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
9月20日,第11屆巴黎中國曲藝節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隆重開幕。連續5天的4場演出為法國觀眾送去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中國傳統文化盛宴。
與往屆巴黎中國曲藝節所不同的是,主辦方為本屆曲藝節設計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展演模式。以往的曲藝節通常會有6~9個參演曲種和節目,節目內容或講一個短小的故事,或是一個傳統故事中的經典段落,亦或是介紹一個中國的地方風景或文化;而本屆曲藝節,主辦方經過長達3個多月的方案設計與節目篩選,最終只安排了4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曲種和節目:二人轉、長子鼓書、京韻大鼓和河南墜子。曲種和節目的減少就意味著要增加節目的時長,因此,本屆曲藝節目參演的節目平均時長在18分鐘。而節目的時長加長就帶來了節目內容選擇的問題,為此,中國曲協與各參演團隊進行多次溝通,分別為4個曲種挑選了長度合適的4個情節比較完整的故事;同時,本屆曲藝節的參演節目還增加了伴奏人數,以更全面地展示中國曲藝的表演,增強現場效果。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一次有風險的嘗試:成功了,將為這一品牌的未來趟出一條新路;失敗了,可能會讓品牌陷入是否繼續舉辦的尷尬。
9月20日晚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首場演出是最檢驗新模式效果的一場演出。因為前來觀看演出的多是10年來這一品牌在法國培養的觀眾,他們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曲藝有一定的了解,從第一屆巴黎中國曲藝節開始始終是這一品牌活動的忠實觀眾,他們既是這一新模式的嘗鮮者,更是檢驗員。
首先登場的是二人轉《西廂觀畫》,來自二人轉之鄉的兩位青年藝術家付慶義和王麗麗將這段《西廂記》的節選表演得入扣入理。為了讓法國觀眾了解《西廂記》的內容,他們還在節目的最后增加了幾句內容,將完整的故事用最簡短的旁白作了交代。第二個節目是來自山西長治民間藝術家胡晚紅表演的長子鼓書《梁祝》,梁祝的故事其實已不是第一次登上巴黎中國曲藝節的舞臺,但這次以相對完整的內容亮相還是首次,加上長子鼓書充滿中國北方味道的演繹,令法國觀眾看得如癡如醉。第三個節目是天津曲藝團優秀青年演員李響傾情表演的京韻大鼓《伯牙摔琴》,當李響唱到伯牙在子期墓前摔琴一幕時,很多觀眾為伯牙失去知音而從此絕琴眼中流露出驚訝與惋惜之情,有的觀眾甚至感動得紅了眼圈。最后一個節目是河南省曲藝團陳梅生老師表演的河南墜子《盜仙草》,這也是一段節選自《白蛇傳》的經典故事,為了完整地講述故事,主持人和陳老師在表演前對故事內容做了大致介紹,讓觀眾先有了大致概念,然后再隨著伴奏娓娓道來。
演出結束后,法國觀眾熱烈的掌聲和與藝術家們的熱情互動說明了一切。新的展演模式得到了法國觀眾的認可,取得了成功,也為未來在巴黎中國曲藝節上推出更多更精彩的中長篇曲藝書目探了路、積累了經驗。隨后幾天,巴黎中國曲藝節在法國巴黎十三區市政大廳、圖爾市讓·奧克根音樂廳、馬賽等地分別上演,均受到法國觀眾的歡迎。
圖爾市政府國際關系負責人阿米赫德斯女士在觀看過本屆曲藝節的演出后表示,“中國藝術團的成員們都是中國文化及中法交流的使者,演出很接地氣,通過動作、唱腔和情緒使得法國觀眾能夠完全了解曲目的內容。”圖爾市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新共和國報》還專門對演出進行了報道,并稱:“曲藝節的專業表演團隊來到圖爾市,對于當地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合作機遇。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初高中及大學里開設了中文教學課程,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項目能走進法國、走進圖爾,讓越來越多的法國觀眾也能欣賞到古老東方文明的魅力。”
主辦方在總結本屆曲藝節取得的成功時認為,我們的節目雖然是用中國方言表演,雖然中法兩國存在文化差異,但我們說唱的都是人類最樸素的情感—— 愛情、親情和友情,這是人類的共同語言,因此能夠喚起與法國觀眾的情感交流和共鳴。加上曲藝特殊的表演方式、地道的法語字幕、主持人對節目內容的充分介紹與引導,使得本屆曲藝節大獲成功。法國文化部文化戲劇名譽總監于爾斯對此也深有感觸:“中國曲藝作為表演藝術,主要依靠演員的表演去傳達,但也重視對故事梗概的翻譯工作,使國外的觀眾能夠更好地接受。本屆的節目故事完整、翻譯準確,獲得了法國觀眾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