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玲, 程鑫頤
(1.2.西安翻譯學院 英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05)
在我們的生活中,通過各種符號資源整合而成多模態的意義構建越來越多。社會符號學和文化傳播有著密切的聯系。基于索緒爾“語言是社會事實”的觀察,韓立德提出了“語言是社會符號”的理論,他指出:“文化本身用社會符號學術語來說,被解釋為一個信息系統”[1]。
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軟實力”已經逐漸成為國家形象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加快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如何通過傳統媒體、新媒體等渠道構建融通的中外文化話語體系,實現中國形象的自塑,弘揚、傳承中國傳統價值成為很多學者關注的焦點。
通過對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這5種感知通道的獲得,在交際中,就產生了視覺模態、聽覺模態等5種交際模態。人們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 總是運用各種各樣的符號資源構建意義, 這些符號資源就被稱為多模態[2]。 當前語言學界普遍認為,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態的話語叫做“多模態話語” 。多模態話語指運用多種感知通道,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3]。
在視覺技術和圖像等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符號學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各種文化現象的研究。社會符號學分析是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中發展起來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2 0世紀90年代,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Kress &van Leeuwen合著的《閱讀圖像:視覺設計語法》開創了社會符號學的多模式分析理論。國內學者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研究從21世紀之初開始,李戰子從社會符號學視角介紹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國內學者分別從多模態化和多模態符號的設計、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以及依據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建立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研究框架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此后,有更多的學者把多模態的視角應用到多媒體語篇話語分析的各個層面。
可以看出,近年來國、內外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研究重點和路徑涉及基于系統功能語法和社會符號學的多模態話語分析、多模態隱喻分析、多模態語料庫分析、多模態互動分析以及語用學和修辭學等領域的發展,有多學科性和跨領域的特征。Kress & van Leeuwen將系統功能語法、Saussure和Halliday的符號學思想以及批評話語分析的理論相結合,發展了以視覺語法為基礎的社會符號學,將語言符號之外的其他符號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4]。 在社會文化語境中,可以使用社會符號學的分析方法,闡釋符號使用者選擇不同模態表達方式的意圖,以及通過不同模態的意義潛式在交際中所體現的意識形態。
2013年,中國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隨著中歐沿線國家的參與和合作,這個源于中國古絲綢之路的倡議贏得了國內的好評。
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前夕,“國家相冊”拍攝微視頻《大道之行》。以儒家經典名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為核心觀念,講述了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共建“朋友圈”的起因、理念以及發展。這部時長6分鐘左右的微視頻通過語言、文字、圖片、視屏、3D動漫等多模態符號,給人們介紹了“五通”理念、建設熱潮、宏大愿景,呈現出一幅幅展示中國和各國文化的精美絕倫的動態圖畫。以下將以Leeuwen&Jewitt 提出的視覺圖像的三大元功能:再現意(representational)、互動意義(interactional)和構成意義(compositional)組建的圖像分析理論框架為依據,分析匯聚中國傳統文化的微視頻《大道之行》在“一帶一路”國際經濟與文化融合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向世界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講述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
語言、聲音、圖片各種模態都可以表達意義,它們具有社會性和文化性的特點。比照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概念、人際和語篇的三個元語言功能,從韓禮德分析語言社會符號性的方法,Leeuwen&Jewitt構建了再現的、互動的、構成的三方面的多模式社會符號學的分析框架。
1.再現意義
再現意義包含概念的再現和敘事的再現。圖像的再現意義在于它能夠表達一種概括性的、不受空間限制的意義。敘事的再現表達意義的參與者動作的變化過程以及空間的安排。在動態多模態語篇《大道之行》中,從20秒到1分30秒之間,講述者以視覺交際中的圖像、聲音、文字等鮮明的各種模態符號,通過對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的敘事再現的表達,向大家呈現出源遠流長的中國古絲綢之路的歷史。在敘事中,中國國家主席身為整個動態語篇的講述者,通過他娓娓講述自己家鄉的故事,有利于更好地塑造中國形象,提高 “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的認知度。與敘事意義所不同的是,視覺的概念化所表達的象征來看,從1分30秒到2分20秒,這部分通過色彩對比鮮明、聚焦明顯、細節豐富的幾幅體現戰爭、饑餓、貧富差距、經濟衰退等動態圖片反映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體現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和必要性。
2.互動意義
互動意義指圖像的觀看者和圖像中的世界所形成的關系。圖像的互動意義包含4個要素。《大道之行》從1分30秒到2分20秒的動態圖像內容,通過觀看者和片中內容的視覺、聲音接觸,使觀看者對講述者所講述的內容進行積極的思考,拉近了觀看者和講述者之間的情感距離。從2分20秒到5分45秒,通過觀看者對圖像的視覺接觸,以視覺模態、聽覺模態采取遠景、中景和近景不斷切換的方式,并分別從仰視、平視及俯視三種視角,以色彩飽和度、色彩區分度及色彩調和度體現出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白俄羅斯、俄羅斯、馬來西亞等沿線國家共商、共贏的“合唱”。在此部分,呈現了烏茲別克斯坦 “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白俄羅斯中白“巨石”工業園、俄羅斯中俄合作項目、馬爾達夫中馬友誼大橋、馬來西亞海上貨運等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建立的各個項目,真實地展示了中國在當今國際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從20秒到1分30秒之間,通過互動意義的實現,使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加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可以看出,動態語篇《大道之行》通過聲音、文字、圖片等模態符號信息實現觀看者和講述者之間的互動意義,闡釋了中國文化中“百家爭鳴”的思想理念。
3.構圖意義
在短短6分鐘左右的動態語篇中,表達不同意義潛勢的動態圖像通過信息值的取向和各國文化的差異性體現出來。通過對各個元素在構圖中不同位置的安排,分別以前景或背景、相對尺寸、色調值的對比、鮮明度的差異,把不同時空的文化元素、不同國度的融合因素連接起來,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以及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所起的紐帶作用。從開篇講述者對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歷史的回憶,到結尾處各個國家共商、共建、共同合作的畫面,從整體布局上來看,打破了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因語言、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溝通障礙,突顯了講述者所要表達的主旨思想,從而在文化層面、意義層面、內容層面以及表達層面上闡釋了中國在當今世界所持有的話語權和國家形象。
本文運用視覺模態、聽覺模態等感知模態,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三個方面分析動態多模態語篇《大道之行》在文化層面、意義層面、內容層面以及表達層面上所呈現的中國形象。在“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數字媒體這一兼有社會性與符號性的多媒體語篇有利于人們更加全面的、準確的理解中國文化。社會符號觀下多模態分析的方法給多媒體語篇的分析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對該理論的應用有助于揭示動態多模態語篇的整體意義構建,為話語分析提供一個新的思路。可以看出,以系統功能語法和社會符號學為理論基礎的多模態話語分析方法將對解析動態語篇中的中國“文化軟實力”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1] 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8.
[2] Kress ,G.& van Leeuwen, 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Arnold, 2001, p.ii, 4, 80.
[3] 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 2009 (1):24-30.
[4] Kress, G & 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2nd edition)[M].London:Routledge, 1996/2006.
[5] 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教學與研究, 2007 (1):1-9.
[6] 李站子. 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 2003 (5):1-8.
[7] 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 2007 (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