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 磬

▌《出路》海報
我參加過三屆鄭瓊導演創辦的iDocs國際紀錄片論壇,那些優秀的紀錄片里有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個性、不同命運的人物影像,讓觀影者跟隨鏡頭,以微觀和宏觀的視角對人性進行深刻探究。
這是走馬觀花地去過再多國家,也難以企及的。
最近,鄭瓊的紀錄片《出路》終于跟觀眾見面,拍攝歷時6年。
片子一如鄭瓊本人:清澈、樸實、細膩。沒有大喜大悲、跌宕起伏,但在平靜的表面之下,三個故事交替對比的內在張力,給了觀眾很大的沖擊。我特別同意一位觀眾的形容,是一種“被包了棉花的仙人掌刺痛”的感覺。
影片中,三個年輕人分別處于小山村、小城鎮、大都市,都在竭力尋找著人生的出路。但不一樣的起點,會讓他們有公平的未來嗎?他們的命運與教育有關嗎?
馬百娟是甘肅大山深處一個小村子里的孩子。她熱愛上學,走在山里的羊腸小道上,步伐那么輕快,目光那么自信,純真、燦爛的笑容甚至令人羨慕。所以在影片中段,銀幕上出現一個笑容羞澀的少女時,我的第一感覺是這不是馬百娟。但隨即字幕就打出了“三年后”—這的確是15歲的馬百娟。此刻的她,模樣沒有大改,但目光是退縮、游移的,身體語言是忸怩的,常常背對著鏡頭。
馬百娟長大了,隨父母遷居寧夏中衛市,窯洞換成了帶玻璃窗的房子。表哥幫她轉學到當地中學,她卻不想再上學。她去找工作,未成年又不會電腦操作等基本工作技能,當然找不到,她很彷徨。
有一個鏡頭:馬百娟站在兩個懷孕的姐姐中間,兩個姐姐也是一臉稚氣。最后,片尾打出字幕:馬百娟嫁給了表哥,那年她16歲。
馬百娟從熱愛上學到不想上學,為什么?
記得獲WISE(世界教育創新峰會)教育項目獎的橋梁國際學院聯合創始人 Shannon May女士,談起在遼寧山村教書的經歷促使她做教育創新時說:“貧困地區乃至全球范圍,孩子們不是根本沒有入學的機會,而是進了學校卻學不到東西。我們的教育體系和方法沒有關注到讓孩子有所收獲,很多人連小學都沒上完就退學了。我知道,如果他們的未來不好,我們的未來也不會好。”
北大附中原校長、“美麗中國”原首席教育官康健指出:“很多農村地區,99%的孩子上不了大學,可他們接受的是應試教育,生活教育又沒有,根本解決不了自己的生活問題。陶行知先生當年的辦學條件很簡陋,但具有現代的先進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而如今的很多學校就是修了圍墻,把孩子們關進去。”
馬百娟的學校只有一位老教師、五個學生,主要是讀課文、做算術題。她為什么而學習?這是個教育命題。
她父親說“苦怕了,再也不想回去了”。這樣的“生活教育”,讓馬百娟在作文中如此描繪自己的理想:“到北京去上大學,一個月掙1000元,給家里買面。因為面不夠吃,水也不夠用……”
貧窮鄉村的孩子讀書的唯一目的,是否是“離開”?
可是,以種地為生的家庭的孩子,讀書、考試、去大城市掙錢、買糧食……這個思維路徑,能說不對嗎?
這讓我想起德國志愿者盧安克,他在廣西鄉村支教10余年,寫了《是什么帶來力量—鄉村兒童的教育》一書,他在書中提到:“我不理解,為什么我的學生希望我只讓他們做幾億人已經找到答案的作業題,而不愿設計自己真正需要的橋?我的學生只有找到自己的、新的思考方式,他們的生活才能改變。”
天使支教的創辦人李磊老師也提出過相似的質疑:“我們總是跟農村的孩子說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走出大山,改變命運。我們認為這話是正確的,但是反過來看,正是因為這種教育,讓更多人逃離家鄉。如果老一輩鄉村教師退休,年青一代能有多少人回來參與鄉村建設?未來中國的鄉村教育該怎么發展?我不知道。”
馬百娟們的困境,僅僅是自然和經濟條件造成的嗎?

▌ 2009年,馬百娟坐在黃土包上讀作文。
兩相比較,不同在哪里?教育,是要讓人“離開困苦”,還是讓人學會利用“資源”去“改變困苦”?或者是讓人本身成為“勝過困苦的資源”?
我們接受的教育,在為未來制造條件。我們能否從自己領受的困苦中反思,該怎樣為未來創造脫離困苦的條件,而不僅僅是“窮怕了”。
能否像猶太人一樣“窮,則求智慧”,這是教育要回答的問題。
影片中,馬百娟、徐佳、袁晗寒出生在不同地區、不同家庭。
袁晗寒家境優越,她聰明且有藝術天賦,上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美院附中,卻中途退學。后來,她上了德國的一所藝術學院。影片中,她在德國上學(依然不太想上課),遛兔子(寵物),弄丟了錢包,跟男友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
她的笑聲爽朗,有種玩世不恭,好幾個鏡頭她都在打哈欠,有時候她最大的煩惱是沒事可做。與馬百娟和徐佳們相比,袁晗寒簡直太幸福了。
這不得不讓人感慨:上帝真的公平嗎?
地坪樁的計算方法有很多種,在這里不一一贅述。它應用的原理主要是等代框架原理,將樁當作柱,而地坪當作板,形成板柱結構。結合本工程特點,由于之前已將地坪荷載由樁承臺承擔,因此,地坪樁僅按構造考慮。根據荷載及單樁承載力估算出地坪樁數量,然后按照軸網布樁。地坪樁需要布置在X軸與Y軸柱上板帶相交處,同時要注意與已有樁承臺滿足樁間距要求。
如果從獲得的資源來看,人與人不可能“公平”。但是,如果世界上本沒有公平,我們為什么還要追求公平?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林志敏老師對此曾經表達過一個觀點:因為我們的“公平觀”錯了,我們僅以獲取多少來衡量公平,而沒有以付出多少來衡量。
人活一世,是來索取,還是來付出的?如果只索取不付出,這本身就不公平,而“公平觀”是教育的結果。
人生是否幸福,或是否活得“值”,取決于“公平觀”。無論你有多少財富,活得多么富足,成就了多偉大的事業,如果“公平觀”錯了,你同樣會感到不公平。難怪有人拿了還要拿,貪了還要貪。
人做成偉大的事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對自己的付出與得到有多少認識?你在自己所處的位置上做了多少努力?自己的人格有多大的提升?你力所能及地為世界付出了多少?
猶太心理學家弗蘭克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說:“人類總是有能力將人生的苦難轉化為成就,從罪過中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從短暫的生命中獲取行動的動力。”
在集中營生活的經歷讓弗蘭克相信:“人最終是由自我決定的,而不是環境的產物。”
社會是由每一個個體組成的,如果沒有個人在觀念上追求平等、融洽,整個社會也就不會有對平等、和諧的追求。教育是影響個人觀念最有效的途徑,不唯利是圖是教育的結果。同樣,積極地看待自己與他人條件的懸殊,從內心產生去改善的勇氣與力量,更是教育的任務。
徐佳是湖北一座小城市的復讀生。作為兒子,他背負著完成父親遺愿、改善家庭條件的殷殷期待,壓力很大。復讀三年,他終于考上了湖北工業大學。
按說已經如愿以償,但感覺徐佳并沒有找到出路的輕快。他持續在各種求職中碰壁,終于找到一份工作,他感覺像是把自己賣了出去。

▌徐佳畢業前站在大學宿舍的窗前。
整部片子里,徐佳幾乎沒有笑容,甚至結婚,他也只是淡淡地說:“大學時就戀愛了,結婚是想給她一個歸宿吧。”
相比之下,北京的袁晗寒有那么多機會,即使她高中退學,依然可以到國外讀大學、讀碩士,最后開了自己的藝術公司。
鄭瓊說袁晗寒很善良,在地鐵上,她會給乞討的人錢,但她對于徐佳、馬百娟們是不了解的。
鄭瓊跟她說:“你有機會出國,但是馬百娟就沒有。”袁晗寒說:“她也可以啊,只要她想,就可以。”
影片中的三個人物,分別處在山村、城鎮、大都市,如果不是鄭瓊的紀錄片,他們的生活根本沒有任何交集。
這就是階層的隔閡吧。
城市里瘋狂的補習班、學區房現象,無不凸顯出人們的焦慮:害怕階層固化,害怕掉到“金字塔”的下層。孩子們接受的是“先顧好自己的分數”“人往高處走”的教育,沒有機會,也沒有動機接觸所謂的“底層”。哪怕同在一個小區,住在高檔公寓里的孩子,會和住在地下室的物業工人的孩子一起玩耍,成為一生的朋友嗎?很難吧。
原央視主持人崔永元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當我們的孩子出國留學回來,當偏遠鄉村的孩子到城市來打工,一個可能是高檔小區的業主,一個可能是保安、快遞小哥,這種落差帶來的巨大矛盾,怎么形容都不過分。崔永元認為,教育有責任去抹平這個鴻溝。

▌袁晗寒在德國留學。
有一個“鄰家孩子”的哲學理念,是威斯康星大學的梁國立教授與中關村三小的劉可欽校長共同倡導的:作為成年人,要把不同學校、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孩子當成自己鄰家的孩子一樣,鼓勵、推動孩子們在一起學習、玩耍、發展。只有這樣一起長大的孩子,才有可能解決我們成年人現在解決不了的問題。
一篇文章中提到過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的故事:小時候,扎克伯格經常欺負班上一個叫紐芬迪的同學,因為他總是臟兮兮、動作慢,拖大家的后腿。父母得知此事后,就帶扎克伯格去了紐芬迪的家—紐瓦克公立學校附近的棚戶區。紐芬迪的家狹小局促,媽媽外出打工,不到10歲的紐芬迪要照料患帕金森癥癱在床上的奶奶。這次造訪改變了扎克伯格,20年之后,扎克伯格向紐瓦克公立學校系統捐贈了一億美元,以幫助學校提高教育水平。
我想,如果我們的教育能讓不同階層的“鄰家孩子”有所交集,教育的口號也不是“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我們不僅想著通過奮斗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想著改變更多人的命運,那么,未來的社會會不會更和諧一些?
人的出身不能改變,但人的思維可以影響人的判斷,人的判斷可以影響人的行動。而人的思維,往往取決于教育。
許許多多社會機構、公益組織和個人都在為教育做著這樣的努力。
鄭瓊一直說自己的能量很小,沒有能力改變什么,連拍攝紀錄片都只能自己貼錢。但事實上,有《出路》這樣的視角和記錄,本身就是一種個體的努力。
一部好電影,不是給你答案,而是讓你“被包了棉花的仙人掌刺痛”,從而有了更多的思考。

《插在瓶中的鳶尾花》
創作時間:1890年5月
地點:圣雷米
類型:畫布油畫
尺寸:73.7cm×92.1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1889年,凡·高入住法國圣雷米精神病院,出院前的最后一周里,他對院內的鳶尾花和玫瑰投入了巨大的創作熱情。在他生命的最后階段,他用心去描繪周邊花園中盛開的鮮花。畫作的格局與色調展現了凡·高作品中“平靜而堅持不懈的熱情”,同時也呈現出其藝術創作偏向柔和用色的變化。
用畫筆完成屬于你的作品,將作品發至yczhengwen@qq.com參與評選。我們將選出3位優勝者,送出讀者文創出品的紀念品。
原作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