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
摘 要:小學生的自身發展特點決定了其本身具有探究的屬性,但也受到了其自身發展特點的限制,即如何提高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新時期課標要求下,對于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基于此,筆者就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
關鍵詞:探究能力;培養能力;小學生
教師怎樣有意識地與學生同玩同樂,學中玩、玩中學,既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探究科學的能力呢?下面筆者重點研究幾種方法。
一、觀察和實驗
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第一個方法就是觀察與實驗。人們在認識一種事物之前,首先就是通過觀察,這是人類認識的最基本途徑,在有了基本認知之后再進行實驗探究,在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時也應該這樣。說到觀察,其實很簡單,用眼睛都能很好的看到,但是在看的同時,還要有對事物本身的一些思考。觀察既是簡單的,又不是簡單的。小學生受到自身發展的限制,其觀察事物過程中的思維能力有限,這就要求教師在一旁加以引導,教會他們如何思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也可通過實驗加以輔助。如在講解磁鐵性質的時候,可先讓學生們觀察,但是很多學生看見磁鐵相吸或相斥的現象時,就無意識的被這種有趣的現象吸引,而忘記了思考。因此,在實驗前,教師要給學生布置觀察的任務,讓學生們帶著任務去觀察,并養成探究的習慣。
二、工具與網絡
培養小學生學科探究能力離不開工具與網絡。現在是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與父輩不同。以前獲取知識的途徑單一有限,而現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繁多。在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力的時候,人們便可以利用這種工具,即高速發展信息時代下的網絡,并從網絡途徑獲取信息,保證信息的科學性,幫助學生們更自主的探究。如在某個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就這個問題想了解的相關問題進行探究,在課堂講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分享提前查找的相關資料。一旦教師采用了學生的材料,會在很大程度上激勵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也更愿意投入到教師的教學中。基于此,適時的利用網絡,安排學生課前搜集資料或課后補充拓展,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所受益,因為在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也會學習一些新的知識,可見,這個做法事半功倍值得人們采用。
三、實踐與合作
在培養小學生學科探究能力的同時要格外注重實踐與合作。在科學學習過程中,閉門造車是不可行的。閉門造車不會取得進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做事的方法、思維受到了限制,在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力的時候要注重實踐與合作。實際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由于一些條件的限制,在學生的實驗課教學上,仍舊是教師按照課本演示實驗方法給學生看,學生們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不能親自動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不利于主體精神的培養,這與探究式的學習理念是相悖的,是人們必須要背棄的。教師要讓學生們自己進行操作、觀察、分析,并且要對學生們進行分組,小組內分工合作,小組內部及小組之間就某個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相互補充、相互幫助。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教師在這時候起到的是一個輔助作用,給學生們適當的啟發、點撥。可見,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培養比較適用,學生學的快樂,教師講的輕松。
四、研討與評價
最后要提及的小學生學科探究能力培養的方法是研討與評價。在上述內容中,筆者提到了關于組內、組間就某個學科問題進行討論的問題,而在組織學生直接的討論方面還有很大的學問。要明確的是,學生間這種討論式的研討是帶有目的性、針對性的,而不是在課堂上表現的松散、怠慢,你一言我一語。科學探究之后組織學生認真鉆研、共同探究。對這種研討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過程為基礎,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探究的問題進行研討。另外,對于學生答案的評價,教師應讓學生們有足夠的發言機會,即便有些學生的答案有時候并不盡如人意,也要認真聆聽、不能隨意打斷,然后再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解決。可通過以下方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和質疑,進一步研討,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為根據,讓學生自己梳理想法,引導其找出正確的答案。
上述內容,筆者介紹了幾種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方法。人們應該認識到,小學階段的孩子由于自身發展的特點決定,他們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對事物就是有探究想法的。所以說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培養探究能力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教師的任務就是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學生們培養探究能力,為小學的科學教學、為培養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多種訓練的機會。
參考文獻:
[1]秦佩娟.在科學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