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龍
隨著社會節奏加快,觀眾對喜劇作品搞笑功效要求越來越直接,造成如今之年輕相聲演員在相聲創作和表演中存在忽視主題、重視包袱現象。在這種現象下,大量粗制濫造的相聲充斥一線演出市場,導致這幾年如火如荼的相聲小劇場極少有幾篇精品佳作出現。
面對這樣的問題,大多數年輕相聲演員要么毫無察覺,要么稍有察覺但束手無策,埋頭在尋找包袱卻沒有靈魂的創作中,以至于毫無建樹。
當創作出現了靈魂問題,我們就要從靈魂上來尋找解決辦法,相聲創作的主題作用就凸顯了出來。
一、相聲中主題概念及應用
(一)什么是相聲主題
在這里,相聲之主題不是故事大意,而是隱藏在故事背后的理念,指相聲要表現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透過作品想達到的主要目的和意義。相聲之主題,如同其他文學作品主題一樣,它是作品內容的主體和核心,是創作者對現實生活的認識、評價和理想的表現。
比如相聲《買猴》的主題就是一句話,“做事不認真,粗心大意釀成苦果。”相聲《醉酒》的主題也是一句話,“醉酒不對,喝多了誤事鬧笑話。”
說什么,比怎么說更重要,不管你用什么樣的形式和技巧說相聲,重點是你想談什么,你想表達的主題是什么。一段好的相聲,它必然具備兩個特征,一是形式簡單、通俗易懂,二是內容深邃、主題鮮明。
相聲主題如同相聲作品的靈魂,如同個人之信仰,無主題的相聲就是無靈魂的相聲。
(二)相聲中主題的作用
在創作中,很多人意識到要有主題,但是忽略了主題的實際作用和重要性。不重視主題的行為,導致要么作品無主題大拼盤,要么欲表達之思想和實際完成作品呈現主題不能統一等問題。在相聲創作中,盡早確認主題,可以起到以下幾點作用。
1.確定人物畫像
相聲中的人物,往往是特定人物,不同于普通人,性格和特點都是夸張的,主題幫助作者在創作中確認人物的特征選用,突出哪些舍棄哪些,使人物在故事中更鮮活。
馬季先生在論文《相聲的表演》中提到:
相聲演員在演出中,有時要摹擬各種人物,男女老少,今人、古人、洋人、正面反面,各種職業的人都要學。要做到演出時裝誰像誰,功夫就在平時練習。摹擬人物,演出時也不是說絕對像,使人感到逼真。也就是說“貌不似神似”。因為貌絕不可能相似,而神是可以相似的。要做到“神似”,那就要下功夫。
馬季提到了人物要“神似”就要去觀察人物,提煉特點和人物習慣。實際創作中,面對人物有眾多特點時,到底提煉哪一個特點呢?同時馬季還提到了要去體會人物感情,人物的感情是復雜的,我們要體會哪種呢?這時就凸顯了主題的作用,凡是符合主題的留下,不符合主題的去掉。
馮鞏在論文《相聲藝術創新的探索與實踐》中提到刻畫人物要有特點,不能千篇一律,要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虛構。馮鞏給出刻畫人物的技巧,但是沒有給出虛構的依據。那么虛構的依據是什么呢?正是相聲創作的主題,主題決定了你的虛構方向。
2.確定素材選用
故事素材,要圍繞主題選用。哪些素材是緊緊圍繞主題故事線的,哪些素材僅僅是證明主題支線的,取舍要有重點,要圍繞主題,而不是圍繞素材、圍繞包袱打造作品。
何遲在論文《關于相聲藝術問題三談》中提到要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題材,但生活中題材如此之多,并非可笑的事情就是相聲創作的題材。那么確定選材的標準就是主題,故事主線由不同的素材填充而成,素材選用要遵循以主題為核心的標準。
3.確定故事走向
當確認了主題故事線,故事走向也就確認了,一定是走向主題被證明或者被拋出的那一刻,相聲中故事走向主要在正活部分體現。
馬季在論文《相聲的創作》中提到正活創作:
據我的體會,在構思的時候,頭腦里必須要有兩條清晰的線:一條是內容上的線,一條是藝術上的線。所謂內容上的線,是指節目所要表現的題材內容。在動筆前,應把題材內容考慮好,表達的層次安排好,分量的比重安排好。所謂藝術上的線,是指表達內容的藝術手法。藝術手法有許多種,動筆前自己應定下采用哪種。這兩條線如果有一條沒有理清,就不要匆忙動筆。因為,如果內容上的線不清晰,勢必會造成層次不清,反映的生活內容不集中。藝術上的線不清晰,就會出現常說的“折腰”,抓不住人,感染力不強。
所謂“內容上的線”就是主題故事線,也就是說內容未動,主題先行。只有主題故事線明確了,內容創作才能有主有次,表現得當。
4.確定升華的底
相聲的底,一定是故事發展的高潮,往往還是揭示主題的那一刻,而明確了主題,有助于打造一個能升華故事的底。
馬季在論文《相聲的創作》中對底提出了三個要求:
(1)首先應該是一個包袱;
(2)是內容發展的必然產物;
(3)是情節發展的高潮。
除了包袱是技巧要求外,其余兩個可以說都是主題作用的產物。內容發展的方向是主題決定的,情節發展的情緒也是主題決定的。當故事推進到主人公做出符合主題要求的選擇時,就得到故事中的獎勵,一般來說也就達到故事的高潮。
二、相聲創作的一般步驟及主題應用
(一)相聲創作主題先行
相聲創作的起點很多,有時是因為對某個社會現象有看法,就有了自己的觀念,比如反腐、環保,然后開始收集素材創作作品。有時是因為先有了素材,然后整理結構,完成作品,最后提煉出題。但是無論哪種創作方式,筆者更推薦,下筆之前先有主題,創作真正靈肉結合的作品。
主題就是創作者對于現實世界洞察的結果,所以創作者對于現實世界的洞察力,決定了其作品品格的高低。
姜昆在“首屆全國青年曲藝工作者精品創作班”講座中提到,創作要講站位,站位足夠高,才能創作出真正的精品,這個站位就是由洞察出的作品的主題來承擔的。
(二)相聲創作的一般步驟
相聲題材多種,形式多樣,但創作也有規律。在這里我們主要談有明確主題行為的相聲創作步驟。
1.相聲創作明確主題的兩種方法
相聲創作中明確主題一般有兩個方法。
一是先明確主題,然后圍繞主題篩選素材,依據主題創作故事,最終形成作品,本文稱之為篩選創作法。
篩選創作方式,先有主題,后選素材,素材都是貼合主題篩選,作品創作出來主題就很鮮明。但是由于牽線的是主題不是故事本身,所以作品比較容易出現邏輯性差的情況,但形散神不散,也是佳作迭出。這種類型的作品有《規矩論》《禮儀漫談》等。如果處理不好,尤其是確認了主題,而忽略了主旨提煉,一味追求包袱和笑料,就容易把相聲變成笑料堆積,雖然貌似有主題,但人物不飽滿,故事邏輯性差,相聲不完整。
二是從已有的素材中產生了靈感,提煉出主題,依據主題整理改編素材,最終形成作品,本文稱之為提煉創作。
提煉創作方式,先有素材,后有主題,取材的故事完整,一般來說人物塑造豐滿,作品的完整性比較強,比如馬季創作的《海燕》等。但是如果忽略了主題提煉,僅僅是保持了故事完整性,容易造成主題不明顯,或者展現故事時詳略不當,強調場景忽略主題或者強調包袱忽略了人物性格特點。
這兩種方法,都是明確了主題,再整理素材,最后形成作品,因為作品的主題決定了相聲的靈魂,決定了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走向。
綜上看,明確主題,是必要的創作的步驟。在創作中,要有提煉主題的意識。提煉出之主題務必是正能量的,不能扭曲,甚至是為求新奇而反社會。
2.相聲創作明確主題的思路方向
一個好的相聲往往是生活的高度提煉,是某一段生活的截圖,但卻往往含義深刻。只有主題的提煉準確,才能達到這樣的要求。深刻作品的主題,往往是對于人性的批判和闡揚。
從光明的世界里,挖掘人性丑陋的一面;在灰色的角落里,發現人性溫暖的光輝。找到千古不變的人性議題:貪、嗔、癡、愛、惡、憎、欲,從不同的思考角度切入,再演繹。(摘錄自《李國修編導演教室》)
主題的明確方向要遵守這個原則,要有對于生活現象的呈現及反省,對于人性的刻畫及批判。
3.相聲創作中主題與結構的關系
一段完整相聲結構分為墊話、瓢把、正活、底四個部分,主題在不同部分有不同的作用及體現。
確認主題后,墊話部分開始圍繞主題做人物鋪墊,為主題場景做鋪墊。墊話有兩個功能:
頂門包袱起到熱場作用,產生幽默好笑的第一印象,至關重要。
為正活和主題做鋪墊,一般情況下要把現實中的捧逗哏和觀眾連接到故事場景中,要無痕跡地跳到故事中,因此務必要圍繞主題設計。
瓢把部分主要功能是引入主題場景,是從演員身份到人物身份的重要關節,是現實和主題結合的一句話。
正活部分務必圍繞主題場景描述描寫,如前文提到的正活部分的素材刪減選用務必是圍繞主題進行的,正活的高潮務必是展示主題的。符合主題的故事,人物要受到獎勵;背離主題的故事,人物要受到懲罰。通過故事中人物的獎勵和懲罰,起到彰顯主題的作用。
底要起到主題升華的作用,如前文所述,底是故事的高潮,是人物面臨困難時最后的選擇,而這個選擇務必要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
(三)相聲創作中主題與人物的關系
在相聲創作中,人物塑造是核心要求之一,人物要有明顯的圍繞主題的性格特點。
這里提到的人物有兩種,一種是故事中的人物,一種是相聲演員本身。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點要明顯,要圍繞主題打造。相聲演員跳出時表現的自身性格特點,也不能背離故事中表現人物的特點太遠,要有呼應。
當人物的性格特點對應主題是優點時,該相聲就是頌揚作品,一般來說要搭配有性格缺點的配角。當人物的性格特點對應主題是缺點時,該相聲就是諷刺作品,配角一般是捧哏擔當或者可有可無。
(四)相聲創作中如何升華主題
在創作中,通過人物面對困境時做出的抉擇彰顯主題。最低級彰顯主題的方式就是通過人物喊口號。再高級一些,設置困境給人物做選擇,符合主題,人物有獎勵,背離主題,人物受批判。最高級的方式,圍繞主題設計多條線,匯集到最后時主題才升華出來,做最后的選擇。
三、喜劇創作從悲劇出發
奧斯卡金像獎影帝彼得奧圖爾有一句經典的臺詞:“死亡很容易,喜劇很難。”(Dying is easy. Comedy is hard.)
在《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里,有一句臺詞說:“凡是有人笑的時候,就是有人被傷害了。”(《李國修編導演教室》)
喜劇和悲劇是一體兩面,只是呈現角度不同而已。相聲創作,也要有悲劇思路,意識到要有悲劇思路,就離主題思路不遠了。
在劇本創作中,設立人物困境幾乎是所有類型戲劇的核心。一般情況下,主人公表現跟觀眾的智商差不多或者高一點,并且戰勝了困境,就形成了正劇狀態,比如歷史正劇;主人公表現跟觀眾的智商差不多或者高一點,沒有戰勝困境,就形成了悲劇狀態,比如多數愛情悲劇;主人公表現比觀眾的智商低得多,并且戰勝了困境,就形成了喜劇狀態;主人公表現比觀眾的智商低得多,利用或蠢或笨等方式手段未戰勝困境而受到懲罰,就形成了黑色幽默喜劇狀態。
當然,相聲中的人物多數是小人物,更加貼近生活,要讓觀眾有親近感,產生廣泛共鳴,觀眾才會跟隨相聲演員同喜同悲。
無論在相聲中逗哏表現的人物是悲劇人物,還是多數情況下的捧哏是悲劇人物,都要做到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一本正經地搞笑”。“一本正經”是產生幽默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刻意去搞笑往往效果非常尷尬,歷史上萬人迷李德钖被稱為“冷面笑話大王”,這個冷面就是“一本正經”。
這就要求,相聲表達的主題必然是接地氣的、真實的。如果做不到接地氣,是虛假甚至反人類反社會的,那“一本正經”表達主題的樣子就讓觀眾覺得非常厭惡。
四、總結
相聲創作是一個大話題,這里僅淺談下主題的作用。相聲創作要主題先行,才能創作出有靈魂的好作品。
主題先行,從生活中的小事件下手,塑造小人物。在主題引導下,給人物建構壓力和危機,形成人物困境。借人物在困境中的表現彰顯主題,通過主題引導把小事件剖析到底,以小見大是相聲所擅長表現的。當故事發展到絕路,把人物逼入絕境,那也就是故事的高潮到了,同時也是主題升華的關鍵點。
相聲是喜劇,相聲不是鬧劇。鬧劇可以沒有主題,脫離現實。但相聲不同,相聲必然是有脈絡有主題的,要讓觀眾洞察到你要表達的主題是創作相聲的前提之一。通過有主題的故事場景讓觀眾產生共鳴,進而又爆發出意料之外的喜劇沖突,最后人物的選擇又務必是情理之中的認同。也就是老先生總結的八個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兩句話不分前后,一體要求。
相聲創作比一般喜劇作品難,難在場景語言化,如何創作出能在說法中現身的好作品,需要有清晰的結構意識和主題意識,再加上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把握,只有幾方面的功夫都到家了,才會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