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鋒
(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4)
鄉村社會的振興需要塑造發展的核心和靈魂,而這個核心和靈魂在于鄉村文化。在鄉土文化中,鄉愁是一種帶有特殊情感的文化,是背井離鄉的人特有的符號,鄉村社會的發展延續離不開鄉村文化連接,鄉村文化的振興已成為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
鄉村文化的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靈魂,在建設美麗鄉村時,要尊重歷史記憶,對有景觀價值和文化底蘊的舊民宅及古樹名木等歷史遺存應予以保留保護。現在大部分鄉村在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刀切”的現象,沒有注重鄉村文化振興與傳統農耕文明的銜接,對鄉村文化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作用沒有引起重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損害了村民的長遠利益。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鄉村文化形成過程中,由于地理位置、社會環境、資源稟賦和傳承方式的不同,鄉村文化各具特色。推動鄉村文化的振興和建設要切實遵循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方針,同時也要緊緊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滿足游客體驗等需求,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鄉村文化的長久繁榮,筑牢鄉村文化自信的基石,助推鄉村振興發展[1]。
鄉村人才流失是鄉村振興的難題,從另一方面來說,鄉村相對落后的現實狀況恰好為廣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支撐和繁榮,離不開高素質鄉村文化建設隊伍。鄉村文化的內涵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得到進一步豐富,當前鄉村文明建設要立足于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積極吸收各種優秀的文化成果,不斷賦予新的內涵。
鄉村地貌廣大,潛藏著形式多樣的文化資源,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依托。將挖掘鄉村豐富的文化資源作為首要任務,把合理開發和利用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才能實現鄉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推動鄉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同時,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工程,既要注重其“塑形”的骨架,更要加深其“鑄魂”的內涵,在加速發展物質文明的基礎上,實現精神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推動鄉村建設的全面進步。鄉村文化資源的分布沒有明確的規則,也沒有自成體系,需要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調查,并分類進行整理,登記造冊,運用數字化保存。現實狀況是眾多分散的資源增加了整合和調查的難度,這也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難點之一。
首先,與傳統農業融合。深入發掘傳統農耕中的文化基因,創造鄉村新產業。農耕文化蘊含了深厚的精神文化價值,發揮鄉村其他產業的帶動提升作用,提高相關產業的文化附加值是振興鄉村的必由之路。其次,與傳統服務業融合。隨著農民增收,農村變富,鄉村文化的內容和服務成為極具吸引力的產品,積極促進鄉村文化與旅游、教育培訓、休閑娛樂等行業的協調發展與融合,開拓新的價值增長空間。再次,與鄉村文化產業之間滲透融合,實現鄉村文化產業與鄉村文化事業的融合。鄉村文化產業與鄉村文化事業密不可分,鄉村文化產業要立足于鄉村文化事業的發展需求之上,瞄準文化市場變化,適應全社會文化消費發展趨勢。
鄉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方面,中國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2]能夠流傳至今的鄉村文化,都是經過代代傳承、去粗存精、向上向善的優秀文化。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就是要將鄉土文化回歸,延續歷史文脈。
一是繼承創新,挖掘文化資源價值。鄉村文化資源具有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發展鄉村文化產業不但要注意挖掘其經濟價值,更要把握其文化價值,且文化價值的挖掘和發展,在促進經濟價值方面的作用不可估量。二是兼容并包,自然與人文并行。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貫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全過程,積極妥善處理好生產、生態與資源開發利用的關系,實現鄉村“綠化”“美化”的目標。三是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堅持文化導向,通過文化滲透實現鄉村文化產業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鄉村永續發展。四是尊重傳統,面向未來。當地管理部門要有意識地對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風情進行現代化改造。吸收傳統民俗文化中科學有益養料,耐心挖掘鄉村文化,用心打造鄉村文化,精心豐富鄉村文化。
首先,加大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由于地理位置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極大地限制了農村當地的農業發展,而落后的經濟條件使大量青年才俊流出。唯有在改善基礎設施的情況下,加大對人才補償力度,使得能干肯干實干的人才留在農村,這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步。其次,支持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城市化進程中付出艱辛勞動的農民工,在視野和技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各級政府要出臺相關的政策文件,引導這部分農民工回鄉就業創業,為農村的發展貢獻力量。再次,選派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工作。鄉村振興工作任重而道遠,第一書記的責任重大,工作繁忙,如何有效調動廣大農民參與鄉村振興,是第一書記和大學生村官的首要任務,只有深入農戶,集中民智,傾聽民聲,才能更好地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走向實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時期,社會各方面都要有新理念、新氣象、新作為。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推進鄉村文化建設步伐提質增速,探索鄉村文化振興的策略,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項重大責任,這也已成為影響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議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不斷改善人民的生存文化環境,滿足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目的。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在提升農村文化創新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因此,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糾正重物不重人、重量不重質、重經濟不重文化的單向度方式。各級政府必須統觀鄉村振興戰略全局,在優先發展上想問題,在融合發展上出思路,在注重思想理念和頂層設計方面下功夫,在組織保障和資金投入方面嚴把關,有效調動政府、社會組織、村莊和農民等各方面的力量,激發與發揮各方面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