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株洲 412001)
以微信為典型代表的新媒體平臺為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指向與現實挑戰,在深層次拓充學科教學資源渠道的同時,有效夯實了思政教學的實踐陣地。但同時應精準認識到,以微信為新型支撐平臺的思政建設過程尚處于探索嘗試階段,容易產生微信功能運用欠全面、校園思政公眾號建設欠精準、主流意識形態定位欠理性等現實弊端,其靈活多變的媒體屬性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以此為著眼點,學科教學管理人員應重新審視微信技術同思政教學資源的深層次對接關系,以此來在契合新時期教學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建立健全高等院校“大思政格局”。
微信作為騰訊公司推出的一種兼具信息交互、跨區通訊等功能的社交應用軟件,涵蓋圖文、音頻、朋友圈、訂閱號與公眾號等多類模塊,在當前教學背景下,逐步成為大學生群體日常生活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思維方式與社會價值觀念有直接或間接調控作用。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支付用戶已超出4億,廣告收入接近40億,微信平臺中的各類公眾號已超過800萬個,涵蓋20多種語言和200多個國家,其所提供的公眾號、訂閱號及消息推送功能,有效拓展了公眾覆蓋面及知識要素傳播范圍。
1.2.1 有助于思維情感交流
與傳統信息交互方式相比,微信平臺可借助搖一搖、掃二維碼、朋友圈來分享資源與情感交流,微信朋友可以通過點贊或評論的方式來及時跟進好友動態,增進了不同參與群體間的感情交流。微信平臺所具備的自我展現及要素交互的綜合特征,允許青年群體通過虛擬聯結平臺來深層次表達自我感受,為后期的情感捕捉、篩選及多維評判提供了有效的現實支撐。
重新審視新時期技術發展成果,微信平臺具備多媒體多向傳輸的功能特征,可同時發送表情文本、語音留言或圖片視頻等,有效彌補了傳統通信模式中存在的單一化文字表述的應用弊端,此種靈活多樣的信息表達與情感對接方式有效提升了覆蓋群體人際交流成效。
1.2.2 有助于拓展個體知識面
微信群、公眾號、訂閱號能夠借助信息發布、推送與共享,來使得更多人群深層次了解社會主流思潮或相關價值理念,參與主體可通過知識瀏覽、信息轉載收藏,來更為多元化地發表自身關于特定事件的感悟或指導建議。公眾號中的內容可被定期推送與點評,學生群體可通過關注公眾號來實時獲取相關信息或社會熱點,公眾號管理人員也可通過設置功能權限,來發布話題或重要通知,力爭在倡導成員進行意見表達的基礎上,有效進行多媒體文件的多向傳輸。
在高校領域思政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其所涵蓋的大規模受教群體量、信息管控風險量及社會時事熱點量,均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考慮因素。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類型允許所有參與群體進行自主發聲,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參與主體均可成為網絡信息輿論的制造者與傳播者,傳統單向化的信息篩查與資源建構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逐步演變成當前的信息共享與要素多元化的基本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對網絡主流意識監管的實踐操作難度。隨著我國在國際領域中影響力的逐步增大,部分西方國家或不法分子通過網路渠道傳播扭曲化的政治理念或社會價值,影響了部分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參照青年大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特征與信息認知訴求,較大比例的學生主體側重通過微信或微博來關注社會熱點及表達情感理念,這種更為快速便捷、直觀完備的信息交互方式推進了網絡輿論逐步向多元化、多領域化層面轉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現實挑戰,提升了相關教學管理人員對社會輿論及學生思維導向的管理難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過程注重充分把握學生個體的發展需求與思維模式特征,以此為著眼點,微信可借助立體化、層次化的信息篩查與傳播機制,來快速推進群體輿論或社會整體思潮的統籌建構,對于特殊的或重大的突發事件,微信平臺能夠以更高效的處理方式來界定事件的基本性質,無形中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發展標準。在傳統思政教學模式下,教師群體往往處于教學過程的主導地位,可選取更強有力、更規范化的管理模式來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而微信平臺為大學生群體的信息交流過程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對接模式,以此為著眼點,思政教育工作者亟待統籌兼顧學生思維動態與教材文本內容的內在契合關系,關注微信軟件的使用頻率與模塊內容,然而實際調查結果顯示,部分教師群體難以熟練使用微信平臺開展思想工作,在社會思政信息獲取及篩選方面跟不上青年學生主體,增加了思政課程教學及其他思想工作開展方面,師生信息對接的現實難度。
經過高校校園數據調查可知,微信作為一種多功能屬性的新型多媒體平臺,導致學校領域中出現了大量“低頭族”,降低了受教個體在課程學習方面的專注力。由微信平臺所傳播的各類社會思潮,也無形中提升了參與主體的安全隱患,增加了微信犯罪案例,為網絡安全防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青年大學生群體借助微信朋友圈來廣泛散布自身的負面情緒,潛移默化中增加了微信平臺中的負能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實際效果。
根據微信平臺的模塊建設與信息傳播特征,高校應在遵從社會責任意識與道德約束條件的基礎上,更為優質高效地傳遞國家領域、社會領域與學校領域的正面信息。校內管理主體應努力將受教群體的本質發展需求進行精準劃分,以信息媒介為基本承載體來不斷探尋思政教育的創新方式,根據實際調查結果,微信公眾號需要持續創新信息內容,不斷貼近社會主流思潮發展指向,微信公眾號應統籌兼顧平臺功能屬性及學科特色建設優勢,及時有效推送個性鮮明的前沿理論或實踐成果內容,如將紅色主題的學習內容融入到微信公眾號中,并借助特殊黨政節日或影視資料來更深層次地解讀不同時期的思政建設理念。為保證思政課堂與新媒體的深層次對接,在實際貫徹落實過程中,應在建立健全具有不同功能屬性微信平臺的基礎上,統籌兼顧思政教育資源信息的數量與質量。高校應根據時代發展訴求,不斷革新自身的新媒體意識與互聯網平臺建設素養,在保證自身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根據青年大學生的認知發展訴求,借助微信平臺有效編輯與推送相關資源信息,在努力做好思政教育傳播者的同時,有效控制思政教育的載體選擇過程。與此同時,思政教學工作人員應不斷強化自身的媒介素養,選取微信群聊、微信訂閱號或公眾號,來有效傳播“政治話語”、“社會話語”及“政策文件”,精準定位學生個體的思想水平及發展需求指向,緊緊圍繞社會熱點或焦點問題,深層次剖析高等院校思政教學過程中的負面特征與現存問題,著力將思政話語以更為生活化、網絡化的形式進行有效表達,以此來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靈活性與革新性。
在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群體應深層次審視自身的政治素質與國家社會需求等方面的結合點,持續挖掘并掌握各發展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涵與實踐意義,主動探索現代化先進教育理念,并以此為基礎不斷創新學科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思政工作者可借助“微語言”來開展“微表達”教育教學活動,雙向建設師生互動的現實橋梁,堅持秉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基本理念,以自主平等的態度來開展隱性思政教育活動,深入挖掘受教個體的思維發展態勢與現實輿論針對性,以此來更為全面有效地定位學生的思維發展動態。此外,思政學科教育過程應有效利用好碎片化的資源信息,著力以馬克思基本理論為指導,輔助學生個體在多類型的信息網站上進行要素篩查與定位。高校應根據實際教學成效,制定并出臺微信的管理制度,設置特定的信息審查調控人員對校園內公眾賬號上傳播的內容進行審查核準,盡量減少虛假或錯誤信息的平臺入侵渠道。為降低非主流意見對學生群體思維認知狀態的負面干擾,相關教師群體可統籌個體發展訴求與思政教育實效,從現有學生個體中選取“思政意見領袖”,鼓勵其根據熱點問題或主流言論進行深層次評論與信息交流,以此為著眼點,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微信平臺打造“第二課堂”,借助“微語言”或“微內容”來不斷加強個體人文關懷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