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璟
(1.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2.深圳廣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
在當下高校發展迅速的背景下,許多城市正在有序的規劃新建這種新型的大學園區,正是所謂的大學城?;镜囊巹澐绞奖闶菍⒉糠执髮W校區聚集在一個地方,形成一個整體性的以大學為核心的,其作用能輻射到周邊文化,經濟,教育產業,生活服務,最終區域成為一個城市中極具活力的特定城市模塊[1,2]。大學城成立伊始,就以研究成果的實踐應用為最終的目的,有的研究方向直接體現了國家國防利益或者科技利益等價值取向[3,4]。這種大學城突出表現了一些在傳統的高校區表現不明顯的新品質——在城市范圍內,對人才、科技、教育資源的重組與優化開發利用,這一點恰恰是大學城建設和規劃之初就加以重點考慮的。
山水、文脈與機理太原都市圈整體處于群山環抱之中。基地位于大別山余脈之南,晉中榆次城區之北,坐山望城,區位獨特,如圖1所示。從大山水格局看,基地區位的重要特征是處于產業、城市拓展、生態景觀的交接區域?;貙⒊蔀闀x中都市區—北部山體的邊界過渡區域?;亻_發宜注重平衡與特色的相互關系。在都市區與自然帶、產業與科研、研發與學習生活之間達成平衡。因此,整體設計的出發點就是珍惜基地獨特的地形環境;營造大學城的活力核心;促進校園鄰里的形成;培育生態景觀廊道;強調多種交通形式的平衡;注重規劃實效與場地特征的平衡。

1)總體形象特征。
通過自然、生態環境利用,山西地域文化、高校教育文化、時代創新文化的提煉,結合本土空間特征,創造具有標志性的高校新校區總體意象和氛圍,塑造新校區新形象:儒雅大學——即將入駐規劃區的太原理工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太原師范學院等,均有悠久的辦學歷史,文化積累深厚,文化影響力廣泛,將其文化傳播與交流功能的建設安排在城市與校際共享的界面上,形成核心景觀帶的重要界面,將成為新校區集聚的重要風景線;秀美河灣——尊重自然地形、地貌、樹木,重視地方性材料的運用。從我們足下的溝壑、藍線、野草之美出發,還原地域獨特的人文環境與自然文脈特征,體現對生命價值、本土價值、自然價值的純粹回歸;拙樸晉韻——山西建筑大氣,古樸,內向,凝重,宏遠,院落整飭;山西城市軸線明確,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外雄內秀。傳承其渾厚樸實建筑風格,體現山西民風之厚重,管窺中國之國之大氣;時代風景——新校區更代表新時期最先進的生產力,具有激發高校創意文化精神、陶冶市民、醞釀城市文化的作用。建筑與景觀上,更體現開放共融、崇尚知識、追求進步的自由精神。
2)景觀系統。
a.景觀環境主題——“谷地、林蔭、文風、晉韻”。
谷地——沿澗河、黑河的藍線與兩側25 m生態與景觀廊道,構成串聯10所高校的景觀核心;林蔭——蒼翠的林蔭大道沿分隔各校的城市主干道延伸,構成綠色網絡,容納各樣的人行、交流、休憩、商業與服務活動;文風——突出其文化教育集聚的特色,建筑功能、類型、形象上體現文化建筑與景觀的藝術表現力;晉韻——融入地域建筑與景觀建設特征,體現山西樸素渾厚的民風與中原大氣磅礴的建筑風格。
b.景觀結構——“一帶連珠,十軸呼應”。
一帶連珠——以貫穿東西的谷地為核心的景觀軸,劃分為東西中三段,結合中心廣場、校園入口形成三個主要的活力功能集聚的公共空間,構成景觀高潮?!绊楁溞保喊研@特殊的、對外開放的公共建筑看作是一顆珍珠,規劃充分挖掘其文化資源與公共影響力,通過核心景觀帶把它們串聯到一起,讓校際與城市市民都能觀察、聆聽、參與、享用,使之成為環谷地地帶、延續城市中軸線的光輝燦爛的“項鏈”,獲得“1+1>2”的多贏效果;十軸呼應——十個校園之間相互獨立同時亦有對話,尤其在側校門兩兩相對的位置,最容易自發地或設計地形成社會服務、市民交往、小商業集聚的活力街道與活力廣場空間,形成景觀興奮點。
c.公共空間系統。
規劃區公共空間體系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控制要素組成:中央景觀帶;面向中央景觀帶及各個景觀軸的校園入口區;由校園建筑所圍合與界定的校園——城市空間界面;主要的步行路徑與街道。
規劃區主要為10所高校的用地空間集聚,但由于一道谷地貫穿其中,形成相互緊密聯系、依存的核心景觀空間。因此,以藍線兩側至學院街之間的連續景觀廊道為主體,構成核心景觀區。其他校園建設用地為校園建設區,從而形成兩大景觀分區。核心景觀區——澗河藍線南側至學院街,以綠地、具有公共影響力的校園公共建筑和景觀建筑為主的低密度生態建設空間。校園建設區——核心區外、以各校主要教學、生活、行政、實驗、科研用地建設為主的中密度校園建設空間,如圖2所示。

規劃范圍內開發強度的確定主要依據:《普通高等學?;巨k學條件指標合格標準》(教育部教發[2004]2號文)中確定的生均校舍面積指標[5];國內外類似校園建設控制指標;結合地形環境的景觀設計分析;相關政策文件要求,方案如圖3所示。

規劃范圍內高度控制的主要依據包括:景觀設計總體形成中央景觀帶最低、向南北兩側逐步升高的建筑景觀;在中央低南北高的總體高度控制基礎上,允許在一定范圍內形成建筑高度起伏的多樣化建筑景觀;建筑高度控制符合校園規劃的特殊功能要求——核心景觀帶內以校園文化建筑、公共建筑為主;校園建筑以多層為主。規定核心景觀區內,建筑高度不大于18 m;校園建設區內,建筑高度不大于60 m,具體方案如圖4所示。

現有高校用地指標對于一般的校園建設來說有較大余地。整體規劃時應充分考慮遠期校園發展需求,適當緊湊布局校舍用房,為學生活動及校園遠期校舍增加留有余地。校園空間尺度應以宜人、合理為標準,避免盲目追求超尺度廣場、建筑空間,建筑宜適當緊湊,距離不必過寬,避免校園尺度失衡。在大學校園中設置多個中心空間,各中心空間在校園中疏密有致,網絡相聯,使師生行走于其中時會經歷豐富多彩的空間體驗。注重對尺度的把握,強調設計的人性化。創造“積極空間”,引發校際、科研、師生、市民多元互動與創新。校園道路分級規劃。宜形成校內環路。環路路寬不小于24 m,不設自行車道。臨核心景觀帶道路設不小于8 m寬校園內道路,一塊板形式,路旁設行道樹。較大規模的校園交通可形成兩圈層環路,外環路以通行機動車為主,自行車及人流為輔;內環道以通行人流、自行車為主。
[1] 宋澤方,周逸湖.大學校園規劃與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 劉兆陽.臨沂大學新校區規劃建筑設計探索與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7.
[3] 李雅琦.高等院校新校區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J].山西建筑,2017,43(5):17-18.
[4] 李 璐.大學校園新校區步行系統優化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6.
[5] 吳木生,陳建東,樊海強.福建省海洋技術學校新校區規劃設計[J].中外建筑,2016(10):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