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嬌
十九大報告中對生態文明建設著墨很多,“生態文明”被提及多達12次、“綠色”有15次,且首次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命題在近些年的生態文明建設中有了更多正向的論證。
自上而下進行經濟改革
作為國家煤炭能源基地和山東省工業中心城市,濟寧市的能源消耗以煤炭為主,電力、焦化、水泥、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數量眾多,分布密集,是典型的煤煙型大氣污染城市,也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之一。
通過強力環保督察與整改,2017年以來,濟寧市去除粗鋼產能30萬噸,核減煤炭產能1558萬噸,174臺燃煤機組(鍋爐)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取締或改造燃煤小鍋爐6006臺,實施氣代煤電代煤工程62288戶。2069家企業全部完成清理取締或改造提升任務。
2017年1月-10月份,濟寧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到5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2.1%,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在京津冀“2+26”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中,獲得PM2.5濃度值最低和改善幅度最大“雙第一”。
得益于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濟寧市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固定資產投資由年初的2%提高到7.5%。特別是受環保倒逼因素驅動,環保領域投資增長80.2%。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67.7億元,同比增長7%;工業技改投資完成849億元,增長12.3%,高于全省技改投資增長6.7個百分點;規模工業主營收入、利潤、利稅分別增長14%、41.4%、34.7%,創2006年以來最高增速,制造業利潤、利稅增幅分別高于全省規模工業平均水平14.1個和10.4個百分點。
可以看到,強化環保督察非但沒有影響濟寧市工業經濟指標,反而為其工業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同時,大氣治理成果也反映到民生健康上,全市呼吸道疾病患者較上年同期下降14%,特別是兒童患者,同比下降20%左右。廣大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的滿意度和參與度顯著提升,實現了經濟增長、生態改善、民生福祉的互促共贏。
“綜合考慮經濟增長、城鎮化水平、產業結構、能源消耗以及環境治理政策等各方面因素,我國目前的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相當于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階段?!杯h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環境戰略部主任俞海直率地向《經濟》記者表示。發達國家在上百年時間里分階段出現的各種環境問題在中國二三十年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集中出現,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同等發展階段相比,面臨的環境問題更為復雜,挑戰更為巨大,但是中國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決心更為堅定,措施更為及時,效果也更為顯著。
轉型綠色發展待探索
環境保護相關治理政策的出臺直接影響到了相關行業的轉型與未來發展,也推動了全行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值得提出的是,環境保護與治理政策的密集出臺,在短期內可能帶來“陣痛”,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難免面臨嚴峻的挑戰。同時由于環境污染治理是個全局性的長期過程,治理改革更應循序漸進、久久為功,不應操之過急,也不應有所怠惰。
標準件產業是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的傳統特色產業,產銷量約占全國的45%。同時也面臨著“散亂污”的處境,生產標準件的企業具有數量多、單體規模小、產品檔次低、競爭力弱、污染環境等突出問題。去年永年區拿出重新“洗牌”的力度,通過在全區開展拉網式摸排,共排查出14950家“散亂污”標準件企業。按照“兩斷三清”標準取締5094家,其中1712家啟動環評編制,1590家完成通過審批,發放排污許可證622家;引進21個高端標準件項目,總投資達230多億元,產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與此同時,截至2017年10月,永年區空氣質量明顯好轉。
簡單的數據背后,是借助生態環境保護完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過去我們總是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而現在生態文明建設要和經濟“平起平坐”,需加深對綠色發展理論的理解,俞海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鞍焉鷳B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綠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從這個意義上講,抓環保就是抓發展,就是抓可持續發展。必須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p>
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既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能和手段,生態環??梢杂行苿影l展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生態環保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就是要通過生態環保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
發展綠色金融“絲路”
“綠色金融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與供給側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去杠桿息息相關。”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推進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對于解決當前綠色產業與項目融資問題具有關鍵性作用。
當前,無論是政策框架還是市場實踐,中國的綠色金融均已走在世界前列。而在國內金融監管逐步趨緊的背景下,綠色金融應如何防范風險?
針對這一問題,王遙表示,綠色金融本質是金融,而金融領域的風險都會存在,綠色金融的健康有序發展必須由完備的法律與監管體系進行“護航”,并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基礎上防止“洗綠”“漂綠”現象的發生。
“從環境風險的角度,綠色投資對于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具有積極影響?!蓖踹b介紹,綠色領域的投資相對陌生,而金融機構作為營利組織,追求利潤最大化,更偏向看重財務風險,有些機構甚至會直觀地認為,只要不出現大的環境污染事件就沒有問題。但事實上,企業的環境風險已經影響了財務收益,卻并不自知。從另一角度講,綠色金融投入的產業符合當前的發展方向,對信息的透明度要求更高,因此會相對緩解面臨的金融風險。endprint
綠色金融也為生態保護投融資機制改革提供了突破口。以生態修復為例,單以財政轉移支付的形式支持生態治理的費用支出遠遠不足,撬動社會資本尤為關鍵。但從現在看來,運用市場工具解決生態修復領域的資金難題,似乎還缺少成熟的環境與發展模式。為此,王遙建議,從交易機制入手,比如在生態修復行業,建立企業生態信用儲備(compensatory mitigation credit),即企業投入資本完成修復工作,產生生態儲備。當項目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時,項目開發商向企業購買生態信用,用于抵消項目產生的不良生態影響?!斑@種方式正如美國濕地緩解銀行的發展模式,用濕地修復所產生的生態服務價值進行交易,在降低生態修復成本的同時確保生態的‘零凈損失,促進整體生態環境保護?!?/p>
打造綠色“法典”
事實上,國家和地方目前還沒有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綜合性法律法規,環境保護公眾參與體制機制還不健全,致使公眾表達環境訴求存在一些不理智、不科學的行為,一些地區甚至出現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政府決策、政治參與、政治行為和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生態環境問題根據作用、范圍不同,表現為局地、區域和全球性問題,因此改革過程中必然涉及多方利益的問題。
“環境損害賠償與一般的侵權損害賠償有很大不同,僅靠現有的《侵權責任法》中的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規定,遠遠不能滿足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審理的需要。”中國政法大學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中心主任王燦發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有關部門需要制定專門的《環境損害賠償法》,將財產損害賠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健康損害賠償都納入其中。
王燦發特別強調足額賠償制度的完善。據他介紹,現在一些環境訴訟案件,在進行損害賠償額計算時,主要計算直接經濟損失,對于生態損害很少賠償。特別是對于人體健康損害,僅賠償醫療費、誤工費、交通費等,而對精神損害,賠償概率更低。
湖南省衡東縣大浦鎮易萬軍等13人因鉛污染訴衡陽美侖顏料化工有限公司鉛污染損害賠償案件,原告要求賠償200多萬元,最后法院僅判決賠償26000多元,而且還讓原告支付了15354元的訴訟費。這種案件判決讓受害者產生挫敗感,感覺維權無望。其實,像鉛污染的案件,損害人的神經系統,影響智力發育,僅僅賠償脫鉛的治療費用,是遠遠不夠的?!傲硗猓€要健全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制度,亟需把環境健康損害也納入環境司法鑒定之中?!?/p>
環保法已經成為“長了牙齒的老虎”,不再是過去的“橡皮圖章”。雖然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環境法律法規體系,但仍有一些欠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吳平則認為,實現中央與地方、地方政府之間的政治協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協調統籌中央總體目標與地方局部利益之間的矛盾,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體系、利益協調的法律體系、協同治理的理念體系。
從司法的角度來看,吳平表示,首先,加強執法司法聯動,嚴懲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增強企業環保意識?!叭藗兂Uf,能夠用錢解決的都不是問題?!碑斍碍h境問題日益突出,單靠行政處罰措施已經遠遠不能實現遏制環境污染行為的目標,必須借助具有威懾力的刑事司法手段,及時懲治環境污染犯罪,這恰好是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弱項。
其次,完善環保司法體制。我國司法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吳平舉例表示,目前許多地方成立了環境保護審判庭、環境保護檢察處、公安局環境保護分局等相關機構,建立了采取執法聯動聯席會議、執法信息互通交流、重大行政處罰和環境案件線索備案和環境處罰案件列席案審會等制度,值得進一步推廣。
除了強化地方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環保責任、嚴格落實企業依法治理污染的主體責任,并督促其自覺履行更多環境責任以外,俞海認為,社會公眾的有序有效參與對綠色生活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公眾對環境的期盼如何轉換成自覺行動,化環境“鄰避”為環境“鄰利”?讓每個人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共治和共享,任重而道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