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秋
(海鹽第二高級中學 浙江 嘉興 31430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教學方式多樣化,形成以科學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物理學科的三維目標要求.如何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及發展?如何促使三維目標的落實和達成?解決上述兩個核心問題還是要通過恰當有效的教學設計來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當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往往按照教師預設探究方案開展探究學習,比較注重探究方法和步驟教學,而忽視了學生實踐性和探索性的活動,致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徘徊不前.
作為一線的高中物理教師,我們應從自身的教學設計入手,著力去解決上述問題,以適應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要求.本文依據活動學習理論,結合高中物理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學實踐對傳統的“教學設計”作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有效地參與學習,促使學生物理思維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俗話講:“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由于先天的遺傳因素、后天的發展傾向、自身的興趣愛好以及受家庭和身邊環境影響的不同,學生的個體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而傳統觀念下的教學模式,在一味追求高升學率的同時也抹殺了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否定了他們的成長需求及內心渴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關注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要因材施教、量體裁衣,對差異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物理課堂中都能有其發展的空間,使要學的學生,物理學習潛能得以充分挖掘,使不學的學生,能充分感受到物理課堂的樂趣,培養其課堂熱情.為此,筆者認為,確立“分層”的課堂評價標準,是促進學生差異發展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講高二物理“動量”這一章內容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
師:動量和沖量的異同?
生甲:動量是狀態量,沖量是過程量(不同點).
師:不錯,回答得很好.
生乙:他們都是矢量(相同點).
師:回答正確,對矢量概念理解得很到位.
生丙:動量和沖量物理意義是相同的,因為由動量定理可知,他們的單位具有一致性.
師:這個回答雖然錯了,但他敢于發言,比起以前已經取得了明顯進步,值得表揚.
提問中,教師針對這3位學生所表露出來的不同智能傾向,確立了“分層” 的評價標準,給予了學生彰顯特性、張揚個性的課堂評價.針對學生甲和學生乙,教師的評價都在無意中突出了對他們知識掌握程度的充分肯定.而面對學生丙的錯誤回答,教師沒有從結論是否正確本身去評價,而是從態度轉變方面同樣給予了充分的表揚,既完成了共同的教學要求,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教師的關懷與期望,實現各有所成的教學目標.
現代教學論認為:不管怎樣的課堂教學模式,都應該是學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統一,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問題是創造的開端,沒有問題便沒有創造.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式,束縛了學生的大腦思維活動,由于慣性,學生很少會主動的提問,更缺少了對問題的探究意識[1].因此,教師在平時的物理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留心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讓學生習慣于從現象中感知物理意義.例如在講摩擦力之前,為了引導學生感知生活中應用增大摩擦力和減小摩擦力的實例,教師布置了這樣的課后作業:請同學們從你們朝夕相處的自行車著眼,試著去感受并體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魅力”(提醒要注意安全),并思考,為什么這樣做?有什么好處?果真在摩擦力的新課教學中,當筆者問到自行車上有哪些地方是應用了增大摩擦力的原理時,學生們的回答熱情異常火爆.
生甲:自行車的輪子是粗糙的,可以增大摩擦力,防止摔倒.
生乙:自行車的腳蹬子表面是粗糙的,可以增大摩擦力,當腳用力蹬時才不易打滑.
生丙:車閘的閘皮表面是粗糙的,在剎車時與車圈產生摩擦,使自行車容易停下來.
師:那自行車上又哪些地方是應用了減小摩擦力的原理呢?
生丁:當自行車的鏈條處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時,在鏈條上涂些潤滑油,嘎吱聲就會自動消失,并且自行車騎起來也很省力了.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認真,自行車有這么多有關摩擦力的知識,那么在你的身邊摩擦力還有哪些應用呢?
生戊:我在家里的羅馬窗簾桿上噴蠟以減小摩擦,使窗簾易被拉動.
生己:我媽媽電瓶車的轉向燈開關扳不動了,我往里面涂了點油,開關就變得很靈活了.就是弄了我媽媽一手的油,不過我媽媽也表揚了我.
頓時教室里響起一陣笑聲.這無疑是學生們對學生己課堂發言的有效回應.像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前對摩擦力的探究,讓學生既輕松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一節課,短暫的45 min,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就必須讓每位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都能夠獲得足夠的自由 .教學中學生與教師應該處于平等的位置,由師生間共同完成課堂討論、問題探究.不再是教師在講臺上“無味”的講,學生在下面“乏味”的聽,亦不再是教師的位置高高在上,學生只能聆聽、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然而不管怎樣的課堂教學都應該是穩中有序的,如同翱翔在空中的風箏必須要有引線人一樣,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例如,在講“重心”時,師生討論一個熱點話題:1995年10月,加拿大的科克倫在長江三峽走鋼絲,表演他的空中絕技.他雙手握著一個鉛制的桿,重達27kg,長12 m,是起什么作用的?通過師生互動,使學生認識到:鉛制桿是起到平衡作用的,它是通過增加對鋼絲的壓力,增大了穩度,并且對物體的重心起一個調節的作用;當人的重力的作用線略偏離鋼絲時,鉛制桿向相反方向擺,使得兩者的重力的合力作用線仍穿過鋼絲.由此話題繼續引導學生對重心在雜技、體操、花樣滑冰等方面的應用進行熱烈討論,最后由教師對討論的結果梳理后做確切的定論.通過師生間的課堂互動,在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既營造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空間.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盡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自動的思想家,這樣的學生當他在正規學校的教育結束之后,將會獨立地向前邁進.”學生的親身體驗過程是他們獲得直接經驗、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2].如講到離心運動時,教材中列舉了洗衣機脫水桶的工作原理,以及汽車轉彎時速度過大,會因離心運動造成交通事故等實例,為了能使學生更好地體驗離心運動這一物理現象,筆者就學生們曾做過的“水流星”實驗再次搬入課堂.
師:同學們已經知道只要“水流星”的速度大于一定值時,即使在最高點,瓶口打開且倒置,水也不會灑出來.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水的重力提供水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所以水才不會流出.現在讓瓶子的底部出現個小孔,下面請同學們分組活動,進行體驗,當這個“水流星”以較大的速度做圓周運動時會出現怎樣的現象?
學生通過課堂體驗、分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當“水流星”的速度較大時,水的重力就不足以提供它做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而這時由于瓶子底部有孔,所以瓶底又不能給這部分水提供彈力,對于這部分水而言,它所能獲得的向心力比它所需要的向心力要小,因此就會做離心運動,水從小孔中灑出去.
課堂教學要給學生創設感受體驗的機會,課外也要給學生感受體驗的時間與空間.如讓學生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通過課下的自學、互學、討論等方式,完成課本中的“思考與討論”“做一做”等欄目.又如,布置給學生一些研究性的課題,讓學生搜集與尋找資料,親身實踐,親手制作.在講到完全失重時,讓學生課下去體驗生活中接觸到的完全失重現象及實例(注意安全),體驗之后有部分學生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當用裝有水且底部開有孔的可樂瓶做完全失重演示實驗時,發現不但是瓶子從高空做自由落體運動時水不流出,而且當瓶子被平拋、斜拋甚至是豎直上拋時,發現可樂瓶中的水也不會流出.對此現象他們進行了理論上的分析,從中領悟到了:物體所處的完全失重狀態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無關,只與物體運動的加速度有關.這樣的體驗效果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開發了他們的思維潛能.遠超過教師在課堂上“條條是道“的力氣講述.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隸文認為:“科學的最高目標是要不斷發現新的東西.”每個人都有一種獨立思考、自我融會知識與整合知識的能力. 學生創新能力的高低,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學生高昂的興致.然而興致又源于何在?可以想象學生在多次努力仍然失敗時,會產生畏難情緒,積極性大大降低;成功時,就會情緒高昂、興趣倍增[3].如果學生通過努力后經常體驗不到自我實現、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樂趣和滿足感,就會逐漸喪失掉對問題思考的興致.又何言創新能力?學生感到高中物理難學并不都是學生的智力問題,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更大.因此,給學生創造一些成功的機會,是提高學生學習情緒的一種有效方法.在教學中,要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設置教學內容的層次與梯度、適應學生的智力發展,創設更多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取得學習上的成功,使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如在設置課堂提問時,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回答對象,以免讓“差生”產生自卑感.布置作業時,要根據班級的差異、學生程度的不同,布置有區分度的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中收獲成功的喜悅.在問題教學中也要注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已知有一最大阻值為100 Ω的滑動變阻器及未知電阻R各一個,要求除了用伏安法測量以外,還可以有哪些測量方法?像這類可以讓學生根據問題的要求,設計出多種測量方案的實驗,使學生在嘗試實驗中經常用到的測量方法的同時,既體會到成功的滿足,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當今時代的最強音.教師除了課堂教學要富有啟發性、思考性和創造性外,教學中還要關注對學生創新意識“火花”的捕捉,如在講到有關質點這一概念時,教材中定義質點:在某些情況下,真的可以不考慮物體的大小和形狀.這時,我們突出“物體具有質量”這一要素,把它簡化為一個有質量的點,稱為質點.
生甲理解后問:如果把人的頭都看作質點的話,那么是不是世界上的人就都長得一樣了?
生乙接著講到:那人還能有美丑之分嗎?
生丙:長得都一樣的那是克隆人.
生丁:對,是克隆人.如果未來的戰場上都是克隆人在第一線作戰的話,那樣就不會再有因為戰爭而犧牲的“士兵”了!
生戊:那是不是也可以克隆出很多的布什啊?
這時,教師不可以嘲笑學生的問題“可笑”“古怪”“離譜”“鉆牛角尖”, 否則會大大挫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相反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的這種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式,因為思維創新是人的意識創新的一種表現形式.有了創新意識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當教師能夠確信每個學生都如同待開采的油礦時,“差生”一詞將會在人們的意識中慢慢淡忘,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不斷取得成功的體驗和社會對他的期待中獲取知識,健康成長.
總之,高中物理教學與素質教育是密切相關的,教學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高中物理教師要能夠根據自身學科特點,更新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努力探究、勇于創新的意識.要通過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實現高中物理教學活動的良性共振,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真正體現高中物理教學的時代價值.
1 顧建元.試論探究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物理教師,2017(2):44~45
2 曾雪琴.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探究.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6(9):44~45
3 陸冬華.趣味現象與高中物理課堂的整合途徑探析. 中學物理,2016(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