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芳 馬玉潔
(河北工程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河北 邯鄲 056000)
2016年7月19日河北省發生特大洪災,7月20日災后重建工作迅速、有序展開。根據河北省政府出臺的相關文件,災后重建工作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對村莊的道路、村莊綠地、公共活動空間等進行重建規劃。另一方面,近期規劃要保證災區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快速恢復災區的生產生活,為村莊的遠期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持。
南孤臺村位于井陘縣蒼巖山鎮,地處太行山區,719洪災對其造成影響較大。土地、房屋、交通、電力、電訊、供水等基礎設施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
其中土地受損295畝,民宅受損80戶,主要集中于村莊中部偏北的老舊房屋區域,其中7戶已成危房。村中飲水井被毀;近250 m護地壩被水沖損壞。并且由于暴雨的影響,大量泥沙被沖刷堆積于道路之上,影響了村民正常生活,見圖1。

為了更加科學合理的分析南孤臺村的空間布局,引入了空間理論對村莊現狀進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掌握南孤臺村空間形態,合理分析南孤臺村功能布局情況。
將南孤臺村街巷網絡作為空間分析的載體,運用軸線分析法,分析南孤臺村整體協同性。基于軸線分析方法得出南孤臺村整合度(見圖2)。該村可達性較高的道路集中在村莊邊緣,即通村公路,由北向南向內遞減,可達性最低區域出現在村莊老舊區域靠近山體的部分。村莊現狀路況較為復雜,一條路上劃分的軸線數量較多。我們以5步拓撲關系以內的整合度進行計算即IntegrationR5/Integration[HH]得出該村空間協同度為R2=0.386 233(見圖3)。該數據表明村落現狀路網結構不合理,且局部可達性較高的路段在整體可達性上表現較差,部分路網自成體系,盡頭路,短路、斷路較多,導致路網結構協同性較差,整體的交通體系協同度較低。

根據《河北省719特大洪水災害災后重建村莊規劃編制導則》的要求,要優先恢復災區居民最急需的基本生活設施,要建設宜居人居環境。基于此,在編制此次南孤臺村災后重建規劃時將災后重建近期規劃工作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及受損房屋修復這些關乎民生的問題上。
1)民居修復。
依據當地的地方特色,本次規劃制定了保留山地民俗的修復策略,修復受損房屋時要遵循保持原有村貌特色的原則。通過對南孤臺村莊現狀的調研,總結出南孤臺建筑材料及建筑細節的特征。南孤臺民居外墻主要建筑材料為石材、磚、瓷磚、水泥。建筑屋頂大多數為平頂,圍墻高大多用紅磚或石頭建造,墻面的細節較少,只有少部分有裝飾性墻頭;新建建筑多為塑鋼門窗;門頭的樣式較為單一,裝飾性構建較少。新建房屋選型考慮村民實際要求設計其使用空間,在建筑色彩及風格上應與原有建筑保持協調。
2)基礎設施修復。
在基礎設施修復方面,首要問題是修復村中被洪水沖毀的飲水井。由于村莊飲水井位置靠近甘陶河,為保障村民飲水安全,必須加固飲水井的防護措施,防止河水對飲水井的威脅。
隨著南孤臺村近期規劃的逐步落實,南孤臺村村民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已得到滿足。接下來,如何使這個村莊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有可以做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在規劃層面對該山地地區村莊的防災救災能力予以保障,使南孤臺村在經歷自然災害時可以做到初步自救是我們在遠期規劃中應該思考的問題。期望通過規劃的手段加強村莊道路的通達性,增加村莊內公共避難場所。為了更精確科學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借助空間理論的幫助,在遠期規劃中尋求更加合理的解決方案。
村莊中街巷空間以及節點空間是影響村莊空間環境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村莊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救災所需的生命線。可達性較高的街巷空間可以為救援以及逃生提供便捷的通道,合理的節點空間為村莊提供臨時避難場地。
通過對空間句法分析結果的研究,我們對南孤臺村災后重建規劃作出了一系列的調整,南孤臺村災后重建規劃如圖4所示。此次災后重建規劃在村莊原有骨架上進行調整,村莊建設用地范圍保持不變,用地面積5.37 hm2。對村莊東南臨近山體,有安全隱患的房屋進行拆除;村莊內部選址合理但部分損壞的建筑進行修整;對破損非常嚴重,已沒有修理價值的房屋拆除重建。尊重村莊周邊環境要素,充分利用村邊甘陶河這一自然水域以及引甘濟綿渠這條人工水渠,構建山水之間的聯系,保持良好的生態格局。
1)南孤臺村路網的調整。
為了解決南孤臺村整體交通體系協同度較低的問題,我們對南孤臺村中路網進行梳理,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硬化骨架構建新的道路體系,避免重復建設,造成資源的浪費。對于可達性最差的靠近山體的區域是此次規劃中著重關注的部分。針對此區域空閑、破舊房屋較多這一現狀,拆除部分已無人居住的房屋,打通一條貫穿村莊中部的道路。打通這一部分的斷頭路,加強這一區域路段的可達性,從而增強村內道路系統的通達性。對村中部分未硬化道路加以硬化處理,主次干道為水泥硬化,巷道硬化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紅色石板鋪設道路,避免村莊過度城市化,保持原有特色。通過空間句法對規劃后的南孤臺村進行分析,以5步拓撲關系以內的整合度進行計算,得出該村規劃后空間協同度為R2=0.512 274(見圖5),相較于規劃前,該村空間協同度提高了12%,村莊協同度良好。
規劃后南孤臺村在局部與整體空間可達性上有了明顯的提高,南孤臺村空間通達性得到了優化。道路較強的連通性方便了村民的活動,在遇到災害時可以方便快捷的進行自救,同時災后也可以使救援人員快速到達村莊各個空間。
2)基于空間句法的災后重建主要用地布局規劃。
基于上述對南孤臺村空間布局的分析,可以綜合得出南孤臺村的主要用地布局情況。要著重考慮村中人居環境提升的規劃設計。
村民集中居住用地:由于此次災害沒有對村中民居情況造成大面積的損壞,因此,村中居住建筑的布局不會有較大的改變,依舊保持原狀。
公共建筑用地:由于南孤臺村規模較小,根據村莊實際要求,配備南孤臺村委會、衛生所、戲臺、公共活動場地及一定的商業服務設施。根據空間句法分析得出的結果,村口可達性較好,所處區域道路整合度較高,適合各項工作的開展。為合理利用資源,將已荒廢的南孤臺小學改建為村莊居委會。
綠化用地:村內綠化景觀用地應該依托于南孤臺村的自然鄉土風景。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空余地方設置綠化,美化村莊環境。村委會南側閑置用地規劃建設為生態停車場,由空間句法分析可得,此處可達性較高,不僅可以作為村民的休閑空間,同時可以作為臨時避難場所。除此之外,通村公路人流車流較多,且緊鄰甘陶河,可以考慮設置濱河景觀帶。提升村莊的外在形象,同時也給人們茶余飯后提供了活動交流的空間,增加村民之間的人際交往。
基于空間句法進行規劃的南孤臺村整體空間可達性優于規劃前,使村莊內部各功能之間聯系加強,通過對道路結構的重新整理,將南孤臺內部空間合理性加強。村莊災后重建既有一般美麗鄉村建設的共性,同時也有其與其他村莊不同之處。要針對災后重建規劃要求的針對性、時效性要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運用空間句法的分析手法,量化分析村中各個空間關系;通過分析,對村莊功能布局進行合理劃分,充分利用資源。以科學規劃為依據,幫助規劃受災村莊盡快擺脫災后影響,走上持續發展之路。
[1] 關于做好“7·19”特大洪水災害災后重建工作的指導意見[Z].
[2] “7·19”特大洪水災害災后重建總體實施方案[Z].
[3] 南孤臺村災后重建規劃[Z].2016.
[4] 魯曉軍,李建華,翁一峰,等.小城鎮災后重建規劃的四點思考——以綿竹市漢旺鎮總體規劃為例[J].小城鎮規劃研究,2010(5):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