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騰

深圳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窗口”,曾誕生過許許多多突破思想束縛、催人奮進革新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就是其中之一。這句口號折射出的“發展就是硬道理”“追求效率”理念,是經濟特區突破重重阻力、殺出一條血路精神的集中體現。這個口號的提出,猶如一聲直叩人心的春雷,令人振奮,給人希望,至今仍釋放著強大的感召力。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講時效、重實干的口號,在今天看來不過是稀松平常的一句話,可在1979年,經由廣東蛇口提出,釋放出一個強勁的思想沖擊波。當是時也,“左”的思想令很多人無所適從,社會上視金錢、效率為禁忌。正因如此,簡練、有力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提出后,時人譽之為“沖破舊觀念的一聲春雷”“劃過長空的第一道閃電”。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機聲隆隆的工地上出生,在不絕于耳的爭議聲中長大。它的“準生證”是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頒發的,它的“成人禮”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慶大典中完成。書寫有這句口號的牌子,在歷史的風雨中幾經豎起拆下,但至今依然屹立不倒。第四塊寫著這句口號的牌子甚至由國家博物館收藏。這句口號迸發出沖破層層束縛的力量,更是深深地鐫刻在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
一節生動的現場教學課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提出者,是被稱為“蛇口之父”的袁庚。
這句口號并不是一時靈光乍現的產物,而是袁庚在生前創建蛇口工業區的過程中長期積累、長期思考的結果。最早讓袁庚受到啟發的,是他在香港上的“第一課”,袁庚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講述過那次令他深有感觸的經歷。
1978年10月份,袁庚調任交通部香港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初到香港,就上了生動的“一課”,“授課”的是一位香港企業家。當時為了業務發展,招商局需要在香港購買一棟大樓。袁庚與賣主談妥后,約定在星期五下午2時預付定金2000萬港元。“當天下午2時,袁庚準時到達律師樓,賣主也如期而至。沒想到,賣主的汽車停在門外都沒熄火,只等雙方在律師樓辦完交易手續拿到支票,就立即安排專人坐汽車直奔銀行。”招商局歷史博物館、招商局檔案館館長樊勇對每個細節都如數家珍。
這位賣主為什么要這樣爭分奪秒?原來,第二天就是星期六,銀行不上班。如果星期五下午3點之前支票不能交給銀行,賣主就要損失2000萬港元的3天存款利息。
“當時浮動利息是14厘,3天的利息就是幾萬港元。”袁庚后來回憶這段往事時曾感嘆,當時在內地的很多人完全沒有時間觀念、理財觀念。受到觸動的袁庚舉一反三,迅速在企業開展財務檢查。這一查問題還真多:不少子公司不及時進賬,有人把支票擱在保險柜里過夜不當回事。袁庚隨即換掉了責任人員,加強財務整頓。僅抓及時進賬這一項,就使招商局收益狀況改善不少。
可以說,一堂生動的現場教學課,讓“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在袁庚腦海中萌芽。“‘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不是我發明創造的,中國古話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袁庚曾這樣說。“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一觀念發酵、成型,源于在蛇口工業區的火熱實踐。
招商局歷經百年滄桑,身為香港招商局第29代掌門人,時年61歲的袁庚希望將招商局發展成為一個多元化的大型跨國公司。為此,袁庚提出了“立足港澳、背靠香港、面向海外、多種經營、買賣結合、工商結合”的二十四字經營方針。根據當時國際市場特點,袁庚認準了兩條:一是必須擴大船舶修造業務;二是必須增加中流作業能量。前者需要增設浮船塢,后者需要增加駁船倉庫,興建集裝箱碼頭,兩者都需要場地。
袁庚帶領招商局同事四處奔走,可在萬商云集、寸土皆金的香港尋找一塊物美價廉的地皮談何容易。當時,香港繁華地帶的地價,僅次于日本東京銀座,每平方英尺(0.0929平方米)1.5萬港元,郊區工業用地也要每平方英尺500港元以上。袁庚他們又想在澳門試一試,但當時澳門電力不足,港口水淺,一時難以發展起來。
天無絕人之路。袁庚想,為何不到與香港隔水相望的廣東省寶安縣?寶安縣是袁庚的故鄉,蛇口工業區的最終選址就在寶安縣蛇口南頭半島。據史書記載,6000多年前,這里便有了刀耕火種的人群繁衍生息,民族英雄文天祥千古絕唱中的伶仃洋也在附近。
鞠天相所著《爭議與啟示——袁庚在蛇口紀實》一書中記述,1978年11月下旬,袁庚在香港向時任交通部部長葉飛匯報了想在蛇口籌建工業區的構想,葉飛當場表態:起草報告,與廣東省聯合上報中央。1979年1月6日,廣東省革委會與交通部聯名向國務院呈報了《關于我駐香港招商局在廣東寶安建立工業區的報告》。報告稱,在臨近香港的蛇口建立工業區,既能利用內地較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又便于利用國際資金、先進技術和原材料,把各方有利條件充分利用、結合起來。工業區擬從1979年上半年踏勘測量設計,下半年開始建設,1980年上半年建成投產。
1979年1月31日,農歷正月初四,春節上班后的第一天,袁庚和交通部副部長彭德清跟隨國務院副總理谷牧,一起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匯報。在招商局檔案館里還保留了那天李先念、谷牧和袁庚、彭德清的談話記錄。當時,袁庚匯報說,只要中央點個頭,在報告上面簽個字,這塊地皮價值就大大提高了。先念同志說:“好,我批!”于是先念同志批示道:擬同意,請谷牧同志召集有關同志議一下,就照此辦理。
這一天,李先念用鉛筆在袁庚帶去的地圖上劃出了一塊地方,這便是蛇口南頭半島。1979年7月8日,蛇口工業區開山第一炮爆響。如果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制定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總方案的話,那么在封閉了幾十年的中國大地上,蛇口工業區開工建設是真正打響了開放和改革的第一炮。
4分錢驚動中南海
蛇口很多做法是創舉、突破,是特事特辦的。現在回頭看,做這些事情,需要有敢為人先的精神。別人不敢踩的雷敢踩,別人不敢打破的框框敢打破。endprint
“袁庚曾講,我為什么提‘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當時國內沒有市場觀念、時間觀念、效率觀念。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首先思想上要變革,不能再用老思想面對新問題。”樊勇回憶道。
那時候,建設工業區需要引進外資,招商局必須先期投資弄好“五通一平”,也就是通水、通電、通車、通航、通電訊和平整土地。這需要將大量的建設材料運進蛇口,但當時蛇口的碼頭只有小船才能靠岸。在荒山野嶺的蛇口半島,當務之急就是新建600米長的順岸碼頭。可是,當時來自制度和人才的困難,超出了蛇口建設者的預計。
1978年的蛇口,是隸屬于廣東省寶安縣的一個公社,寶安撤縣改為深圳市,是蛇口工業區成立一個多月后的1979年3月5日,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則是1980年8月26日。當時,一條20多米寬的深圳河隔開了兩個世界:河北岸的寶安縣,一個農民的年收入只有143元,可20多米外的香港,農民的年收入有13000港元。按照當時匯率折算,相差70倍之多。同時,蛇口的青壯年很多都跑去香港發展,留下來的都是老人小孩。收入差距巨大的背后,是整個經濟發展和思想觀念的差別。時間觀念差、不講經濟效益、辦事效率低、平均主義、鐵飯碗、大鍋飯等制約著改革開放之初的蛇口。
1979年8月份,交通部四航局承建蛇口工業區首項工程蛇口港。梁憲是蛇口工業區第一屆管委會委員,以袁庚智囊著稱。據梁憲回憶,當時蛇口的工程局、施工隊全是國有的,吃大鍋飯,建設港口碼頭的錢是從香港貸款來的。“招商局的人很急,但施工隊不急,一二十米遠的距離,一天就開泥頭車拉二三十車,什么時候才能把這個碼頭填好啊?錢什么時候收回啊?”
那時,工人收入主要靠工資,獎金僅是輔助,分5元、6元、7元三個等級。工人對每月幾元獎金興趣不大,工作干勁不高。為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四航局工程處決定實行超產獎勵。具體做法是每部車每天的勞動定額為55車,完成定額后每車獎2分錢,超出定額部分每超一車獎4分錢。實行新的超產獎勵后,工人勞動積極性大漲,每人每天能夠運八九十車。不僅如此,工人們還主動要求加班加點,實行每天工作12小時的大班制。
600米長順岸碼頭中的150米,原計劃1980年3月底完工,實行超額超產獎勵后,施工速度加快,結果提前一個月竣工并交付使用。根據蛇口工業區后來的統計,在實行超產獎勵的1979年10月份到1980年3月份,工業區多創產值130萬元。
這樣提高效率的獎勵辦法在當時卻引起了一場爭論,有反對者認為這是“濫發獎金”,行之有效的獎勵被有關部門勒令停止,工作效率也低了下去,直接影響到了工程進度,使得蛇口首次出現了完不成月計劃的現象。
在向上級部門遞呈報告的同時,袁庚請來了記者寫了內參,將情況匯報給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今天招商局歷史博物館的展示墻上,就有《胡耀邦總書記、谷牧副總理對蛇口工業區超產獎問題的重要批示》復印件,在這份批示中,胡耀邦口氣頗為嚴厲:“為什么國家勞動總局能這么辦?交通部也這么積極?看來我們有些部門并不搞真正的改革,而仍然靠作規定發號施令過日子,這怎么搞四個現代化?”
“4分錢”驚動了中南海。在中央領導的支持下,蛇口工業區獲準繼續實行超產獎勵辦法。此后,招商局先后在蛇口港碼頭、華益鋁廠、華美鋼廠等工程項目中實行形式各異的獎勵辦法,大大激發了工人積極性,加快了施工進度,縮短了工期。“大鍋飯”的分配制度由此也走上了改革之途。
1981年春天,蛇口工業區“五通一平”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建設指揮部正式更名為招商局蛇口工業區管理委員會,引發4分錢獎金爭議的600米順岸碼頭也已正式投入使用。這一年6月份,《人民日報》全文刊載了一篇新華社電訊稿《蛇口工業區建設速度快》,首次提出了蛇口方式。此后,蛇口方式又演變為蛇口模式,并在日后與“深圳速度”“蘇南模式”等一起,對深化改革開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蛇口很多做法是創舉、突破,是特事特辦的。現在回頭看,做這些事情,需要有敢為人先的精神。別人不敢踩的雷敢踩,別人不敢打破的框框敢打破。”樊勇介紹道。
的確如此,“先有蛇口后有深圳”,不僅是說蛇口創辦時間早,更意味著很多改革經驗、改革辦法也先于深圳,是在蛇口先期試行并逐步成熟后才慢慢推廣到各個經濟特區,進而輻射全國的。也因此,蛇口又被人稱為“特區中的特區”。
蛇口在企業改革、管理改革上有很多創舉,這其中包括了1981年改革勞動用工制度。效率和公平是一對矛盾體,但在蛇口的合資企業中,效率和公平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相生相伴。1980年的中集公司勞動力協議,在允許企業開除工人的同時,已經明確規定,企業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由蛇口勞動服務公司統籌提供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蛇口也成為我國最早建立社會勞動保障制度的地方。1982年在全國首次公開招聘人才,開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83年試行管理體制改革;1984年推行住房制度改革;1985年試行民主選舉工業區領導人制度;1985年,蛇口成立了專門的社會保險公司,這是我國第一家由企業成立的社會保險機構,也是今天平安保險的前身……蛇口曾經創造了24項全國第一,這些第一如今已多數沉淀成為當下我國經濟生活的一部分。
標語牌“四立三拆”
從革命年代,到建設時期,全國出現過許多經典的膾炙人口的口號標語,在不同時期產生過特殊的重要影響。當袁庚在蛇口面對體制和觀念的阻力,他一方面不斷尋求對舊體制、舊制度的突破,一方面也認識到,從香港到蛇口,雖是一水之隔,但兩地思想觀念上卻有天壤之別。
袁庚很看重思想建設。這位40多年的老共產黨員,認為高速發展的蛇口急需一個富有凝聚力和號召力的口號,這個口號不能假大空,要符合蛇口特色,推動蛇口建設。
1981年3月份的一天,袁庚坐船從香港趕往蛇口,趁著空閑,他在船上涂涂寫寫,最后寫下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顧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這6句口號,并拿給同行的招商局董事總經理梁鴻坤和招商局資料室日文翻譯李炳盛看。梁、李二人都認為口號不錯,確實能把蛇口工業區的精神概括起來。endprint
在隨后召開的工業區干部大會上,袁庚宣讀了這6句口號,得到大多數與會者的贊同,但也有與會者對“顧客就是皇帝”提出異議,認為共產黨把顧客當“皇帝”不大好。當天的會議結束后,袁庚一行離開蛇口返回香港。臨走前,他叮囑蛇口工業區副總指揮許智明將口號制成標語牌豎在工業區里亮相,讓大家都能看到,都能引發思考。許智明找到旅游文化服務公司總經理鄒富民,安排美工在一塊三合板上用紅油漆寫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并第一次在蛇口豎立起來。
口號一亮相就引發強烈震動。標語中的兩個詞比較敏感,一是“金錢”,二是“效率”。在當時金錢一向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追求,社會主義鼓勵的是大公無私。效率的提法也不尋常,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平均主義和“大鍋飯”是常態,突然有人提出“效率”,而且把它當成“生命”,很多人不習慣。
此時,國內有關經濟特區是否要繼續辦下去的爭論也很激烈,不少人指責經濟特區與“租界”沒啥兩樣,“只剩下五星紅旗是紅的”。袁庚為了大局著想,示意暫時把牌子拆下來,放到倉庫里。從豎立到拆除,第一塊標語牌面世僅3天。
1981年11月底,袁庚給招商局企業管理培訓班的學員上課,再次談到這句口號,在培訓班學員中引發熱烈回應,在這次講課過后的一個星期天,譚筑熙等6名培訓班學員,在當時蛇口最熱鬧的商業街——華苑酒家門前的小廣場上再次豎起標語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比第一塊木牌多了兩行字。
獲得改革開放總設計師肯定
1984年春節,鄧小平南下視察深圳、珠海等沿海經濟特區,這次視察也被稱為“第一次南巡”。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經濟特區的命名者,也是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已經過去了6年,創辦經濟特區也有兩年多時間了,這次南巡就是要看看經濟特區的實踐到底是否經得起檢驗。
得知鄧小平要親臨蛇口,袁庚等蛇口工業區負責人很振奮。在做足所有的接待工作之后,袁庚布置了一項緊急任務,要求工程公司連夜加班,做出一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立在當時從深圳市區進入蛇口的分界線上。
蛇口工業區辦了5年,這條路到底對不對?“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究竟是對是錯?袁庚想從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口中得到一個答案。1984年1月26日早上,經過通宵加班趕工,一塊巨大的廣告牌佇立在從深圳通往蛇口的路口,藍底鐵皮板上寫著12個大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事實證明,鄧小平對深圳和蛇口的改革開放建設是滿意的。在這次視察后,鄧小平為深圳經濟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1984年2月24日,鄧小平在與中央領導談話時,有這樣一段寓意深刻的話:“深圳的建設速度相當快……深圳的蛇口工業區更快,原因是給了他們一點權力,500萬美元以下的開支自己做主,他們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鄧小平的一錘定音,消除了當時圍繞著口號的種種爭議,也給袁庚吃了一顆定心丸。
得到鄧小平的肯定和贊許,“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從此廣泛傳開,這句最能體現改革開放精神的口號,逐步成為人們的廣泛共識和行為準則,被譽為“第一聲春雷”。1984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35周年的國慶慶典上,寫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工業區彩車駛過天安門。這句口號從此響徹全國,家喻戶曉。
改革開放是黨中央順應時代發展作出的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關鍵抉擇。深圳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從計劃經濟的束縛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培育了一批適應改革開放、體現時代精神的“深圳觀念”,極大地振奮了人民群眾的精神與斗志。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不止步。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深圳將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繼承發揚改革創新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激勵新一代建設者繼承老一代創業者的勇氣和智慧,為我國改革開放貢獻更多寶貴的經驗與智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