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林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 , 安徽 合肥 230031)
人民陪審員制度在西方和東方都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古希臘城邦時期的“鄰人審判”,即由知情人士組成陪審團,協助法官判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在英國,陪審制度得到了更大的推進。“……,陪審制不僅僅是一項司法制度,也不僅僅是憲法的一個車輪;它是一盞明燈,向人們顯示著自由長存。”[1]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司法民主價值得到了人們普遍的認同,中國古代《周禮·秋官·官刺》中記載“訊萬民,萬民必皆以為可殺,然后施上服、下服之刑。”[2]
可見,“每一種文化,由其結構和深刻信念所決定,都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社會共同體應在何種程度上以何種方式參與法律過程。”[3]
人民陪審員制度發展到現在,發揮了司法民主、司法監督、協助法官審理案件等作用,但在實踐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為當前學界和實務工作所廣泛提及。
第一,人民陪審員的大眾化與精英化之爭。人民陪審員的選取原則是要求從廣大的民眾中選取,以便人民陪審員具有民眾基礎,發揮代表民主和實現民主監督司法運行的作用。另一方面意見認為:人民陪審員應當精英化,比如由律師充任人民陪審員,就可以解決人民陪審員法律知識方面的缺陷[4],德高望重的社會精英擔任人民陪審員較好。
第二,人民陪審員的職能困境。由于人民陪審員隨機抽取,而多數人民陪審員法律知識是欠缺的,常常出現“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的現象,致使民眾對人民陪審員的社會認同度下降,人民群眾把人民陪審員看成是司法民主的花瓶。
第三,專職陪審與一案一審的矛盾。由于人民陪審員數量相對較少,一些在職人員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人民陪審員的工作。而一些無固定職業人士、離退休人員卻經常作為人民陪審員出席人民陪審活動,這和人民陪審工作要求一案一審在某種程度上形成矛盾。
第四,人民陪審員適用案件的范圍較窄(1)。一方面由于相關制度規定人民陪審員只適用于一審,且簡易程序的審判還需例外,對于適用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規定也較多,實際上人民陪審員得以參與的是很有限的。這里沒有對第二審案件、再審案件適用人民陪審員制度,而我國多數案件是二審終審的,這就使人民陪審員的作用進一步退化。
第五,人民陪審員選任資格的爭議(2)。人民陪審員應當是在某一領域具有專長的人,在某一區域具有影響力的、比較公正的人,但相關規定卻主要從學歷上來進行規定,從而使人民陪審員任職資格產生爭議。這其中存在人民陪審員學歷高低的爭議,存在人民陪審員產生由法院決定是否恰當的爭議。
第六,人民陪審員的選拔與代表性問題。人民陪審員的選拔有推薦和申請兩種方法,人民陪審員選拔堅持的原則是廣泛性,但即便是隨機廣泛選擇的公民作為人民陪審員,也不能很好地解決代表性問題。
人民陪審員制度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既有制度設計的問題,也有時代變化、社會人文環境變化所導致的問題,又有人民對人民陪審員制度堅持的幾個原則的理解和認識上的問題。
人民陪審員在陪審中的作用主要是因為他們生活在民眾之中,和被審判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經歷與生活體驗,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知識,具有識別犯罪的生活特有知識和心理知識儲備,這些生活在民眾之中的人來參與司法審判,能夠更好地使司法審判公平公正。這也是選擇人民陪審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人民陪審存在的價值所在[5]。僅僅從情感主義出發,遵循廣泛的大眾化代表,可以給法官審判以協助,有利于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并在審判中體現民主和監督。
但事實上,“文盲是在政治之外的”,同樣,“文盲也是在司法審判之外的”,一個人的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他對事實的理解和判斷,所以,大眾中的精英才能更好地發揮人民陪審員的作用。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精英,這些精英對他們的本職工作、業務知識很熟悉,有利于案件中事實認定,這些精英在一般意義上比他們的同行有更敏銳的思維。
綜上所述,人民陪審員的選擇應堅持大眾中的精英。既不是一味地大眾化,也不是律師之類的法律精英。而是真正意義上的來自于人民大眾的優秀分子。
人民陪審員出現“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的現象,其背后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又該如何來克服?
第一,上述現象由人民陪審員的素質困境所致。由于過度強調人民陪審員的大眾性,追求根正苗紅的一線勞苦大眾。這種做法就使得在司法審判中人民陪審員話語權的喪失。人民陪審員由于自身文化素質不高,對問題的理解能力不強,對法律條文與案件事實的分析推理能力不強,往往會成為法官意志的應聲蟲,沒有自己的主見,出現“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等現象。
第二,是由于人民陪審員的社會認同度低所致。一方面,社會上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認知不清,從而社會認同度不高,另一方面,人民陪審員在重大爭議、社會影響面大、復雜疑難案件的審理中沒有突出表現,不能征服公眾,公眾對人民陪審員期望值低,認同度低。其三,人民陪審員出自法院的選擇,人民法院的這種“裁判員和運動員”的雙重身份,降低了人民陪審員的威信。人民為什么相信陪審員?因為人民陪審員敢于擔當,勇于聲張正義,從而給人民陪審員贏得了聲譽。陪審員被社會公眾所信賴是由陪審員的作為來贏得的。
要克服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的困境,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努力。
第一,提倡人民陪審員制度,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大眾更多地了解人民陪審員制度,認識到陪審員制度的重要作用。不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都認為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可以用來對抗司法專制的利器[6]。陪審員制度的作用明確了,參加的人多了,積極性高了,陪審員陪審的實效性就會上來。
第二,堅持人民陪審員選擇的大眾精英方向。大眾中的精英一方面對本職工作、相關業務熟悉,有利于發揮專業技術專長,在案件事實認定方面有獨到而專業的看法。另一方面,精英在其行業中既是技術上的精英,也具有較好的思維能力,有利于在案件審理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避免成為失語者。
由于人民陪審員人數較少,且兼職往往不能很好地履職,出現了專職陪審員、陪審專業戶的現象。
第一,專職陪審與人民陪審要求一案一審相矛盾。專職陪審員慢慢地跟法院的法官變成了熟人,熟人社會的人情關系會影響人民陪審員對司法公正的監督。
第二,人民陪審員心理趨同的出現。專職陪審員長期在法院從事陪審工作。他的立場就會趨同于法官一方,原意讓普通群眾參與到司法活動中來,從而能夠幫助司法活動,監督司法活動,也在另一層面上對于法律知識的普及起到直觀的宣傳作用,重視發揮群眾參與司法,表現群眾民意的作用,但事實上群眾對于司法民主的表達卻不如預想的那樣容易實現,在司法實踐中,專職人民陪審員往往會產生和法官們的心理認同和情感上的趨同,這種狀況會影響人民陪審員對事情的判斷[7]。要克服專職陪審的困境,則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第一,加大對人民陪審員的宣傳力度,構建人民陪審員人才庫。人民陪審員人才庫保證了人民陪審員的數量,也就可以保證一案一審,避免人民陪審員職能的擴大化。
第二,加強信息化建設,人民陪審員的提取從人民陪審員人才庫中由電腦自動生成。但電腦生成的輸入信息應當是案件審理所需要的技術專長或生活特長、職業特長,以此抽取人民陪審員,有利于有針對性地協助法官審理案件。
第三,加強對人民陪審員提取方式的監督和透明化管理。讓人民陪審員的產生在陽光下進行。這樣,即便有人為的對于技術操作的克服,也還存在著人民群眾監督這個保護環境,從而最大限度地使人民陪審員的產生做到隨機產生和符合審判產生的統一,避免過去要么隨機產生,但不能保證產生的人民陪審員能夠為司法審判起到辨別真偽的作用,也沒有起到擴大法律普及影響面的作用。加強監督和透明化管理,可以說是對人民陪審員產生的客觀性的又一道保障。
大量化和信息化能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人民陪審員專職化和熟人化趨勢,有利于案件審理和人民監督。
人民陪審員一般是在一審審判中運用,這樣,由于二審終審,第一審有人民陪審員參與,人民陪審員在事實認定后,便退出了司法審判程序,對于發揮人民陪審員監督司法公正問題,這顯然是一個不足。
因此,可以嘗試在一些社會影響較大,利益涉及面較大,群眾廣為關注的案件中充分發揮民智和引入民主全程監督。在二審審判以及再審審判中引進人民陪審員,從而讓人民陪審的力量一以貫之地貫徹到底。
《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中規定人民陪審員的選任資格:“擁護憲法,年滿23周歲,品行良好,公道正派,身體健康,一般應當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這其中關于學歷的爭議。筆者認為,“一般應當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并不妨礙人民陪審員的選取,對學歷的要求只是從一般意義上說的,在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解釋中,已明確對德高望重的長者,學歷不是必然障礙,可以選任人民陪審員。
筆者還認為,一般意義上對學歷的要求,是要使人民陪審員具有人民陪審的必要素質和能力。有學歷的人從一般意義上說,思維要更加有邏輯性,能夠較好地在人民陪審中發揮參與司法審判和司法監督的作用。
這其中關于年齡的爭議。有人認為23周歲過于年輕,不足以議事。筆者認為年齡較輕正好可以用在具有相近年齡段犯案者的案件審理中,正如貝卡利亞所說:“每個人都應當由同他地位同等的人來裁判,這是最有益的法律。”[8]法律在懲罰一個人的同時,也向外界警醒別的人,法律案件的正面影響力特別是在同類群體中影響最明顯。因此,這個年齡的爭議問題隨之解決了。
這其中關于人民陪審員由法院提名確定問題的爭議。筆者認為應當建立人民陪審員協會組織,由人民陪審員協會同人民政府中的司法行政機構共同選取人民陪審員,人民法院從計算機終端輸入相關信息,電腦生成相關人民陪審員。以此來解決人民法院在人民陪審員產生過程中 “裁判員與運動員”的雙重身份。
最后,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應當注意分布的廣泛性。要體現出職業分布、年齡階段、性別不同和區域分布的不同,要選出符合人品正直、正義,有豐富社會閱歷,有責任心,熱愛陪審事業的公民。
網格化分解區域內的人力資源,層層篩選,網格定位,最大限度地發掘區域內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擴展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影響,發揮人民陪審員制度在教育民眾、普及法律中的影響力,同時也提高人民陪審員的素質,使人民陪審員選取人員最優化。
人民陪審員需要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分布,這種廣泛性分布的人民陪審員要能夠代表民意,代表民意行使司法監督與參與權。人民陪審員代表性問題的解決需要從民主的核心價值認同、民眾的信任上來建構。因為,代表性不因人員的多寡而能在人的內心產生認同與歸屬感。
第一,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形成民眾一致的價值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我們進行司法活動的價值指導,也是人民陪審活動能夠真正開展起來的價值保證,只有增強共識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是民眾形成一致價值認同的基礎。
第二,構建誠信社會。當前社會,由于社會轉型,社會誠信極度下降,一個低誠信的社會是無法形成一致的民意代表性的。因為社會誠信影響著人們對人民陪審員的信任,從而支持法律,支持人民陪審員制度。“普通信任者更有可能說,他們愿意當陪審團成員。”[9]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完善需要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人民陪審員產生的源頭,二是人民陪審員的使用問題,三是人民陪審員發展的內驅動力,四是人民陪審員發展的外驅動力。
第一,建立人民陪審員協會。人民陪審員協會會同人民政府中的司法行政機構進行人民陪審員的選拔,以此構建人民陪審員人才庫。人民陪審員人才庫是大眾中的精英分子,具有分布廣泛且具有網格化運作特征。人民法院在選用人民陪審員時,就可以從人民陪審員人才庫中選出有專業、職業、年齡、性別以及區域針對性的人民陪審員來。
人民陪審員人才庫的產生堅持推薦、自薦與主動選取相結合的方式。單位推薦、個人自薦、網格化選取,從而解決了人民陪審員在量的方面和質的方面的問題。
第二,加強信息化建設。網絡時代使人民陪審員的選擇隨機性和有選擇性可以協調一致。一方面,人民陪審員要求隨機選擇,以使其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另一方面,因案件需要,又需要具有一定特點的,具有一定專長的人民陪審員。計算機自動生成解決了這個問題。
同時,信息化建設也便利了人民陪審員的動態化管理。
第三,法律意識的培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構建。法律意識的培養已成為人民陪審員制度發展的內驅動力之一,而法律意識培養是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相一致的,法律規定的是和人心對善惡的評判具有原則上的趨同性。
三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解決社會良心奠定了基石,成為人民陪審員制度發展的另一個內驅動力。
第四,人民陪審員也要受到社會民眾的監督。人民陪審員制度的人民性發揮程度,人民陪審員參與司法的公正程度,都需要有外在的社會監督,這樣人民陪審員在內在的信念約束和外在的人民監督下,能更好地發揮人民陪審的作用。可以將人民陪審員的陪審活動進行如下一些方面的監督管理:其一,人民陪審員參與人民陪審的能力審查。人民陪審員在參與陪審的案件中對于案件審理提供哪些相關職業技術上的建議和對案件事實進行了哪些相關專業技能上的判斷,這些應該在人民陪審員參與陪審的案卷中有所記錄,通過對這些記錄的審查梳理來審查人民陪審員參與陪審案件上的能力要求。其二,對人民陪審員參與陪審的態度的審查。人民陪審員參與陪審的態度需要從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的進程、次數、對案件審理的積極參與程度來確定,好的人民陪審員一定是能全身心地參與案件審理的,無論是對于案件審理中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上的支持還是對案件審理中對于同行業態的影響,人民陪審員都應該是發揮這正向的影響作用。其三,對案件審理之后的明察暗訪,通過人民群眾的視角來看某個案件審理的公正度,并著重關注人民群眾視角中那個案件審理中人民陪審員的表現,通過這些至少可以從人民群眾的某種認識和觀察看到人民陪審員在人民陪審時的影響力大小以及影響力方向,即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是有影響的還是影響力小的。其四,健全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的臺賬記錄。臺賬記錄一方面是使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活動的情況有據可查,另一方面臺賬設計也使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的程序要求明確化。總之,人民陪審員有權力參與案件審理就要讓這樣的良好愿望真正得到實行。
[注釋]
(1) 《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第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下列第一審案件,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進行,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除外:(1)社會影響較大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2)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請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案件。”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980.htm.
(2) 《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第八條規定:“陪審員一般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符合擔任人民陪審員條件的公民,可以由其所在單位或戶籍所在地的基層組織向基層人民法院推薦,或者本人申請,由基層法院會同同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機關進行審查,并由基層人民法院院長提出人民陪審員人選,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980.htm.
[1] [美]威廉·L·德威爾.美國的陪審團[M].王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162.
[2] 陳剛,張維新.清末《刑事民事訴訟法》的形成背景及爭議[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103.
[3] [美]博西格諾.法律之門[M].鄧子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571.
[4] 王中華,張淑芬.司法過程中的民主參與:從律師到人民陪審員[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61-65.
[5] [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張曉明,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80.
[6] 施鵬鵬.陪審制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80.
[7] [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14.
[8] [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20.
[9] [美]埃里克·尤斯拉納.信任的道德基礎[M].張敦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