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
【摘要】小學生心理內部穩定性較差、敏感,自尊心和自主性強烈,對英語學習充滿好奇。因此,小學英語教師課堂評價語言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影響巨大。通過對“第十名現象”的了解與反思,小學英語教師在使用課堂評價語言時,應該摒棄“抓兩頭、帶中間”的指導思想,轉而更多的關注對中等生的語言激勵和引導。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師 評價語言“第十名現象”中等生 優等生
杭州天長小學的周武老師花十年時間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對兩屆總共151名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隨便他發現了“第十名現象”。
讓孩子的成績名列前茅是大部分家長的迫切希望。大多數人以為成為優等生就意味著能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進一所名牌大學,獲得優質文憑,然后就能找到眾人眼里的好工作,成為社會的精英,取得良好的社會地位,獲得較高的收入,享受人生順風順水的幸福。可現實并非大家勾畫的那般理所應當的美好。
通過一次訪談調查后,我發現我們英語教師的課堂對中等生的關注度是最低的,給予他們的評價語言也是最少的。我靜坐回憶自己的課堂,確實如此。我誤以為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學生不需要老師課堂上給予太多關注,因為他們會自覺遵守紀律。我也以為只有優等生能將老師提的問題回答的恰如其分,所以公開課上我總是驕傲的提那十來個優等生,并沾沾自喜自己的教學效果。我還以為課堂上次之關注后進生是對的,管好他們的紀律就能上好一節課,反正他們不聽不學,只要不吵就好。
殊不知,我們老師和家長往往習慣于單純用各科成績給孩子定位等次,其實是傷害了他們。訪談中我甚至聽到孩子說老師和爸爸媽媽嘴里的后進生讓他們很難過,因為除了成績以外他們很難接受到家長和老師的關注,關于成績的那點關注也是負關注,無非是批評或者敦促完成作業,沒有心與心的交流。
關于優等生,父母逼他們擠進前三名或前五名,美麗的英語老師總是表揚他們的高分與努力,課堂總是把難的問題留給他們,這種看似美好的肯定與鼓勵卻使他們壓力山大,他們不敢妄想興趣愛好,走出校門就是各種文化課的輔導班,還要努力認真超額完成老師的作業,因為他們的作業要貼在公告欄供其他同學仿學,他們不能出一點差錯。這樣,他們缺少“第二課堂”的見識與鍛煉,就缺少了拓寬知識面的機會,發展個性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制約,他們自己、老師甚至家長,都很難發現他們個性中閃亮的地方。另外,特別是英語教師課堂上“抓兩頭,帶中間”的教學方法使這些優等生在課堂學習上很容易得到老師特別的關照,從而不知不覺就削弱了他們在學習上的獨立性。因為到后來他們就不適應中學相對較為“松散”的教學方法,我想這是他們當中一些人后來淡出優秀生行列的主要原因。這種影響甚至能延伸到他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在社會上工作以后,考察的是人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需要較高的情商去與人交流溝通合作,需要變通能力和靈活性以及實際動手能力,還需要洞悉人性,控制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這些都是他們的軟肋。
關于中等生,英語課堂上的平淡不羈久而久之會使得這一部分學生自己定性為一般人,好的一方面是,他們擁有更多的自由性,因為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值一般,老師對他們的評價一般,分數要求也是一般,因此他們的學業心理壓力不大,學習獨立性養成的較好,這使得他們能在健康的心態中學習。所以,往往這一部分孩子能在后續中學、大學的學習中脫穎而出,也能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或許會成為日后他們的職業出路,而且,興趣能決定他們的職業高度。
對學生的訪談,緣起于一次區英語優質課,那節課是由一名教齡三年的新教師完成。聽完課,興起,我問了幾名學生對老師這節課的感想,有一點使我記憶猶新。我們知道這么一節經過深度打磨過的優質課,一定是環環相扣、重難點突出、細節過渡自然、鞏固到位、知識點挖掘到位等等,但與我們期望的說辭大相徑庭,學生對這些并不買賬,他們最大的感受是這個英語老師“態度親切”、“很和藹”、“老是笑”、“動作夸張”、“她說我是super super star”、“我回答錯了她還說good guessing”、“她給我們的評價不一樣,她說我是charming girl,我等下查字典看看什么意思”,記得最深刻的是一名胖胖的小男孩思考了一會兒笑著說:“她上課不是總提Janey回答問題”,這位Janey同學應該就是筆者筆下的優等生的縮影吧。我們看到,孩子對這么一節所謂的精加工的優質課的評價實際上就歸結于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當然包括口頭評價和肢體語言。一名好的英語教師首先應該是受學生愛戴的老師,我想這位老師就是學生喜歡的英語老師。
“第十名現象”告訴我們,英語學習是孩子小學階段接受的新奇而“高檔”的東西,英語教師的評價與引導特別是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與引導對孩子的英語學習、自信心的樹立,個性發掘,甚至全面發展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作為英語教師的我們,要改變“抓兩頭,帶中間”的應試教學方法,要拓展寬廣的國際視野,要發展他們的人際溝通能力、管理協調能力、藝術創作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在教育上使孩子在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協調、平衡,推廣“第十名現象”的“學有余力”社會效應。
參考文獻:
[1]傅小平.小學英語教學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