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延雙 張金良
(揚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
拋錨式教學模式十分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在該教學模式下,通過創設類似真實事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解決教學情境中出現的問題,使學生完成對所學知識的建構,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知識遷移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1].
拋錨式教學模式依據的理論基礎是皮亞杰提出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學生才是學習的中心,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學生進行有序、合理地開展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主動探索和意義建構[2].在拋錨式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對教學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深入到真實的情境中去體驗學習,注重學生直接經驗的積累和獲取.
拋錨式教學模式自身具備的特點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是極其符合的.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強化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的過程性學習、生活化學習,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積極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背景下,將拋錨式教學模式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既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又能夠充分滿足當今社會對學生發展的期望.
拋錨式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產生主動學習的需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和教師、同學進行交流互動,解決想要探究的問題,通過發現問題、自主協作學習、交流討論,完成學習任務,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促進個人問題意識、與人交流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總體來說,拋錨式教學模式有以下5個方面的特征.
拋錨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應十分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極其真實的社會背景;將教學內容和故事情境進行融合,采用鑲嵌式教學,能夠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探究的動力和積極性[4].根據課堂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結合學生自身的需要切入課堂教學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很好地把握整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
學生在課堂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和認識,在學習過程中,對于同樣的教學情境,學生的感受存在著差異性,他們會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問題,有時候可能不是教學預設中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忽略學生的存在,要注重教學的生成性,采取兼容并包的態度,允許課堂上出現不同的意見和觀點[5].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信息的搜集和查找,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符合教學需要,但是這些收集到的信息肯定和教學內容有相互關聯的地方,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合、篩選,培養學生的分辨能力和判斷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提出需要合適的時機.真實的教學情境創設后,學生往往都有自己的理解,需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然后選擇學生最佳的學習狀態和關鍵的時間節點,確定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準確抓住學習的重點,而且也會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學習如何在給定的情境下確定和選擇所要研究的問題,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拋錨式教學中學生需要進行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這就決定了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結果.每一種學習結果都是學生經過思考和探究所獲得的,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教師要珍惜學生不同的學習結果,使學生感受到課堂主人翁的成就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勞動成果,使他們各自的個性都能得到充分地發展.
拋錨式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這和傳統的課后測驗評價有很大不同.拋錨式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在課堂中對知識的學習過程,這種評價方式更加客觀、準確,能夠幫助教師在課堂上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發現學生學習遇到的問題[3].在這種評價模式下,能夠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讓他們基本上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方便教師根據課堂開展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關鍵的.拋錨式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利用課堂上所有的要素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最終達到理解、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目的.因而筆者認為,在拋錨式教學模式的課堂上,教師的角色需要作出多方面的轉變.
拋錨式教學模式中教師丟掉了“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上要擔任組織者的角色,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不再只是按照課前設計的“劇本”進行教學,教師要精心設計整堂課的教學活動方案,全力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提供豐富可靠的教學活動,善于鼓勵、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喚起學生的學習意識,調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從內心產生學習的需要[5].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選擇真實的教學材料,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意識;另一方面構建生動有趣的學習過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過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使他們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全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并根據教學實際,調整教學進度.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基本上是課本知識的灌輸者,教師的講解占據了課堂絕大部分的時間,學生在課堂上只能一味地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內容,缺少自主思考和表達想法的機會,只能被動地進行學習,學習效率十分低下.在拋錨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中所擔任的角色要力圖從知識的灌輸者向學生的學習伙伴進行轉變.在教學中,教師根據創設的情境確定要解決的問題,陪伴、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協作學習,在與他人的交流與合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難,無法繼續進行探究的時候,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耐心、適當地指導和幫助,和學生一同度過“難關”,從而使學生掌握所要學習的內容,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3].
運用拋錨式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創設真實可靠的故事情境或問題情境,保證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在和日常生活相似的情境中進行.情境創設的效果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環節的進行,所以創設情境是成功運用拋錨式教學模式的關鍵步驟,教學情境創設之后也就奠定了課堂教學的主線.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簡單的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梳理,然后按照一定的條理順序在課堂上進行講授,教學方式枯燥無味,千篇一律,內容的呈現過程也比較生硬,毫無啟發性,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導致課堂學習的效果不佳.拋錨式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認真鉆研教材,善于觀察身邊的事物,努力將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和生活情節緊密聯系起來,創設出新穎獨特的問題情境或故事情境,吸引學生能更好地進入到課堂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如從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件引入,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生動的圖片、視頻資料引入,或通過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引入等,充分利用和開發身邊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增強拋錨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希望通過學生的探究得到準確的答案和結論,然而由于學生學習能力的不足和思維方式的限制,學生所得到的答案有時候并不是教師所希望的,這個時候有不少教師往往會對學生給出的回答極為不滿,嚴厲地批評一通,導致課堂氣氛緊張,使學生從內心產生對教師的恐懼感,影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即使有學習疑惑的地方也不敢提出來,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拋錨式教學模式十分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評價總結是拋錨式教學模式中的重要環節.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得到的探究結果和知識體系通常都不是很完整,整體性知識內容的構建存在欠缺,是需要教師進行及時提醒和總結的,通過多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肯定和鼓勵,能夠使學生建立起學習的信心,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內動力.
除了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評價,教師也要走進學生的合作小組,對組員的分工和工作進行關注和指導,幫助每一位學生明確自己在小組內的任務職責,體現學生的存在感、成就感和集體榮譽感.傳統教學的評價方式單一,只是通過學生的書面考試成績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6].拋錨式教學中更加重視對學生價值觀念、學習的信心、意志品質、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評價,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成長過程,促進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鍛煉和提高.
拋錨式教學模式的課堂中,教師也是一名學習者.進行拋錨式教學的過程,也是教師增強專業知識,提高職業素養,鍛煉教學技能的學習過程.教師鼓勵學生進行生成式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根據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作出相應的回應.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研究問題的切入點,收集課堂教學經驗,方便以后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地位一般都是難以撼動的,代表了課堂上的知識權威.而拋錨式教學模式中的教學信息有不少是不能提前預設的,課堂上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教師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但是教師不可能成為每一個問題的專家,所以教師也要和學生一起學習、探究,共同提高[4].
拋錨式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從提出到現在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理論和實踐上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根據目前拋錨式教學模式所表現出來的優勢和特點來看,該模式對于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該教學模式的實施,能有效地推動學生問題意識的提高,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