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媛
(晉中學院 ,山西 晉中 030600)
越野行走運動是一項使用兩支手杖輔助行走的運動項目,其運動方式涉及平地走、山地走、手杖操等。越野行走運動最早起源于北歐芬蘭,由滑雪運動演變而來。在2003年時,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將該項運動引入中國,并在后期不斷推廣中進入了高校體育活動之中,并發揮出培養學生運動精神和毅力的作用。在新時期下如何推廣此項運動,需要全面衡量新時期的高校體育教育需求,以及新時期下學生特點與心理狀態,以便為越野行走運動的推廣模式進行優化,進而普及此項運動,達到支持體育并培養學生“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終身受益”的體育鍛煉目標。
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以“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終身受益”為目標。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高校體育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指出:到2020年,學校體育辦學條件總體達到國家標準,體育課時和鍛煉時間切實保證,教學、訓練與競賽體系基本完備,體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基本養成,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水平明顯提升,規則意識、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質顯著增強。在新時期下如何完善高校體育教育是當前最為關鍵的教育發展問題之一。首先,天天鍛煉要求為學生提供能夠長期開展和參與的體育項目。其次,健康成長要求有助于身體健康的體育項目內容。最后,終身受益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綜合以上三項基本要求,結合越野行走運動的特點,本文建議推廣越野行走運動的廣泛應用,以便達到“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終身受益”的新時期體育教育目標。
根據研究需要,對越野行走運動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收集、閱讀和整理,為后期研究做好準備。
本研究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法和數理統計法,以推廣越野行走運動的學生和參與越野行走運動的學生進行比較,針對越野行走運動進行普適度調查,并針對高校開展越野行走運動的效果進行評估。問卷調研對象分別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師范學院、晉中學院3所學校的在校學生。
以學生在參與越野行走運動之前和之后的身體素質、運動耐力、合作意識為界定指標。發放問卷1756份,回收問卷1637份,回收率為93.22%,其中有效問卷1527份,有效率為86.96%。將以上調研信息錄入SPSS統計學軟件,進行數理分析與統計,總結新時期下高校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推廣越野行走運動的具體策略。
3.1.1強化學生的運動耐力
達拉斯COOPER學院研究數據表明,越野行走運動較其他體育項目的安全性更高。尤其在開展此項運動的過程中,往往需要45分鐘到60分鐘的訓練內容,而在越野行走運動中學生的心率可以提高6-19次/分鐘,同時平均熱量消耗也會增加20%以上,卡路里消耗可保持在210—260焦耳之間,進而達到促進心血管功能和肺活量的運動效果。從培養學生運動耐力的角度分析,其他體育項目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無法形成耐力訓練的基本要素。一旦活動量過高,短期內再次回復并繼續運動的可能性較低。而越野行走運動恰恰規避了這樣的問題,在60分鐘以內的越野行走運動中,學生并不容易出現體能上限,而訓練學生運動耐力的基礎條件也已具備。因此,越野行走運動對強化學生的運動耐力具有較強的體育教育優勢。
3.1.2培養學生的毅力品質
目前越野行走運動已經設定了國際通行的競賽規則,并開設了歐洲杯、世界杯等大型體育賽事。其作為體育項目本身的運動精神培養要素已經涵蓋了競技體育特征,能夠作為引導學生參與競爭的主動意識。而在意志品行的培養過程中,正是通過不斷加強運動量與運動時間,逐步達到激發學生毅力品質的目標。每一次學生誤以為自身已經達到體能極限時,通過自身努力與堅持,突破思想束縛,便能夠形成極為堅韌的毅力品質。尤其越野行走運動的相關運動技術含量較低,學生無論性別、水平、技術、體能等運動基礎能力存在何種差異,都可以完成基本的越野行走運動要求。學生并不會出現躲避或退出此項運動的主觀理由,也就更加適合將此項運動作為引導學生關注自身毅力品質的教學載體,進而指導學生認識到自身的運動能力和運動精神問題。
3.1.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為推廣越野行走運動,INWA國際越野行走聯合會(International Nordic Walking Association) 自2010年起將越野行走運動定性為全民參與的健身運動項目,并在每年5月份第3周的周末舉行“世界越野行走日”活動。自此越野行走運動對于運動者廣泛參與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而從近些年來的發展也能夠發現,越野行走運動雖然并未引入多人培養的模式或機制,但是在其運動過程中相互鼓勵和支持也是必要的精神支柱。這種基于鼓勵和支持的合作意識,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集體動能,進而降低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察視角。開展越野行走運動項目之和,小組成員相互幫助與扶持達到預定目的地,也充分增加了團隊之間的信任感,對于提升高校學生普遍合作意識具有特殊的體育教育意義。
3.2.1越野行走運動對高校學生運動耐力素質的影響
本次調研結果中發現,75.28%的學生在越野行走運動中表現出了耐力較弱情況。調研高校開展體育課程所設定的時間為90分鐘,而體育教學也是基于運動能力的培養,勢必需要大量活動內容作為實踐教學基礎。但是能夠堅持30分鐘以上活動量的學生較少。體育課程中學生的休息時間往往超過了運動時間,嚴重限制了針對學生運動能力的有效訓練。
通過問卷結果得知,在通過一學年的越野行走課程練習后,受訪者的數據顯示中包括肺活量、體重、1000米測試,明顯的發現都有一定的變化,受試者的肺活量較階段前提升了有1500左右,這個數據足以說明這項運動對肺活量的作用,從剛開始的氣喘吁吁、汗流浹背、感覺好像脫了層皮似的,到現在只有輕微的喘息之聲,足以見得越野行走對肺活量的提升。不止是肺活量的變化,體重也有很大的變化,前后對比很明顯。從開始的76到現在的72,這個數據變化很大,從體型上就可以看到,還有幾個同學反映,這段時間的鍛煉自己還漲了個子,不止是體重會改變,身高也有改變。在一些跑步小力量的練習或者大重量的練習都可以起到減肥的效果,只要堅持運動,耐力和體重的比例都有變化,所以這足以說明有氧運動中越野行走是首選運動項目,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堅持運動不遲到也不早退,從開始的1個半小時逐漸縮短到1小時完成任務,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在提高,常用大腦去思考問題,不光體能有所提高,思維也變得敏捷了。
3.2.2越野行走運動對高校學生意志品質方面的影響
3所開展越野行走運動的高校中,90.2%的學生在未接受越野行走訓練之前,均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運動精神匱乏現象。在普遍訓練項目上學生并未具備較強的毅力,往往身體機能并未達到上限,而精神毅力卻出現了逃避和躲避體育運動的主觀思想。這樣一來,高校體育教育本身也無法吸引到學生的參與感和積極性,以至于體育教學課程的開展受到嚴重限制。通過越野行走運動練習后,85.6%的學生承認這項運動對他們的意志品質起到了強化作用,開始時的5公里練習多數的學生有畏懼情緒,到最后可輕松接受并完成10公里的練習,可以看到明顯的效果。
3.2.3越野行走運動對高校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的影響
3所院校體育教師反映,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現在的大學生在運動中合作意識較為薄弱。在諸多運動項目中,團隊合作意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高校學生主要為90年代后期成長起來的新生一代,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較為嚴重,而關注他人感受和集體意識較為匱乏。而這樣的現象也嚴重違背了高校體育教育宗旨,無法達到引導學生終身受益的教育訴求。而越野行走運動中長距離練習時,需要團隊之間的互相鼓勵、協作來一起共同完成目標,團體賽中,更需要團隊每一個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才能取得優異成績。
越野行走運動雖然具備了培養學生的毅力品質的教育優勢,但是也需要根據學生個人體能和素質設定相應的運動量。一旦超出了學生體能接受的最大上限,也容易造成運動損傷或者體能下滑的不利影響。因此,高校體育教師需要設計針對性較強的輔助教學活動內容。例如,當學生下肢力量較為薄弱時,需要采取蹲起訓練的相關內容,補充學生下肢體能。如果學生的身體協調性較為薄弱,則需要通過手杖操先訓練學生的身體平衡感和身體協調性。除此之外,體育教師在規劃學生越野行走訓練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體能進行分組。初步可以設計為三個組別,分別實施60分鐘、45分鐘、30分鐘的越野行走運動量,當學生體能有所增強之后,再循序漸進的提高訓練指標。每一次提高5分鐘訓練量,并在訓練之后告知學生超過了原有的訓練記錄,也更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運動信心,增強其運動毅力品質與身體耐力。
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是高校開展越野行走運動的必要發展路徑,越野行走運動相對枯燥乏味,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體能消耗中,那么對于學生突破體能心理障礙必然存在一定的制約性。因此,在越野行走訓練的課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散注意力,而并非將關注點集中于運動項目的體能消耗上。一方面,可以將行走目的地的目標作為吸引學生關注點的相應要素,提醒學生前方距離已經很近,目標盡在眼前,是學生可以達到和完成的體能運動量。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越野行走運動的全程中為學生講解相關運動的理論知識,諸如徒手運動對身體機能的影響效果、山地走或手杖操的相關技術要領、或者越野行走運動的發展歷史背景等等。通過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將思考意識集中在越野運動的理論知識中,進而規避身體消耗所造成的心理障礙。通過開發越野行走運動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提升高校體育教育對學生運動耐力和毅力品質的培養。
越野行走運動的主要特征在于并不需要固定的體育運動場地,那么將越野行走運動開展在戶外也更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諸如山、林、湖、海都可以作為越野行走運動的活動平臺,引領高校學生到大自然中進行體育鍛煉,也能夠將自然風光作為吸引學生體育鍛煉熱情的原始驅動力。因此,以自然風光為多樣性文化活動的開發機制,更加有助于越野行走運動模式的推廣,是高校可以廣泛推行的體育教學模式。體育教師可以在學生能夠達到一定的訓練強度之后,選擇校園附近的戶外運動場所,以60分鐘以上的路線設定開展戶外越野行走運動。這樣一來,學生被戶外自然風光所吸引,忽略了自身體能的巨大消耗,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加強了訓練量,并突破了運動能力的心理上限,更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運動意識與毅力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