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安琪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電腦和手機已經逐漸成為人與人之間跨地域交流的主要工具,其在改變人們生活工作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關注互聯網給社會帶來積極意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危害。據筆者調查發現,當前青少年網民人數占全國網民人數的30%~40%,手機和電腦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約為35%,青少年網民中8%~10%具有網癮傾向,并且這三組數據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因此,本文主要對青少年網癮的成因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干預措施,希望能夠引起學校、家庭和社會對青少年網癮問題的關注,同時也為廣大青少年創造更加良好的成長環境。
關鍵詞:青少年;網癮;成因;干預措施
一、網癮的定義及診斷標準
(一)網癮的定義
所謂網癮,即網絡成癮癥的俗稱,其主要指網絡使用者長期性地或習慣性地沉迷網絡環境中,對網絡有較強的依賴性,甚至是達到了癡迷或難以自控的地步。雖然社會各界對網癮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不同人群均對網癮的危害有所了解,但網癮的定義迄今沒有在學術界達成共識。一般而言,大部分學者把過度使用網絡稱之為網癮,也有部分人群認為網癮不僅體現在上網的行為上,而且與網絡使用者的心理活動有關。基于此,筆者以為,網癮大多并非單純因素引起,其出現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所以,對患有網癮的青少年施以單一的干預措施往往效果不理想,這就需要我們從多方面來應對,實現對青少年網癮的有效預防和治療。
(二)網癮的診斷標準
和網癮的定義一樣,目前學術界對網癮的診斷標準存在較大的分歧,雖然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提出了網癮的診斷標準,但這些標準均受到了普通大眾的質疑,特別是部分IT工作者或網絡工作者的質疑。比如,《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將網癮確定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對象,而且書中建議的診斷標準并非適用于臨床治療。2008年出版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試圖通過上網時間的長短來判斷是否具有網癮,但該標準較為片面,不符合具有長時間工作需要而進行網絡活動,但又對網絡不存在依賴性或者存在網絡厭惡性的人群。美國心理學會對網癮的診斷標準較為全面,其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和表征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網癮的傾向,如符合5條及以上標準的個體,即可能具有網癮。雖然網癮的診斷標準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筆者認為,網癮的診斷標準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判斷:一是上網的時間和對網絡依賴性的程度,二是長時間不接觸網絡,個體是否具有心理、行為等方面的異常反應。
二、青少年網癮的成因
(一)社會因素
電腦和手機的普及,讓互聯網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程序開發者除了要滿足網絡使用者的工作學習需要外,還要滿足網絡使用者娛樂休閑的需要,因此網絡游戲應運而生。比如,驚險刺激的網絡游戲、色情暴力的網絡信息極大程度上吸引了青少年的眼球,使之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再加上遍地開花的網吧,這給青少年接觸網絡提供了便利。
(二)學校因素
青少年長期處于封閉式的校園環境中,一旦有可自配的時間,則可能通過網絡來尋找刺激,調劑枯燥乏味的校園生活,長此以往,青少年就容易染上網癮。而對于學校和教師而言,因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把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第一關注要務,考試拿高分,就是優秀的學生,反之則是差生,對青少年的其他行為表現不重視,以至于錯過了治療網癮的最佳時間。
(三)家庭因素
一方面和上述情況一樣,部分家長也會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不會關注青少年學習以外的事情,即使發現自己的孩子具有網癮,只要成績好,也聽之任之。另一方面,有的父母自身就具有網癮,青少年在父母的“榜樣”作用下,更容易產生上網的沖動,網癮因此產生。
(四)自身因素
首先,青少年心理發育并未成熟,當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則可能通過網絡來逃避現實,或者沉迷于網絡游戲的成就感中。其次,部分青少年因社交障礙的原因,不愿意同他人交流和溝通,但社交又是人的一種本能,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社交需求,只能通過網絡渠道來滿足;然后,青少年自身的自制力較弱,容易受到網絡游戲中的升級、競技或挑戰關卡的刺激和誘惑,以至于長時間脫離現實世界。
三、青少年網癮的干預措施
(一)社會方面
要加強網絡的監管力度,凈化網絡環境,及時刪除和屏蔽網絡中的色情暴力信息。在網吧整治方面,政府和公安部門要做好牽頭作用,堅決抵制未成年人在網吧活動,重點整治校園周邊、轄區主街道的網吧,從源頭上減少青少年進行網絡活動的途徑。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針對青少年網癮這一現象組織成立專家小組,對存在網癮的青少年施以心理干預和治療,幫助青少年早日脫離網癮的困擾。
(二)學校方面
要堅決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加強對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防御能力和抵御誘惑的能力,并且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校園活動來豐富青少年的校園生活,培養青少年其他方面的興趣和愛好。對于具有網癮的青少年,教師要加強對其的監督和暗示,幫助廣大青少年了解網癮的危害,必要時可以通過獎懲措施和行為規范的方法來鞏固網癮的治療效果。
(三)家庭方面
父母一方面要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當孩子患有網癮時,不能一味地指責,而是要像朋友一樣相互尊重和協商,共同商議網癮的治療措施。比如,父母可以把電腦和手機放在家里的公共場所,避免孩子獨自進行上網。另外,父母可以與孩子約定好上網的時間及上網的活動范圍,教會孩子不要瀏覽具有色情暴力的網絡信息,更不要玩色情暴力方面的游戲。
(四)自身方面
青少年要明確自己肩上的責任,要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樹立好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重視學校、家庭和社會上組織的一系列活動,以充實自己的生活。另外,要對網絡形成正確的認識,學會用網絡來幫助自身學習,而不是沉迷于網絡環境中。
參考文獻:
[1]覃明興,黃月.當代青少年網癮心理問題的危機干預研究[J].法制與經濟旬刊,2010,(12):18-20.
[2]高文斌,陳祉妍.網絡成癮病理心理機制及綜合心理干預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6,(4):596-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