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岐
(聊城大學美術學院,山東聊城 252000)
人類文明的前進得益于城市聚集所帶來的巨大能量,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洪流中,中國自然未能“獨善其身”,然而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無論在地域分布還是人口數量上,鄉村在我國都占有極大的比重,與繁華的城市相比,鄉村才是一個國家賴以發展的基礎。鄉村文化根植于農耕文明,其文化環境的封閉性較強,千百年來已成定勢的鄉村生活方式、僵化落后的生產方式、臟亂差的生活環境,以及因工業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鄉村的存在和發展,尤其是在意識形態層面,一系列問題逐漸使鄉村居民失去文化自信。[1]在新的歷史方位和社會背景下,必須將鄉村文化自信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將鄉村文化作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補充。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這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報告提出,進入新時代,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2]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的發展迎來諸多重要拐點,其中之一即縮減城鄉差距、提升鄉村居民生活質量、繼續大力推進城鄉發展的協調性,在鄉村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重塑鄉村文化自信。鄉村文化是鄉村民眾的精神價值,蘊含著勞動人民淳樸自然的文化品格和互利共生的價值取向;鄉村文化是鄉村群體的凝聚力量,作為一個生活共同體,人文習俗為鄉村民眾聚合的緊密型和行動的一致性提供文化支撐;鄉村文化是鄉村秩序的建構質素,鄉村社會形成的家族秩序和群體秩序規范著鄉村居民的言行舉止與長幼尊卑。[3]因此,鄉村文化作為城郊地區、偏遠山區所仍然保存的特殊文化形態,需要依靠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加以保護和發揚,任何城市化、工業化等人類前進導致的社會巨變,都不能成為一種文化消退的理由,反而應該以此為堅實基礎,以保證發展過程的穩定性和發展方向的正確性。新時代的偉大斗爭,必須以鄉村文化自信的建構作為重要著力點,重新定義鄉村文化、切實提升鄉村文化的社會認同感;新時代的偉大工程,必須以鄉村文化自信的維護作為堅實基礎,發揚民族文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信;新時代的偉大事業,必須以鄉村文化自信的重塑作為重要標志之一,目前我國已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小康社會不應該僅是經濟建設的小康,還應大力追求精神文明的小康。
中共中央自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美麗鄉村”建設以來,全國范圍內的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然而在大量的設計實踐中我們發現,當代鄉村的設計與建設,最大的問題在于文化的缺失,有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某些城市逐漸脫離自己的歷史脈絡,最終淪為千篇一律的“現代化”城市一樣。目前的美麗鄉村設計,絕大部分致力于街道干凈整潔、建筑外觀統一等方面,利用城鎮街道建筑改貌、地面普遍硬化、栽植綠化植物等手段進行大拆大建。這些方法確實在村容村貌的改善方面成果顯著,但忽略了農業生產的特點和農民的生活方式,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不便,且極易形成重復模式,造成文化內涵的流失。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應“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文化建設與社會、經濟、政治等建設一樣,是保證鄉村文明逆流而上的不竭動力,美麗中國的最終實現,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滋養與支持。換而言之,文化自信是一個區域,尤其是鄉村地區崛起與振興的堅實基礎,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是新時期鄉村建設與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一個地域內凝聚力的體現和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精髓,文化是鄉村的靈魂,美麗鄉村建設應以“文化”二字為引領,牢牢抓住“鄉村文化”這一主題,發揮文化因素在鄉村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只有如此,美麗鄉村建設才能在重塑鄉村文化自信方面提供巨大支持。
美麗鄉村建設不能走上搞“面子工程”的歪路,更不能走上模仿復制的錯路,應當立足區域特色、發掘區域文化,從生態文化、傳統文化、生存文化三個方面出發,整合文化資源、利用文化影響力,放大文化成果,最終全面提升鄉村居民的文化認同感,重建鄉村文化自信。
城市的擴張必然會導致污染的擴散,鄉村地區的生態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諸多環境問題導致城市早已與所謂的“生態”無關,之所以尚未因為生態失衡而導致癱瘓,完全依賴城市之外的區域對全球生態系統的調節,而于城市關系最為密切的非城市周邊的鄉村莫屬。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的催動下,鄉村居民對現代化生活的追求導致生活方式的改變,然而這與基礎設施不足以滿足需求而形成的矛盾立刻凸顯而且愈演愈烈,直接導致生活垃圾大量排放而無法處理,由此而帶來的污染物堆積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鄉村生態的惡化。此外,關于對兒時鄉村生活的回憶屢見不鮮,這從側面暴露出鄉村原生態景觀和生活方式的消退對社會心理產生的巨大影響。習總書記曾指出“綠樹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生態不僅承擔著維護自然生態的重要作用,也是廣大居民的感情寄托和情感歸屬。美麗鄉村建設應該矢志不移的維護好鄉村生態文化,通過合理規劃、分項保護、完善基礎設施、生產生活分離等方式,重建鄉村生態文明,“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不同村落聚集地擁有獨特的歷史風貌,大量的古建、遺址矗立在風雨中見證著鄉村的發展變化,作為鄉村文化的載體,它們的規模形制、藝術裝飾、呈現形式等都是特定區域內的人文習俗、生活習慣等長期影響下的結果,更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的結晶。這些古建、古樹、遺址必須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性的進行保護,在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過程中,應該避免“摧毀性”建設,將一切被認為是過時的、廢棄的、有礙所謂新農村建設的事物統一被新建建筑或景觀代替,極易將鄉村文化的最后一點載體也淹沒在社會發展的潮流中,造成鄉村文化的嚴重流失,最后只能使鄉村變得“物非人非”。另一方面,鄉村居民的處世哲學、家族風氣、精神信仰、人文習俗所形成的鄉風,也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鄉風文明”列入農村建設發展的總要求中,美麗鄉村建設必須注重鄉村居民意識形態的引導,盡力避免外部不健康文化的侵蝕,去糟取精的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將德育、美育融合進新時代鄉村建設中。
“‘設計富民’是指通過建筑設計師或規劃師的科學設計與規劃,使得居住者在生活環境中的生活更加舒適,不僅僅滿足物質需要更能提升居住者的精神富足感。很多村落可以通過設計師的完善設計,讓居住更適宜。”[4]在市場經濟的催動下,城市具有更廣闊的就業前景和更高的生活質量,很多鄉村居民傾向于進入城市生活,造成廣大鄉村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并因此帶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農村、農民和農業作為傳統生產模式的產物,雖然與城市生產生活方式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但“三農”決不能淪為被救助的對象,必須依靠鄉村的自我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為鄉村居民的美好生活注入不竭動力。美麗鄉村建設需要依靠“設計富民”,利用合理規劃、精心設計、產建結合改變鄉村生活不便利的現狀,結合鄉村實際發展垂釣、采摘、農業觀光、休閑旅游等第三產業,將現存的民間技藝和民間藝術變成文化產業,在擴大文化影響力的同時切實增加鄉村居民的收入,提高鄉村居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質量,進而吸引外出務工的鄉村居民回鄉創業、就業,使鄉村重新煥發精神活力,為鄉村文化自信的重塑打下物質基礎與人力基礎。
鄉村文化自信缺失所帶來的問題已經開始逐步凸顯,甚至導致城鄉二元結構的進一步加重。美麗鄉村建設與新農村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特色小鎮建設一樣,都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鄉村振興的實現需要以鄉村文化自信的重塑為前提,只有在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面雙管齊下,全面提升鄉村居民文化認同感,以文化自信帶動生活自信,才能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