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會 蘇錦強
(1.中鐵二十一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陜西 咸陽 712000; 2.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浙江 寧波 315200)
濟青高速東起青島,西至濟南,途經濰坊、淄博和濱州三地市,是山東省東西聯系的主要通道,是國家高速公路網“橫五”和山東省高速公路網“八縱四橫一環八連”之“橫二”的重要組成部分。濟青高速從1993年年底建成通車至今,交通量接近飽和,大車占道現象嚴重。實施本項目增容擴建對于確保國家主通道暢通,滿足沿線地區乃至山東省中、東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道路改擴建工程中,如何排除道路范圍內的水是工程的重點之一。只有設置完善的排水設施,才能保證路基的穩定、路面良好的使用性能以及行車安全。
地形地貌:地形簡單,地勢平坦、開闊,總體由南向北傾斜,海拔在20 m~40 m 之間。
地質:位于新華夏系第二沉降帶,而山東半島屬于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線路恰位于新構造運動的沉降帶和隆起帶接觸帶上,所經區域第四系堆積地層上部主要為亞砂土、粉質亞粘土、亞粘土等。
氣象:沿線地處北溫帶季風區,背陸面海,氣候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3 ℃,年平均降水量在650 mm左右。
水文:地下水位較低,沿線河流主要有濰河、彌河和白浪河等。
填方路基段兩側排水溝以土溝為主(見圖1),除縱坡較大路段和砂性土段排水溝使用了漿砌片石外(見圖2),其他均未進行防護。土溝為頂寬3 m左右的大邊溝,沿線的溝渠、河流較少,大部分路段的排水溝沒有條件與溝渠或河流相連,排水溝內積水基本以蒸發和下滲方式排出。

全線大部分路段硬路肩邊緣設有攔水帶,路面雨水通過間距約40 m的泄水槽流入排水溝,槽身采用混凝土現澆,使用狀況良好。中央分隔帶為凸起式,植草灌防眩,內部未設置縱向盲溝+橫向排水管系統,路面基本上沒有唧漿病害。
原濟青高速為了少占耕地,節約投資,一般采用低路堤設計原則,但為了保證通道的通行凈空,許多通道采用了降低通道底高程的方法,沿線下挖型通道積水現象普遍(見圖3)。

路基排水主要靠路基坡腳外的排水溝,使路基水能順暢地排入附近河道、蒸發池或者通過土質排水溝自然下滲和蒸發。在路基邊溝與農業灌溉溝渠、交叉道路相交,設置蓋板溝或涵洞,使路基邊溝水流不影響農田的灌溉系統及交叉道路正常使用。挖方路段為攔截坡頂地面水流沖刷邊坡,坡頂外5 m處設截水溝,截水溝采用20 cm厚現澆C20混凝土,截水溝攔截的水直接引出路基,而一般不通過邊溝。
填方路段:路基兩側的護坡道外側均設置倒梯形排水溝,土質排水溝底寬0.8 m,深0.8 m/1.0 m,內外側坡率1∶1.25,采用植草防護處理,圓弧過渡溝體??v坡較大路段設置混凝土排水溝,底寬0.8 m,深0.8 m/1.0 m,內外側坡率1∶1.25。排水溝縱坡較小,排水不暢的路段,增大斷面尺寸,使排水溝兼具蒸發池的作用,土質排水溝底寬2.0 m,深0.8 m,內外側坡率1∶1.25,內側采用預制塊防護,底部和外側采用植草防護處理。
挖方路段:為排水順暢,且有效增大路側安全距離,本次采用了矩形邊溝,溝身采用30 cm厚C20水泥混凝土,端部設置透水混凝土,上部設置C30的鋼筋混凝土蓋板。
半填半挖交界處:設置必要的縱(橫)向盲溝,以排泄地下水,確保路基強度。
中央分隔帶現狀有3 m和1.5 m兩種,均未設滲溝,原3 m中央分隔帶的一般路段保持現狀不變,1.5 m中央分隔帶路段需拓寬為3 m的非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帶采用凸起式,填土土拱采用兩側外傾4%的橫向坡度,在填土與路面結構層之間設置防滲措施,2 cm厚水泥砂漿層+涂乳化瀝青層+防滲土工布+隔水墻,防止雨水下滲。
1)路面表面排水。
H>4 m, 降落在路面上的降水,散排,通過拱形骨架間急流槽集中排出。
1.5 m 其余路段,使用分散排水。 分離式路基采用3+2方式,分離式路基之間設置矩形排水溝收集路面水,最終通過橫向鑄鐵管引向界外。 2)路肩排水。 對于集中排水段的土路肩,避免了路面匯水沖刷影響的土路肩,在路面端部設置碎石層,土路肩培土層底面設置橫向排水管排出滲入土路肩內的雨水。 對于分散排水段的土路肩,其頂部鋪設15 cm厚水泥混凝土預制塊用以硬化土路肩實現防沖刷,預制塊以下設置3 cm厚水泥砂漿墊層。 1)通道積水的原因。 a.原濟青高速設計時為了少占耕地,節約投資,一般采用低路堤設計原則,具有自重輕,沉降小,穩定性強等優點,但為了保證通道的通行凈空,許多通道采用了降低通道底高程的方法,但受雨季雨水的影響,沿線下挖型通道積水現象普遍。 b.通道下的線外涵洞口和通道低處排出水口被泥砂、農作物秸稈等鄉村常見雜物堵塞,兩側的排水設施形同虛設,導致通道匯水無法排除。 c.通道兩側排水溝不斷淤積,導致排水溝溝底高程大于通道處路面高程,排水不暢。 2)通道排水設計。 根據“結構越簡單,可靠性越高”的原理,本次設計針對傳統蒸發池失效的原因將其改造為散排蒸發池(見圖4),即將蒸發池直接設在通道出口,將進入通道前的通道接線由路塹形式轉變為路堤形式,通道接線的路面匯水經改造后的路堤邊坡直接進入蒸發池,徹底解決了傳統蒸發池(如圖5所示)暗埋排水管進口易堵塞的問題,挖土方可對路基取土起到輔助功能。散排蒸發池造價較低,結構簡單,施工簡便且后期除適當清淤外,不需其他養護維修工作。該方案除蒸發外,還可通過其底部下滲排除池內匯水,因此排水效率較高。 散排蒸發池緊鄰通道接線,單側的池壁充當了通道接線的路側邊坡,道路與蒸發池之間采用隔離柵隔離,池外邊緣設置反坡與外界水隔離,被交路變坡點處同樣設置反坡減少匯水面積。蒸發池靠近高速公路側壁采用漿砌片石護坡,其他側壁和池底采用植草綠化,深度按低于通道接線最低點2 m~3 m控制。 目前路線兩側已是城鎮路段或者已有城鎮規劃,景觀相對較好,設置散排蒸發池影響路容景觀時,采用一般蒸發池,蒸發池和被交路間邊坡采用植草灌綠化,需要定期清理暗埋排水管進水口處的泥砂等常見雜物堵塞,正常情況下使用效果較好。 對通道口附近有自然溝渠或原取土坑,采用在通道兩側增設線外涵,清理加深兩側路基排水溝,利用自然溝渠或原取土坑作為排水出口。 通過分析相關水文地質資料,研究老路排水系統,對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路基、路面、中央分隔帶及下挖通道提出相應排水方案,為今后改擴建項目排水方案設計提供參考。 [1] 邵 艷.對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設計的認識[J].中國西部科技,2008(7):22. [2] 韓文濤.單側加寬改擴建方式下的路基路面排水設計[J].公路交通科技,2012(4):69-70. [3] 胡玲玲,李生隆.改擴建公路的路面排水設計研究[J].道路工程,2013(3):45-46. [4] 黎木平.改擴建公路工程的排水系統設計[J].交通科技,2004(3):103-104. [5] 許慧.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的路基路面綜合排水系統設計[J].道路工程,2016(2):24-25. [6] 王懷昱.沈大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排水系統的組成[J].遼寧交通科技,2004(11):88-89. [7] 李海霞.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中央分隔帶排水方案研究[J].交通科技,2016(5):206-207. [8] 鄧云潮.高速公路擴寬路基綜合防排水系統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2.2.4 下挖型通道的排水問題

3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