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燕
(大理大學 云南 大理 671003)
位于云南大理洱海東岸的雙廊鎮,居民以白族為主,坐落著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群。旅游的發展促進了雙廊的城鎮化,雙廊白族民居文化在城鎮化進程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保護與傳承雙廊白族民居文化迫在眉睫。
重視白族民居原住民的主體地位,在民居的建造中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白族民居原住民主體地位的保持與重視是其民居文化持續的根本,白族民居建筑應充分考慮原住民生活習慣和生活樂趣。如庭院、走廊、滴水等日常休閑娛樂、交往的公共空間應給予保留;現代化設施的宜居因素應給予支持,建造符合白族傳統民族精神的民居建筑。
應對原住民特別是青少年,加強白族傳統民居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增強民族文化意識;積極鼓勵原住民發揮個人才智,提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元素構想,直接參與白族民居建構[1],體現了白族民居特有的建筑精神。在白族傳統民居中找不到相同的建筑,關鍵在于房主人能夠直接參與建構。
雙廊旅游業涌現出的以海景房為代表的現代文化極大地沖擊著傳統白族民居文化,既要保留傳統民居文化,又要適應城鎮發展,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順應社會發展,促使旅游業成為民居文化發展的推動力。鼓勵、支持原住居民在古城內的居住、旅游、商業等各種行為,引導居民積極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沖擊,在發展經濟安居樂業的同時,努力探索白族傳統民居文化與現代建筑文化的創新。
現代社會無法拒絕現代文化技術,要保護和傳承白族傳統的民居文化,只能尋求白族民居文化特征融入現代建筑技術之路。在雙廊城鎮化進程中,混凝土、鋼結構等現代化建筑以不可阻擋之勢取代了木結構、石木結構等傳統建筑的主體地位,但這并不會徹底改變白族的民居特質,青盧和太陽宮正是利用現代建筑技術表達了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典型案例,建造出了改良型的白族建筑。
結合本民族的審美心理、地域文化等因素,大膽吸收和改造外來文化,創造出新的白族民居裝飾文化內容。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美式、歐式、希臘式民居建筑裝飾文化大批涌入,民居裝飾確實有走向包裝、純藝術、商品化之嫌,但其實它又是白族民居裝飾走向新生的一個信號。傳統白族民居裝飾風格正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對不同民族裝飾風格借鑒、吸收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現在它有了繼續生長的文化土壤。
白族民居的建造應在適應白族原住民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強調建筑的實用性。在城鎮化進程中,隨著現代白族人民生活方式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民居出現了廚衛的大規模改造,造成祭祀、倫理、教化、休閑娛樂、社會交往等功能空間的極大萎縮。面對這些改變,應本著提高生活質量的原則,在充分考慮白族文化因素基礎上,提升建筑實用性。
洱海是雙廊白族民居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如今已不堪重負,生態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懊磕炅魅攵5墓虘B氮為1.5萬噸,固態磷為0.69萬噸,周邊村鎮生活污水帶入的氮為60.1噸,磷為12.6噸。”[2]2003、2013年洱海大面積出現藍藻,近年出現的600多家餐飲客棧成為洱海生態破壞的中介和幫兇。要營造白族民居文化和諧的自然環境,一方面要持續進行環境保護,另一方面要大力打造生態環保的白族民居。
雙廊背靠雞足山,面臨洱海,陽光充足、空氣清新,傳統的白族民居建筑充分考慮了這些自然條件,選址坐向、青瓦坡頂、照壁、門窗實現了民居的采光、通風和保暖。白族民居的建造應重點考量這些因素。對于民居太陽能的使用一直存有很大爭議,認為太陽能的使用將影響建筑外觀,其實它恰恰是一種生態之美,應該繼續提倡和使用。現代民居對玻璃的使用也克服了傳統民居采光的不足,但在使用中應注意適度,否則又會造成光污染。
雙廊歷史悠久,“是大理境內青銅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遺跡發現地之一,在唐宋時是重要的軍事基地,在雙廊保存了比較完整的古代歷史文化”[3]。正覺寺、天生營、玉幾庵、金榜寺、飛燕寺、魁星閣等名勝古跡是典型的白族人文空間,是孕育白族民居文化的土壤。雙廊鎮特有的婚喪喜慶、本主會、三道茶、霸王鞭、洞經音樂等傳統民俗也是雙廊白族民居文化保持和傳承的文化支持與活力源泉。因此,在民居建造中要保護好營造出白族歷史文化氛圍的名勝古跡;另一方面則要積極鼓勵和大力倡導民俗事項的健康發展。
進一步完善傳統白族古民居保護體系,不僅有切實的修繕、維護經費確保外在民居實體的保存,還應該考慮到古民居的內在文化生命力的激活。完善民居生態環境治理與維護體系。洱海生態環境的治理從2017年“七大行動”開始到現在拆除“三線”規定生態搬遷建筑,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收效顯著。今后應有一個完善的體系,繼續保持生態環境的和諧與穩定。
政府應發揮協調管理和規劃引導的作用,組織白族傳統建筑工藝傳承人、專家學者和建筑師共同研究,繪制出適合當地民居建筑的“范式”,供當地人建房參考,避免在旅游業發展中對白族民居建筑只做簡單化、膚淺化的處理。20世紀末已出版了《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方案選編》,應在這個實踐的基礎上調動多方力量,通過圖集廣泛向社會宣傳推廣,實現雙廊白族傳統民居建筑形態的保護。
對雙廊白族民居文化來說,當下最重要的是采用民族志的方式,用眼睛和心靈將其發展記錄下來,發掘它的當代價值,保存它的永久價值。數字化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有效記錄的可能性。已有相關研究“在技術層面上,提出了面向建筑文化的多媒體虛擬現實技術、虛擬場景建模技術、計算機支持的建筑及環境設計技術、三維動畫技術、影視產品制作技術”,促進雙廊白族民居文化的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