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藝 于建杰
(東北林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遠場長周期地震動(Far-field and Long-term Earthquake)具有持續(xù)時間長、強度低、位移較大的特點,表現(xiàn)出明顯的長周期特性[1-3]。東京時間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發(fā)生的M9.0級東日本地震就包含大量具有明顯遠場特性且數(shù)量充足的地震動。
本文基于日本防災科技研究所(NIED)公布的臺站強震記錄,進行了遠場地震動特性研究。其中分析的97組數(shù)據(jù)來源于K-NET,是隸屬于NIED的強震觀測臺網(wǎng),也是日本最主要的全國性強震觀測臺網(wǎng)之一[1,2]。
目前國內(nèi)外對長周期近遠場地震動概念的界定還不明確,本文擬采用FEMA P695中提出的標準,震中距大于10 km的定義為遠場地震動,小于10 km的為近場地震動[3]。
李雪紅等[4]通過采取β譜曲線平滑段(2 s~10 s)的譜值計算出周期的平方加權值βL,以此參數(shù)來界定長周期地震動,本文利用東日本地震動的部分數(shù)據(jù)驗證了該方法的合理性。
我們把設計反應譜曲線α—T作為設計的依據(jù)。其中縱坐標代表地震影響系數(shù),含義為單質(zhì)點在相對重力加速度下的絕對最大加速度,用來代替Sa/g;橫坐標指的是結構體系的自振周期,二者構成設計反應譜[5]。
王亞勇[6]提出,選取的地震波應與設計反應譜在統(tǒng)計意義上相一致,比如相應的反應譜的特征以及地震波的數(shù)量。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按雙指標選波較為合理,包括結構第一周期T1和地震加速度記錄反應譜特征周期Tg,在工程上實用性較好。
本文采取的是第二種方法,適于研究不同結構類型和不同動力特性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谠摲椒ㄟx擇地震波時,PGA>0.2g,PGV>15 cm/s。日本311東北地震,數(shù)據(jù)記錄于NIED的兩個強震臺網(wǎng)——K-NET,KIK-NET,前者記錄地表加速度,每個臺站記錄至少包含2個水平分量和1個豎向分量;后者記錄地表及地表以下的基巖的強震加速度記錄,每個臺站包括了地表和地底兩個測點,每個測點又包含了2個水平分量和1個豎向分量,共6條記錄。本文選取K-NET強震臺網(wǎng)中的97組地震動進行分析。
一般將長周期地震動分為兩類,一種是近斷層脈沖型地震動,另一種是遠場類諧波地震動。目前國內(nèi)外一般用震中距作為區(qū)分遠近場的依據(jù)。FEMA P695附錄A的A.7節(jié)中提出,可將震中距大于10 km的地震動定義為遠場地震動。徐龍軍[7]將斷層距范圍為40 km~100 km的地震動定義為遠場地類諧和地震動。方小丹等[8]提出,遠場地震動的篩選原則為50 km~80 km。本文以FEMA的定義為準,震中距大于10 km的為遠場地震動。97組地震動震中距范圍為121 km~646 km,根據(jù)此標準,均為遠場地震動[1]。
我國的場地分類標準需要將土的上部覆蓋層厚度考慮在內(nèi),相應的場地地質(zhì)資料的缺乏,給分組地震動帶來了困難[9]。美國學者Lee[10]根據(jù)Vs30(30 m土層平均剪切波速)進行分類??紤]到實用性,位于堅硬巖石上的建筑結構比較少,且軟弱土層上建筑結構的地震響應與土耦合作用密切相關。因此,對于一般結構的抗震性能以及不考慮結構—土耦合作用的研究中,宜排除堅硬場地和軟弱土層上的地震記錄,即Vs30(m/s)取值范圍定為[200,500]。當200 m/s 長周期地震動,是低頻成分比較豐富,加速度峰值比較小,卓越周期比較長的地震動。β譜曲線2 s~10 s時間段對應的譜值較平滑,即采用該時間段周期的平方加權平均值βL作為長周期地震動的界定參數(shù)。本文擬采用此方法作為篩選東日本地震中長周期地震動的方法。 長周期地震動界定公式為: 式中:Ti——阻尼比為5%時加速度反應譜等間距離散周期,取值范圍為[2,10]; Sa(Ti)——Ti對應的加速度反應譜值; PGA——加速度峰值。 在β譜曲線這一方面,常規(guī)地震動和長周期地震動差異較大,可以取曲線平滑段進行分析,βL>0.4及0.2≤βL≤0.4時分別為長周期和中長周期地震動。 通過公式對K-NET強震臺網(wǎng)中97組地震動進行篩選,選出長周期與中長周期地震動如表1所示。 在通過對地震放大系數(shù)β譜的分析,從圖1a)~圖1f)可以看出,β譜在2 s~10 s內(nèi)下降比較緩慢,數(shù)值之間差異不明顯,因此Ti的取值范圍定為[2,10]是合理的。 表1 東日本地震動βL值 1)利用臺站法選取地震動簡便,易操作,但局限性強,因此與基于規(guī)范的設計反應譜法綜合選取方法值得研究者進一步考察。2)李雪紅用于界定長周期的方法得到進一步的驗證,也可用于其他遠場地震動的計算與分析。3)場地類別分類問題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需要進行后續(xù)的工作。 [1] 陳立棟,孫 遜.基于日本9.0地震的遠場地震動長周期特性研究[J].工程建設,2016,48(2):1-6,15. [2] 曲 哲.結構札記[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4:140-154. [3] FEMA.P695 Quantification of building seismic performance factors[R].Washington DC,2009. [4] 李雪紅,王文科,吳 迪,等.長周期地震動的特性分析及界定方法研究[J].振動工程學報,2014(5):685-692. [5] 左宏亮,戴納新,王 濤.建筑結構抗震[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46-52. [6] 王亞勇.關于設計反應譜、時程法和能量方法的探討[J].建筑結構學報,2000(1):21-28. [7] 徐龍軍,胡進軍,謝禮立.特殊長周期地震動的參數(shù)特征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8,28(6):20-27. [8] 周 靖,方小丹,江 毅.遠場長周期地震動反應譜拐點特征周期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5,36(6):1-12. [9] 董 娣,周錫元,徐國棟,等.9.21臺灣集集地震中場地類別對地震動若干特性的影響[J].地震研究,2005(4):61-68,121. [10] Lee C T, Cheng C T, Liao CW, et al. Site classification of Tai-wan free-field strong-motion stations[J].BSSA,2001,91(5):1283-1297. [11] Zhao J X.An Empirical Site-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Strong-Motion Stations in Japan Using H/V Response Spectral Ratio[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6,96(3):914-925. [12] 郭 鋒.抗震設計中有關場地的若干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3 長周期地震動界定方法
3.1 長周期地震動定義及界定公式
3.2 計算東日本地震動βL


4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