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思
【摘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大家越來越強調英語學習的情境,越來越致力構建一個單純的外語課堂環境,然而,漢語的使用是必要的。本文闡述了如何正視中文基礎在英語學習中的工具作用,如何發揮中文基礎的優勢,降低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的陌生感與難度,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初中英語 詞匯教學
現今的英語教育模式正逐步走進一個圈子,各學校和教育機構紛紛打出純英文教學的口號,不遺余力的將母語中文驅趕出英語課堂環境。純英文教學法來勢洶洶,中文儼然被塑造成了英語學習的攔路虎。對于基礎扎實者的提高環節,這樣的語言氛圍毋庸置疑是有積極意義的,而對于第二語言基礎相對不甚厚實的大多數中學生來說,這樣的教學方式所得到的成果還是值得商榷的。我目前所教的學段是七年級,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到目前是他們接觸英語的第五個年頭。在我們的認知里,學生應當是具備了良好的英文基礎,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幾乎所有的學生連26個字母的讀寫規范都不過關,對于小學課本中的語言知識的掌握更是流于表面。小學的英語學習以感知為主,老師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開口。學生拿起書本,可以讀上幾句,合上書本,篇章看不懂,句子寫不出,單詞拼不對。對于老師來說,從頭開始是必不可少的。我目前所教的學生大部分是城郊結合部的,都有一定的英語學習經驗與學習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我發現,不管我們多么努力的為學生創設英文情境,不管是多么優秀的學生或者多么落后的學生,他們在詞匯學習中普遍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而在詞匯教學中又非要把中文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強行剝離,這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我們總是鼓勵學生要在語境中學習單詞,要根據音標讀單詞,要讀寫結合。但是,對于我們認為的規范的,理所當然的學習方法,很多學生實際上并不買賬。
就初一學生而言,在經過了一整個學期的音標學習之后,他們對于英語的發音是否就沒有困難了呢?我曾這樣認為,而事實并非如此。比如說音標[j],盡管已經經過多次的學習實踐,但是學生仍然記不住發音。我習慣檢查學生的教科書,結果發現七年級下的教科書上,班級的英語尖子生在use[ju:z] 后寫著“柚子”,問之,說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記憶。學生的回答讓我愣了很久,我們一直認為,學習就要學習純粹的英語,包括音標。中文只會阻礙英語的學習,但是對于學生而言,中文卻是他們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同時又是非常實用的工具。
再比如說音標中的重音,學生總是不清楚到底該如何發音,因此在新單詞的學習中,發音總是不標準。在經過無數次的示范之后,仍有部分同學一知半解。后來我換了種表述方法:重音就是拼音中的第四聲,多音節英語單詞的重音發第四聲,其他音節發第三聲。經過這樣的表述之后,再給學生示范,讓學生實踐,我驚喜的發現,學生對重音的掌握有了顯著的進步。
曾特意關心了些許高校開展的雙學歷實驗班,即聘請外教直接用英語進行自然科學教育和英語教育,以期達到科學知識與語言技能同步發展的目的,且大部分這樣的實驗班全部挑選本身英語水平較優秀的學生。實驗教學的結果不盡理想,相當比例的學生既犧牲了自然科學知識,也沒有獲得英語水平的蛻變性進步,甚至一些學校后來取消了這樣的實驗班。科班尖子尚且如此,何況普通中學生,更可況是城郊結合部的初中生。再舉個常見的例子,許多中學英語教師推薦學生收聽BBC之類的英語廣播節目,認為可以鍛煉聽力并且熏陶更純正地道的發音。從自身英語學習的軌跡和多年教學實踐的經驗看來,這是一條想當然的建議。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夾雜著太多生詞的嘰里呱啦,在沒有語義和情景可參考的情況下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噪音,聽多了只會覺得聒噪。育秧和種樹是兩回事,直接把樹種撒大山上多數是要夭折的,同樣,語言學習也犯不著一開始就力求高遠,先把學生領進門才是緊要,而扎實的中文基礎則不失為英語學習前期的渡河之舟。
那么,中文基礎如何在英語詞匯學習中發揮作用呢?其實中文基礎一直在英語教學中發揮著它的作用,只是部分老師或學生有意無意的無視罷了。曾經在一檔娛樂節目中,看到一位英語老師教觀眾記憶單詞,舉了vulgar [‘v?lɡ?],語義為“粗俗的”,這個很多人不留意的單詞做例子,他教這個單詞的方法是:“這個單詞讀作‘五阿哥,大家都在看還珠格格都在關心五阿哥,我覺得這很俗,‘五阿哥就是俗的意思”。這一番表演讓我也很好的鞏固了vulgar這個單詞。而在幾年前一部大熱的電影《中國合伙人》中,我對其中的一個情節也是記憶猶新。黃曉明在麥當勞給學生們教授如何記憶單詞,其中講到了ambulance。他是這樣引導學生的,想著“俺不能死,俺不能死,俺不能死”,這時候你就需要救護車,而學生都在笑聲中記住了ambulance。而我,在看到救護車時,腦袋中也經常性地蹦出“俺不能死,俺不能死,俺不能死”,ambulance。由此可見,利用中文基礎作為橋梁,搭建起適合基礎薄弱或是幾乎沒有基礎的學生英語學習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跨越許多障礙。在英語啟蒙教育中,經常有國際音標掌握得不甚牢固的學生偷偷采用中文注音或者拼音注音的方式記憶單詞的讀音。有些老師認為這樣的技巧“low”,“不正宗”,而加以阻止,不少學生也自認為采用這樣的方式學習英語似乎低人一等,急于擺脫。其實正是這樣不起眼的小技巧,略加發揮即可成為英語教學的利器,可以帶領你走進“正宗”的英語。
經過十幾年的課程改革,英語教學逐漸從“知識教學和技能教學”轉向“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體驗英語、運用英語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發揮中文基礎的優勢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的教學方式。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為了打好基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優秀的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老師們是煞費苦心。因為學生的英語水平決定了他們無法為自己創設情境,而老師為他們創設的英文情境對他們來說又是有難度的。如何運用學生已知的知識,溫故知新,中文必不可少。對于上述的案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多中文注音都體現或者努力做到有含義,或靠近所注單詞的語義,或組成獨特的容易記住的意思。如sentimental [,sentiment?l],注音“山東饅頭”,見過的都忘不了。這不是游戲,這是科學。endprint
我們許多英語老師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都背過GRE,而GRE詞匯首選新東方俞敏洪先生的GRE詞匯。詞匯學習是英語學習的基礎,而單純的詞匯背誦又是枯燥低效的。而作為老師,我們最不贊成的也是孤立的進行英語詞匯學習。俞敏洪先生的詞匯書之所以大受歡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利用中文基礎為英文詞匯創設了一個十分有趣又有意義的情境,從發音,拼寫,意義各個方面幫助記憶,從而使艱難無味的詞匯學習也變得簡單高效。既然我們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也離不開中文基礎的支持,為什么我們在成為老師之后,在面對著對英語更陌生更有畏懼感的學生時,卻要求他們要摒棄中文思維,遠離中文環境,非要把他們置身于一個所謂的單純的外語學習環境當中。
而在現如今的課程改革中,核心素養的提出更是讓眾多一線老師們努力的要把中文和英語變成兩條平行線。但是,仔細學習關于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的內容可以發現,課堂教學的教學實踐活動是核心素養養成的載體,而閱讀是英語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在閱讀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閱讀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這也是核心素養養成的關鍵。詞匯作為學生閱讀的鑰匙,是學生走進英語世界的敲門磚。閱讀而不理解,對于學生心理上的折磨以及英語學習興趣的消減是非常徹底的。長此以往,學生沒能體會英語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慢慢地就會拒絕英語了,更不要談通過英語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品格和能力,通過英語學習來育人了。因此善用中文基礎,把學生領進門,讓他們閱讀并能理解,讓他們在中英跨文化交際中激蕩大腦,感受從中文到英語的神奇,體驗英語學習的快樂及成就感,幫助學生從因低效以及記憶不牢固而感到學習無門的詞匯學習中解脫出來,夯實英語基礎,實現從詞到句到篇章的順利過渡,實現語言的綜合運用。
在認知心理學的領域中,有一個十分著名的魔域模型
(有的翻譯成鬼屋模型),它的基本思想就是認知的過程是刺激和模板匹配產生認知。即人從外界環境接收一段信息,將信息進行辨識,判斷該信息匹配自己已知的哪個模板,由此對該信息完成認知,若無可匹配的模板,該信息將被迅速拋棄。這就是發揮中文基礎的優勢進行英語詞匯學習的可行性原理,通過母語使蝌蚪字母和已知模板迅速找到匹配方式。Sentimental與山東饅頭一呼應,認知就宣告完成,sentimental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山東饅頭。這也是個人不建議初學段中學生收聽BBC的原因,無紐帶將接收到的信息匹配到已知模板,該信息便無法被認知。在學生不知所云的情況下進行英語的輸入,認為通過對學生來說沒有意義的聽力輸入可以改善學生的語音語調,培養良好的語感,認為通過這種完全的英語情境可以讓學生自然而然的習得詞匯的方法的有效性更值得我們一線教師深思。
因此,當我們再次翻開學生的教科書,看到學生在vacation[vei'kei?n] n.假期 這個單詞后面寫著“我開心”,看到學生在mouse[maus]n. 老鼠 這個單詞后面寫著“貓死”,看到學生在symbol['simbl] n. 象征 這個單詞后寫著(sìmbǒ)時,看到學生在seventy['sevnti] num. 七十 這個單詞后面寫(sèvntǐ)時,不要過多的責怪,這是他們自己學習英語的小技巧,這可以讓他們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呢?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合理的設計教學任務,精心的設置教學情境,在課堂中幫助學生順利的把這些中式思維轉換成實際的英語運用,那么我們就不用擔心英語學習中的中文基礎會影響到英語學習。相反的,這也是學生詞匯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美)奧姆羅德(Ormrod,J.E).教育心理學[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美)索爾所,(美)麥克林.認知心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3]王斌華.雙語教學的回眸與前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Nobuo Masataka.The Onset of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社,2007.
[5]黃劍平.輔以語料庫的新認知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6]Neil Postman.TEACHING AS A SUBVERSIVE ACTIV[M].Random House出版社,1971.
[7]劉艷.淺談在初中英語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8):194.
[8]顧一萱.微談初中英語教學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J].校園英語,2017(3):199-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