生大腦的遺忘速度,教師就要根據遺忘規律,設計相應的教法,強化學生記憶相應的知識.
初中學生缺乏生活經驗,且受一些錯誤前概念的影響,導致物理概念教學成為了初中物理教學的難點.艾賓浩斯的研究發現,背誦無意義的音節要比背誦有意義的材料難得多[1].基于此,為了使學生更容易地記住物理概念,就得讓物理概念“有意義”.創設生活中的物理情境,是學生長時記憶物理概念的有效途徑.例如,講解功的概念時,就可以借助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推物體、提水等,讓學生理解做功的兩個因素:一是要有力作用在物體上,二是物體要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從而判斷其他事例中是否有力對物體做功.
物理規律是聯系眾多物理概念的“紐帶”,但由于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強,所以,認識物理規律尚有一些難度.筆者在研究遺忘規律時發現,應用“自我參照效應”能較好地使學生掌握物理規律.“自我參照效應”指的是,當人們將需要記憶的信息和自己相聯系時,就能夠回憶出更多的信息[2].為了建立物理規律與學生自己的聯系,筆者利用物理實驗,讓學生全程參與探究的各個環節;為了強化自我參照效應,筆者在學生完成實驗后,增加了“實驗反思”環節,讓學生反思實驗過程中的成功之處與不足之處,以及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這樣,學生在后面遇到這一實驗時,就能夠回憶出更多的信息.例如,在“科學探究:歐姆定律”的教學中,筆者首先就通過回憶電流、電壓、電阻的概念,并加上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發現電流與電壓、電阻的定性關系;再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設計實驗、小組討論、展示交流,確定實驗方案;然后,就讓學生分組實驗,收集實驗數據,分析得出實驗結論;最后,獨立完成實驗反思.學生的實驗反思中,不僅有對實驗細節的反思,而且還反思出實驗數據必須來自實驗,不能為了得出實驗結論,而編造實驗數據等等.這樣,不僅加深了對物理規律的理解,而且契合了現在中考實驗命題“真實驗、真探究”的方向,有助于學生應付變化多樣的考試.
如果說物理概念是“獨立”的,那么只要努力尋找物理概念間的聯系,就可以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記憶.筆者在實踐中發現,思維導圖就是建構知識體系的有效途徑.由于不同的學生,對知識有不同的建構方法,所以,教師僅僅需要告訴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建構知識體系的基本方法,至于如何去建構知識體系,大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所建構的知識體系,一定要符合正確的物理觀念.例如,有學生利用歐姆定律建構了電流、電壓、電阻的知識體系,看似很不錯,但在展示交流時發現,該學生誤認為“電阻受電流、電壓的影響”.因此,學生完成思維導圖后,可以讓學生展示交流,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可以獲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教”與“學”是一個雙邊的過程,為了有效的克服遺忘,學生還得改進學法.
對于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物理公式等,盡管倡導“理解記憶”,但是也不是意味著就不去記憶.有研究表明:學習背誦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記憶的保持越持久[2].因此,對于教材上出現的重點內容,盡管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教學環節幫助學生記憶,但是為了讓學生的記憶保持得更持久,答題時語言更規范,還得強化背誦.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3],其目的就在于要培育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能力.而這種關鍵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深入理解物理知識基礎之上的.若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能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利用自我參照效應,同樣能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慣性”一節前,筆者就在運動會上捕捉了學生與慣性相關的鏡頭,在上課時,就讓這些同學談一談自己當時的感受;然后,讓其他同學也找一找自己與慣性相關的事例.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慣性的理解,長期堅持下去,就可以讓學生逐漸具備應用自我參照效應的學法,提高學習力.
由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可以看出:剛學完新知識后,遺忘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隨著時間的增加,遺忘的速度逐漸減慢;同時,剛學完新知識后的“40 min”“1 d”遺忘的速度相對較快.因此,學生學習知識時,應關注兩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要做到“及時復習”“定期復習”!對于“40 min”節點,就要求學生在每節課下課時,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對于“1 d”這個節點,就要求學生在第二天,回顧前一天所學的知識;然后,每周末、每月末又回顧本周、本月的知識,這樣,知識的遺忘速度就會更加地緩慢.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學,教師已經非常重視情境的引入,但在減緩知識遺忘的速度方面,只停留在“背誦”“抄寫”“刷題”“考試”等方式上,并不注重知識的回顧和當堂的小結,更缺乏心理學相關規律的應用.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對目前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形成了基于遺忘規律的“課時教學模式”和“學期教學模式”.
3.2.1 課時教學模式
該模式由3個環節組成:“知識回顧”“新課教學”“當堂小結”.這3個環節各有側重,其中,“知識回顧”不僅強調對本節課相關知識的回顧,而且強調對前一天所學知識的回顧,因為從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可以看出:24 h后,對前一天所學知識保持的百分數較低,若在這一時間節點回顧這些知識,可以有效地減緩遺忘速度;“新課教學”則主要強調應用自我參照效應,創設真實情境;“當堂小結”不僅強調對本節課知識的總結,而且強調對本節課知識掌握情況的診斷,通常在每節課下課前的5 min進行,讓學生完成本節課知識的思維導圖,并輔以1~2道習題,這樣,也可以有效地減緩遺忘速度.
3.2.2 學期教學模式
筆者通過編寫《學期課程綱要》,將學期教學內容進行統整,并強調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周測”寫入課程綱要,這里的“周測”是對本學期本周以前的所有知識進行檢測,并在綱要中對每周的周測內容進行規劃;二是在出現聯系多個物理概念的物理規律后(如“歐姆定律”),加入一課時的“知識體系建
構”,意在強調知識之間的聯系,減緩學生知識遺忘的速度;三是將章末復習課的規劃寫入課程綱要,這里強調對本章所涉及的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4方面進行提煉,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