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
略論中國當過自己的感恩節——寒食節
黃國輔(5)
新時代福泉陽戲文化的存在形態、多重價值與癥候式分析
張羽華(8)
【荊楚文化研究】
屈騷對明清時期湖北詩歌創作的影響
李利民(13)
乾隆《襄陽府志》中習家池及墮淚碑詩歌的文化沉思
張 婷(19)
陸象山心學的三個面向
范根生,文碧方(23)
【中國農谷·三農問題研究】
民族山區農業生態資本運營式扶貧機制構建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州為例
梅怡明,鄧遠建(28)
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及其結果
——基于湖北五縣市區調查
彭 華(35)
農村正規與非正規金融對農民消費的影響
——基于ARDL模型的實證研究
李明月(40)
【教育哲學研究】
怨恨與愛的道德教化論之爭
——基于舍勒的尼采現象學之旅的探險
韋永瓊(47)
論鋼琴教育“過程”的價值與構建
張玉琴(55)
【教師教育與教育經濟研究】
“指尖時代”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袁德潤,張 宏(59)
再論教育消費風險
陶美重(64)
【法學研究】
論《華盛頓公約》的退出機制及其對ICSID管轄權的影響
張 建,趙 越(69)
“歐盟化”的英國沖突法何去何從
——評《沖突法(第三版)》
劉 暢(75)
【經濟研究】
網絡零售商形象對自有品牌信任及購買意愿影響的實證研究
汪奕澤,胡旺盛(82)
基于PEST模型的互聯網融資租賃宏觀環境分析
王倩倩,陳海燕(88)
我國稅務會計模式探討
劉玉麗(93)
第二期
【荊楚文化研究】
內圣外王:《郭店老子甲本》的結構秩序
李 健(5)
巫術與政治之間——商代卜辭地理觀念探析
王允亮(17)
【文學·語言學研究】
人物塑造·小說評點·畫像題贊(上)
——談水滸人物的評價形式的多樣性
劉樹勝(25)
明道經世思想與明代江右王門的文學觀及創作
溫世亮(31)
郭熙畫論與宋人游記
鄭 鵬(36)
清談活動下六朝駢文的生成
金沛晨(43)
《常譚搜》收詞及雅俗論闡微
王開文(49)
【教師教育研究】
遼寧省農村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及成因研究
金 芳,王春梅(55)
小學教師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生成
唐之斌(61)
【老齡事業研究】
“醫養結合”的社區實踐
——以Q社區的居家養老模式為例
萬華穎(67)
【出版傳媒研究】
“內容創業”視角下臺灣圖書出版單位數字轉型及啟示
陳維超,王秀珊(72)
當前網絡綜藝的娛樂癥候與改進措施
楊 曙(77)
互聯網時代的“新生態偶像”傳播模式
——從“小虎隊”到“TFBOYS”
龔 滔(81)
【圖書情報研究】
張琪玉“檢索效率”思想研究
王崇良,余朝暉(86)
基于文獻借閱排行榜的公共圖書館讀者閱讀傾向分析
——以湖北省圖書館為例
汪仕君(92)
第三期
【荊楚文化研究】
劉海章教授學術研究綜述
黃俊杰(5)
清代湖北散佚方志述略
嚴忠良(11)
明“誥封江安縣主墓志銘”考
陳 程,彭 軍,謝春明(18)
【中國農谷·三農問題研究】
失地農民再就業社會支持網絡完善的社工介入研究
李詩和(22)
智慧小鎮建設:動因、要素與定位
于業芹(31)
【文學研究】
戲曲名著的深遠影響及其教育典范作用
——以《西廂記》《牡丹亭》為例
石 麟(36)
人物塑造·小說評點·畫像題贊(下)
—談水滸人物的評價形式的多樣性
劉樹勝(43)
【文化研究】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文化管理頂層設計的原則與路徑研究
申 坤(53)
世界文化的共同體旨歸
——馬一浮文化自信觀的理論進路評析
蔡其勝(60)
【哲學研究】
老子“無為”釋義:一種自然價值導向的“為”
馬曉慧,楊玉婷(65)
王陽明萬物一體之仁的理論基礎
徐亞豪(69)
【法學研究】
論行刑社會化的本土理論構造
劉司墨(74)
行政指導的訴訟救濟理論探析
——以相對人權益保障為分析視角
曾 哲,鄭興華(82)
【老齡事業研究】
城市高齡喪偶老人日常照料安排及其效果研究
——基于CLHLS數據的實證分析
向 楠(89)
第四期
【荊楚文化研究】
“小國寡民”之本義及其世用
張鵬飛(5)
“欲遣蘼蕪共堂下,眼前長見楚辭章”
——論蘇轍對屈、宋的接受
彭安湘,劉葉夢(12)
【三農問題研究】
城鎮化對農業供給側結構變動的影響研究
——基于1998~2016年糧食主產區面板數據的實證
潘世磊(20)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水平研究
——來自武漢市的實證分析
李 冉(26)
【政治、法律研究】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若干基礎
王福益,盧黎歌(33)
ALI原則的法律適用規則述評
康 橋(39)
域外海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李榮光(48)
教育程度、后物質主義價值觀與80后環境風險認知
彭遠春,曹文倩(56)
【經濟研究】
城投債期限、利率及地區差異
——基于2002~2016年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馬喜立(64)
金融扶貧內卷化效應與協同治理機制構建研究
肖 宇(69)
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的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研究
溫永林(74)
技術進步、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動態關系的實證研究
——基于面板VAR模型
曾菊芬,孫 欣(79)
土地購置費、流動性過剩與房價調控
畢艷成,王姝力(86)
【學前教育研究】
3~6歲幼兒“影子教育”現狀的實證研究
秦旭芳,門鑫玥,黃思蕓(92)
第五期
【政治研究】
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建構
喬靖文(5)
大數據視野下的社會道德治理變革
彭志剛(9)
清末國粹運動的理論、實踐及啟示
王 凱,成積春(17)
非政府組織在湖南“一湖四水”流域治理中的角色探索
——基于制度企業家理論的視角
曹天喆(24)
【經濟研究】
漢江生態經濟帶協調發展路徑研究
梁小青,李春俠,楊梅英(29)
事業部績效衡量指標的適用性分析
朱紫橙(39)
“一帶一路”倡議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為例
雷艷杰(45)
市民化視角下農民工購房意愿研究
——基于CLDS2016數據的分析
梁 航(50)
湖北省旅游經濟差異時空演變和影響因素分析
謝 磊,史文濤,徐 倩(56)
【哲學研究】
萊布尼茨的動力觀美學思想探析
姜 文(65)
論墨子“非樂”及“非樂”批判下的墨子美學
邵珠春(70)
【法學研究】
逆向反思:“法律信仰”的合法性檢討
王榮余(77)
美國專利侵權訴訟中的證據開示制度及對我國的借鑒
李 軍(83)
【出版傳媒研究】
城市廣播電視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困境與出路
——以中部某省H市廣播電視臺為例
陳洪友,李 虹(87)
【教師教育研究】
課例研究的價值偏向問題審視
楊漢洲(92)
第六期
【荊楚文化研究】
明清時期湖北文學批評中的楚文化創新影響論
李利民(5)
楚漆器中的“天體星象紋”探究
周雪松,江潤滋(13)
【政治與哲學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建構與國家軟實力
——基于馬克思、恩格斯經濟范疇“術語的革命”視角
陳 韜(18)
北歐模式的本質及當前的困境
夏慶宇,張 莉(24)
宗密的“頓悟漸修”思想研究
王志遠(34)
【三農問題研究】
融合、引導、教化:社會教育與當代中國鄉村“廁所革命”
陳君鋒,陳 果(39)
新時代民族地區村鎮特色文化保護與發展研究
——基于張家界泗南峪村的調查
劉 宇,焦雨生(45)
【傳媒研究】
身體的狂歡與消費:“抖音”短視頻的審美反思
曾 蒙(50)
自媒體治理的軟法路徑
劉 寧(57)
情感傳播視閾下“慢綜藝”崛起的內在機理與發展癥結
陳維超,朱婉瑩(63)
【高教研究】
經管類專業經營性“教學車間”建設研究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視角
劉堯飛(69)
“一帶一路”倡議下來華留學生教育與人才培養
——基于2006—2016年的統計數據分析
張春勝,王朝暉(75)
我國高校科研人員學術不端認知及傾向研究
張夏恒(84)
高校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體系構建及優化探析
朱瓊芝(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