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蓉
(邯鄲學院 河北 邯鄲 056001)
草編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古老手工編織技藝,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藝術。草編傳統技藝在大名縣流傳已久,大名縣也享有“草編之鄉”的美譽。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植根于農耕社會傳統村落的大名草編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具有雙重影響,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大名草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清朝雍正年間,草編技藝是由山東掖縣(今萊州市)傳入大名縣的西付集鄉朱家村,后傳至大名縣的衛河以東地區,成為大名縣傳統的家庭手工技藝[1]。
1952年,大名縣建立國營的大名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草帽辮加工廠,專門從事草編手工藝深加工。根據對大名草編的調研得知,20世紀80年代初期草編廠經濟效益最好,年繳利稅40多萬元,擁有700多工人,設有1個總廠和4個分廠。20世紀80年代末期,小麥收割機械化和小麥品種原因,導致草帽辮的原料——麥莛,從農戶手中收購時呈現明顯的減少趨勢,草編廠經營步履艱難,1997年草編廠倒閉。
1985年以來,原大名草編廠工人王群英在傳統草編的基礎上發展創新,采用莛麥麥稈為原料,經過純手工制作,將傳統的草編技術與中國歷史文化和工藝美術相結合,創作出形象生動、風格古樸,具有較高實用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大名草編作品。經過王群英等人的不懈努力,2008年6月,大名草編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大名草編技藝,2009年王群英成立大名縣群英草編藝術品有限公司和草編工作室。2012年大名縣群英草編藝術品有限公司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2017年12月28日,王群英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生產草編所需的原料為麥莛,與普通麥秸相比,麥莛具有整體更為細白光亮、粗細較為均勻,長度和彈性等特點,但是莛麥必須使用鐮刀手工收割,以保證莛麥麥稈的完整性,因此收割時較為費工費時。
伴隨著科技發展,農業產業化也迅速發展,華北地區小麥的種植品種也相應發生變化以適應大面積機械化耕作,莛麥由于受到收割條件限制,種植數量急劇下降。由于莛麥麥莛價格低廉,農民種植莛麥的付出成本與最終受益不成正比,且很少有企業下鄉收購,直接導致大名草編原材料取材日益困難。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名草編制作只能采用原始的純手工生產方式,草編產品深加工企業也多為私營小企業,由于草編工藝品生產成本高,生產周期長,很難大量生產。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發展,消費者的審美意識和觀念發生根本性變化,私人手工作坊式的草編產品在創新上存在瓶頸,不能及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導致消費者對傳統草編手工藝品的需求量日益減少。
為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當前農村青壯勞動力出外務工已是普遍現象,這不僅對大名草編工藝存在的原生態文化環境造成破壞,對大名草編的傳承也帶來很大影響,目前,從事大名草編工藝品制作的多為中老年農村婦女,知識水平有限,比較看重草編的銷售收入,而對大名草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價值幾乎沒有認知,對草編技藝傳承的意識較為薄弱。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大名縣政府如果單純依靠中央專項財政的支持,產生的直接問題就是融資渠道相對狹窄。雖然中央專項資金逐年提高,仍然難以滿足大名草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針對大名草編原料短缺、缺乏銷售市場的問題,為更好地促進大名草編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大名草編產業應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模式。將原來分散的農民生產者組織起來,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通過合作社與企業聯系并簽訂草編收購合同,農戶根據合同種植適合草編加工使用的莛麥,再利用農閑時間進行草編初加工。在銷售環節也要通過合作社集中面對中間商,減少中間商賺取差價的機會。
1.大名草編傳承基地建設
大名地區有悠久的草編歷史傳統和文化氛圍,但是目前從事草編加工的人員多為普通農民,文化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因而工藝制作水平也各不相同,不同傳承人需要根據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門教育培養,從而提升大名草編傳承人的整體素質。
據傳承人王群英介紹,目前愿意學習大名草編技術的人員多為農村婦女和下崗工人,因此王群英采取“傳承人+公司+基地+農戶+下崗職工”一條龍家庭分散型的傳承生產模式,在全縣8個村莊建立草編傳承基地,舉辦草編培訓班,對數百名下崗職工和農民進行草編技藝培訓,帶動下崗職工和農民靠草編增收致富。
2.借助互聯網平臺培養傳承人
在“互聯網+”的新時代,大名草編技藝的學習可以利用微課堂等網絡學習平臺,幫助普通農民在閑暇時間提升技藝[2]。對有專業知識的藝術專業學生而言,雖然他們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普遍存在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資深老工藝人進行交流與學習,在前輩指導下逐漸提升實踐能力,掌握草編工藝技能。
大名草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具有公益性,地方政府應當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與資助。如每年撥出一定額度的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幫助大名草編傳承人組織舉辦各種活動以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政府可以定期舉辦關于保護與傳承大名草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題文化活動,在活動中通過給予冠名權或贊助權的方式,動員企業、社會機構或個人捐贈或贊助,吸引社會資金[3]。
大名草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具有必然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是為大眾服務。大名草編要想更好地傳承,大名草編產品要想為人民所需要和接受,必須順應非遺“創新”的內核,努力推進發展,促進大名草編回歸大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