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燦輝
2017年11月22日,北京市朝陽區紅黃藍新天地幼兒園的幼兒家長報警稱,懷疑其孩子在幼兒園受到教師侵害。接到報警后,北京警方對受害幼兒進行法醫鑒定、固定相應證據,同時對涉事幼兒家長、園方負責人、班級教師等進行詢問、調查,并提取了監控視頻等證據。12月29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通報稱,已對該園教師劉某某以涉嫌虐待被看護人罪批準逮捕。(2017年12月29日 中新社)
近年來,幼兒園教師“虐童”事件時有發生。北京、南京、濟南等多地相繼爆出多起幼師“虐童”事件。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全國被媒體曝光的類似事件就有近20起,體罰毆打、食物虐待、工具傷害等成為“虐童”的主要手段。
對于幼師“虐童”頻發的原因,大家關注較多的是外在因素,比如:學前教育資源緊張,學前教育機構準入門檻過低;監督管理過于寬松,缺乏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長期以來,對“虐童”幼師處罰過輕;等等。然而,一些幼師心理素質較差、生存狀態不佳、對幼兒缺乏愛心和耐心等問題,往往被外界忽略。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心理防御機制,在受到傷害或遇到挫折時,會在潛意識里采取一些方式來保護自己或紓解壓力,以達到一種心理平衡。心理失常的幼師在面對幼兒時,容易把自己當成權力的掌控者,從而通過“虐童”來獲得內心的“補償”。
根據北京師范大學一項針對北京市50所不同體制幼兒園的447名教師進行的調查顯示,雖然因工作重壓下產生身心疲勞與耗竭狀態較嚴重的幼兒教師只占約3%,但出現明顯倦怠傾向的教師人數卻達50%以上。按被調查教師所選題目的百分比排序,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依次表現為疲憊不堪(88.5%)、擔心出事(86.7%)、焦躁不安(65.9%)和經常只想一個人呆著什么話也不說(65.6%)。由上述調查結果可以推斷,心理健康問題是“虐童”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處理幼師“虐童”事件,自然要對涉事教師依法進行嚴厲處理,但也不能只止于“法辦”,還應從提高幼教準入門檻、改善幼師生存環境、加強辦園行為監管等方面著手,杜絕“問題教師”混跡于幼教隊伍。在此基礎上,更應重點關注在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消除個別教師的“補償心態”。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要為幼師“減負”,減少各種非教學任務,以免幼師疲于應付,產生厭倦和焦躁情緒。二是提高其待遇,改善其生存環境,提升幼師的社會地位,對民辦幼兒園給予更多的政策資金支持,提升幼師職業認同感。三是要對新入職幼師進行心理健康水平考核,嚴把心理健康關;對在職幼師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檢查,開展心理健康培訓,設立心理咨詢熱線,幫助其尋找紓解壓力及合理發泄情緒的方法;教育部門在開展幼兒園專項督導檢查時,要把幼師心理疏導作為監測指標。
總之,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應該成為園所、政府管理部門和社會重點關注的內容,在創造良好外部條件的同時,進一步關注教師的心理需求,做到標本兼治,杜絕幼兒園“虐童”事件的發生。
(責編 歐金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