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雪 琳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9)
某焦化廠D201轉運站工程位于新建焦爐西側,新建篩焦樓北側,東側為新建干熄焦本體,西側臨近C108轉運站及鐵道。基礎軸線大小為14.5 m×12.9 m,基礎底板厚900 mm,豎壁厚800 mm。±0.000相當于絕對標高801.00 m。施工時自然地坪約為+0.13 m,基坑底標高為-12.43 m,南側與地下通廊結構相連接,通廊最低處-9.5 m,坡度13.93°。東北側有一集水坑,局部挖深。東側相連接通廊底標高為-4.8 m,待D201轉運站與南側通廊施工完畢后再進行東側通廊施工。D201轉運站為樁承載,基坑內沿豎壁布置有PHC 500 AB(125)管樁18根,樁長為30 m,樁頂標高為-12.23 m。
1)地質概況。

第①層雜填土:成分復雜,結構松散,密實度不均。
第①-1層素填土:結構松散,密實度不均。
第②層粉土:呈中密~密實狀態(tài),屬中壓縮性土。
第②-1層粗砂:呈稍密~中密狀態(tài)。
第③層粉質粘土:呈可塑狀態(tài),屬中壓縮性土,
第③-1層粘土:呈可塑狀態(tài),屬中壓縮性土。
第③-2層粉土:呈密實狀態(tài),屬中壓縮性土。
第④層粉土:呈中密~密實狀態(tài),屬中壓縮性土。
第④-1層圓礫:標準貫入試驗實測錘擊數(shù)平均值N=30.4擊,呈稍密狀態(tài)。
第④-2層中砂:標準貫入試驗實測錘擊數(shù)平均值N=25擊,呈中密狀態(tài)。
第⑤層卵石:剪切波速平均值為311 m/s,呈稍密狀態(tài)。
第⑤-1層中砂:標準貫入試驗實測錘擊數(shù)平均值N=29.5擊,呈中密狀態(tài)。
第⑤-2層粉質粘土:呈可塑~硬塑狀態(tài),屬中壓縮性土。
2)地下水水位標高約-3 m,需打井降水,再進行挖土施工。
D201轉運站四周都分別布置有建(構)筑物,且場地較為狹窄,不具備放坡開挖的施工條件,且東側的干熄焦支架基礎也得同時施工。西側高爐C108轉運站,φ800灌注樁,-2.5 m基礎距-9.5基坑4 m,距離-12.5基坑5 m。
近年來某廠區(qū)內常用的深基坑支護形式見表1(周邊有卸載范圍,深度可適當加深)。

表1 廠區(qū)內常見的深基坑支護形式
因為每一個工程的工程概況,周邊環(huán)境,施工條件,工期及費用等多方面的限制,本工程雖然開挖深度12.5 m,按相對安全的支護方案應該選:灌注樁+止水帷幕或地下連續(xù)墻。但受下列主要因素的制約:
1)轉運站基礎管樁,在自然地坪施工時送樁長度達12.5 m,送樁難度大,打樁質量難控制;
2)深度12.5 m基坑,正常最少采用兩道支撐結構,內支撐跨度大,內支撐構件的截面及布置要求高,內支撐密布會對后序挖土、鋼筋吊運、綁扎等工作造成困難;
3)東側干熄焦基礎需要同時施工,干熄焦-6.0基礎與轉運站凈距離700 mm,且除塵進行打樁機打管樁作業(yè),距離基坑不足20 m,打樁時產生的震動大,可能會對攪拌樁類止水帷幕支護體造成損傷;
4)要求工期較短,若采用混凝土類型的支護體,存在一定的養(yǎng)護期的組織間歇,且施工周期也相對較長;
5)從經濟方面考慮,灌注樁+止水帷幕或地下連續(xù)墻的支護措施費較高。
綜合以上各方面因素考慮,施工方案決定采用:階梯式雙層拉森鋼板樁+外拉、內撐支撐體系的支護結構進行支護,轉運站管樁在-6.0標高的基坑內施打。
1)該工程中采用拉森鋼板樁作排樁支護,采用階梯式雙排樁形式,外圈(上層)拉森樁距離管樁軸線為6 m,一方面保護C108轉運站,另一方面解決-6.0標高打樁工作面的問題。外圈(上層)拉森樁樁頂標高+0.300 m,樁底標高為-11.7 m;里圈(下層)拉森樁距離樁軸線2 m,樁頂標高為-5.7 m,底標高為-17.7 m。
2)外圈(上層)拉森樁:采用拉錨的方式進行支撐,間距3 m設置一道拉錨,每一道拉錨末端打3根相扣的拉森樁作為錨樁,用鋼絲繩兩道作為錨索。
3)-6.0標高以上采用拉錨方式無內支撐,轉運站管樁在挖土至-6.0標高的基坑內施打。
4)里圈(下層)拉森樁:開挖范圍為-6 m~-12.53 m,在-6.10 m設內對頂鋼支撐。
5)拉森樁的拐角處為其防水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故在拐角處采用高壓旋噴樁進行固化封閉。拐角封堵旋噴樁:樁徑500 mm,樁長12 m,相互咬合150 mm,布置三排,樁體水泥用量250 kg/m。
6)支護范圍內基坑外布置六眼降水井,基坑內布置兩眼降水井,通廊區(qū)域布置一眼降水井:雙排拉森鋼板之間采用無砂管井,井頂標高+0.300 m,井底標高-23.7 m。里(下)排樁之間采用鋼管井,井頂標高-5.7 m,井底標高-23.7 m。
7)外圈(上層)拉森樁與里圈(下層)拉森樁之間設型鋼支撐,標高在-6.0。
8)應急措施:基坑開挖后,若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變形過大等不利情況時,基坑底部超挖400 mm,并應增設H型鋼對頂。H型鋼底標高為-12.83 m,澆筑400 mm后素混凝土作為封底支撐兼做墊層。
201轉運站深基坑基礎施工過程中,先開挖至-6.0,在-6.0施工打樁期間基坑支撐均正常。基坑開挖到底后由于東側除塵打樁震動較大,東側拉錨鋼絲繩發(fā)生滑脫、崩斷,-6.0基坑北側鋼管斜支撐焊口剪開,支撐滑移約100 mm,主要是支撐質量差,有缺陷,主要原因分析見下:
1)拉森樁與圍檁間空隙型鋼焊牢,無空隙;保證有效傳力(形成有效支座)。
2)圍檁必須通過連續(xù)焊接,形成整根連續(xù)梁受力;角部加斜撐。
3)鋼管頂緊圍檁焊接、無空隙;鋼管中心與圍檁腹板中心標高一致且支撐水平。
4)斜支撐應有防焊縫剪斷措施(加筋板)。
5)鋼絲繩在圍檁、拉錨樁間拉結水平受力無障礙物;鋼絲繩在不平的地表凸凹布置,一旦開挖受力后,鋼絲繩受力嵌入土中,應力松弛,會造成支護體變形。
6)鋼絲繩拉結有防割斷措施;H型鋼翼緣角部上半圓管或墊膠皮。
7)鋼絲繩收頭應反向扣接、防止卡扣打滑。
8)鋼絲繩拉緊,多條應同步均勻受力。
9)拉錨樁端鋼絲繩有防滑脫措施。
10)拉錨拉森樁的正確做法。
在設置拉錨處的鋼板樁與左右兩根樁(樁頂降低)頂標高要錯位,以便于鋼絲繩的設置。
根據(jù)現(xiàn)場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相應的緊急處理:對斜支撐與圍檁之間連接的焊縫開裂,重新進行補焊加強,增加了抗剪加筋板;修平土堆,增加了鋼絲繩,并正確打結;圍檁通過焊接,形成整根連續(xù)梁受力;增加了角支撐;對拉森樁與圍檁見空隙加型鋼塞填;同時為確保高爐C108轉運站安全,應對除塵打樁影響,在轉運站正面增加了三根對頂鋼管支撐。隨后工程順利施工完畢(見圖1,圖2)。

該工程采用組合式支護體系是多方面因素制約的結果,之所以選擇該支護體系,就是將其分成兩步走,第一步主要受基坑內打樁條件的要求(空間與送樁),在場地允許的范圍打第一排(即外排)樁,施工無砂管井并將水降至-7.0 m以下開始挖土至-6.5 m,進行管樁施工。外排樁結合上部拉錨相當于單支點排樁支護體,且在此階段該支護體系相對合理與安全。但隨著第二排(即內排)樁完成并開始挖土直至施工結束的過程中,內排樁充當了支護體系的主角,與滑移范圍內的土體一并作為內排樁的附加荷載。外排樁上部靠鋼絲繩拉錨,下部靠內層拉森樁-6.0支撐體系錨固頂緊,-6.0支撐體系荷載大質量要求高,很關鍵。
通過該工程的實例,說明選擇支護體系不能一味只考慮單一的體系,要根據(jù)施工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修改和完善支護方案。同時更應該注重細節(jié),因為“細節(jié)決定成敗”;拉森樁長度12 m,本工程基坑12.5 m,已經遠遠超過單層拉森樁應用深度極限,采用雙層拉森樁拉錨體系在震動環(huán)境中使用,由于鋼絲繩的預警性差,不建議在類似工程中使用。
[1] 鄒 洋.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分析[J].江西建材,2015(14):99,104.
[2] 徐光權.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護的施工技術探討[J].低碳世界,2016(8):137-138.
[3] 敬鵬程.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護的施工技術闡述[J].工程技術,2017(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