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潔
(大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大理 671203)
綠色發展是一種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約束條件下的環保型發展模式。 綠色發展不僅指經濟發展,更包括經濟外擴的關于綠色發展的政治法規制度、 約束人行為的綠色發展理念及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可再生與持續發展等等。 綠色發展理念不同于傳統發展方式,而是可持續性的發展方式,它涉及了中國各個方面的、全領域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1]所以,綠色發展也必須是科學的發展,是順應歷史潮流與自然規律的發展。 綠色發展不是單行發展,而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一種解決危機、預見危機、預防危機的理念與手段。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都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發展,綠色發展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與新途徑。
“生態文明是在人類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退化等生態危機之后的一種本能反映。”[2]總結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觀點,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態文明的觀點內涵主要概括為強調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和諧發展的系統。馬克思、恩格斯在工業文明時期就預見到工業文明之后必定是生態文明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方向。 他們關于生態文明的理論主要有生態要素論(人、自然、社會就是生態發展關系的核心要素,這些要素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形成一種關系)、生態危機論(具有可預見性和預防性)、生態經濟論(能通過對生態的發展達到經濟發展的需求)、生態社會論、生態倫理論及生態審美論。高原湖泊的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每一條生態論,同時也提出了,一定要堅定不移的走一條生態良好的文明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之路。高原湖泊是美麗中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分布在高原或者祖國偏遠地區, 而這些地區的湖泊,像“名片”一樣,成為當地不朽的標志。 近些年中國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以及交通業的飛速發展,刺激高原湖泊的旅游業發展迅速,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對高原湖泊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高原湖泊的靈潔度與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健康發展息息相關。高原湖泊通過它的“圣潔性”給當地人民帶來信仰,并不斷吸引國內外游人去旅行。高原湖泊若因湖泊環境被破壞、資源被過分利用,將會使高原湖泊不能可持續存在,一旦嚴重破壞就難以修復,許多高原湖泊的凈化系統不如長江、黃河這些流動性強的河流,其自身凈化系統難免不夠預防與自保,更多的是靠原始的生物凈化鏈條去自我修復。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了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保護高原湖泊的生態環境彌足重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指出,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1]高原湖泊與當地的社會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它的生態保護程度,極大地反應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及文明發展程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思想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新中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有利于人類權衡追求物質利益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以及使人類意識到追求生活與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區別,為人類社會的規律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而且這一思想在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上堅持、發展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高原湖泊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證明。
云南省大理州的洱海湖海拔1972米是典型的高原湖泊,湖水總面積約246平方千米,蓄水量約29.5億立方米,而且洱海有7大主要功能包括農灌、供水、發電、調節氣候、漁業、航運、旅游,洱海對當地的作用還不僅僅是這幾個方面,更包含大理文化、人民文明素養程度體現、凈化空氣環境等等,所以近些年對大理洱海生態文明建設被提上日程。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到大理洱海考察,特別強調要改善好洱海的水質,加強洱海生態文明建設,習總書記在考察期間還與水質有所變壞的洱海湖進行了合影,并對洱海表達了自身的愿景,希望過幾年再來洱海的時候,這里的水會變得更清澈、更干凈。由于習近平總書記及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當地政府對洱海進行了大規模整治,使洱海的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 整治期間關閉了洱海湖邊的幾千家客棧、餐廳,對蒼山水源、洱海水源源頭進行了整治,限制開采使用、保護水質清潔等,讓清潔的水源流入洱海進行自身凈化清理,當地政府和人民對其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為的就是留住高原洱海湖泊。習近平總書記說,云南的生態環境好,一定要珍惜,不能毀在我們的手里。洱海湖的生態文明建設,為當地的人文、旅游、生態都帶來了更加光明的前景,并推動了當地的綠色發展,包括政府頒布的保護洱海的政策、手段及人民的保護素質和旅游素質,同時對農灌、供水、調節氣候等都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保障。
近三年,中央與省、州政府對洱海進行了重力度的生態文明建設,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重大水利工程修復得到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洱海湖的生態工程建設也是重大水利工程修復完善的主要一部分,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了力量。我國現在努力建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一個美麗的高原洱海湖泊的建成,對當地人民的富裕、文明等都有非常大的積極作用,建設美麗中國包含了所有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1]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為生態文明建設增磚添瓦,改善生態環境,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綠色生產力。“建設生態文明,走綠色發展道路,是我們黨把握發展規律、審時度勢作出戰略決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3]高原湖泊的生態文明建設符合當地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不是違背規律走逆反方向。建設生態文明走的必定是綠色發展道路,生態文明是綠色發展的方向與目標,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指引。二者相互促進,協同前進。
在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同時,既要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要更多地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產業、事物等滿足人民對優質生態的需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綠色發展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條有效道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針對高原湖泊的生態文明建設,要建立綠色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通過制度約束人的行為和道德引導人的思想與行為等,推動高原地區湖泊的綠色發展,進行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的新型現代化社會,任何時候都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通過實踐活動去改造社會與自然,同時也通過思想理論去改善社會與自然以及各種生態要素的關系,達到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以人為核心,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價值取向。工業文明時期只注重經濟的片面高速發展而忽略人本身幸福生活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社會、自然發展規律了。人的幸福美好生活,對現在的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有了更高的要求,保護好高原湖泊就是保護好一方水土,這個地區的綠色生產、綠色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被發展、體現出來。
制度與政策是在實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范疇理論,更是指導人類實踐活動的方法論。針對高原湖泊生態文明建設而創建適合其發展的綠色發展制度與政策是當務之急,在制度與政策層面發揮作用,能更好地約束人的行為,只靠人民的自覺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在制度、政策法規上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黨干部領導人民群眾從思想上根本去除掉只為快速發展經濟而忽略生態環境保護的不良思想。
對高原湖泊造成破壞的方面,主要是生產生活方式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造成了對湖泊的破壞,從而導致與湖泊相關的其他方面也受到不良影響。 人們在生產方式上一定要改變,這點主要是針對大中小型企業或個體加工戶,在生產源頭一定要盡量使用無污染生料, 為后續生產提供好的開始,并做好垃圾廢料的處理系統和工作,防止垃圾廢料進入空氣和湖泊產生化學危害, 這些舉措關鍵是從源頭杜絕對高原湖泊的破壞,從源頭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旅游垃圾、生活垃圾、家庭式垃圾等都對湖泊的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害, 所以居住在湖泊附近的居民,戶內必得安裝廢水處理系統,防止污水進入湖內,在旅游過程中, 游客的行為舉止都對湖泊有所影響,一定要注意保護湖泊,從自身做起。
綜上所述,高原湖泊的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地也是全國的一個重點工程修復完善部分,它是當地乃至全國進行綠色發展的一個目標和方向,并在發展過程中通過綠色發展的獨特途徑進行完善,高原湖泊是地方上的明珠,有水的地方有靈性,水土不分家,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整個生活的地方,同時對高原湖泊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對建設美麗中國有積極的貢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