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安,湯桂芳,陳艷霞
(1.2.3.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隨著經濟的發展,代表現代文明的都市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影響和同化現象越來越大,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最有機會接近都市文化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習慣與漢族越來越相似,不少少數民族直接摒棄本民族的一貫傳統,學習模仿漢族人的生活。雖然先進文明能帶動落后地區人們的革新與變化,但少數民族中的許多風俗習慣,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若是不注意守護傳統文化,而是一味地追求革新與變化,我們付出的將是深厚傳統民族文化的消失和絕跡。鑒于此,深入了解學習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認真發掘其文化內涵并加以保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傳承和弘揚我國的民居文化遺產。為了向政府有關部門的決策出臺保護措施提供現實數據和決策依據,使廣西少數民族民居文化能進一步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本文對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縣侗族特色民居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昭平縣的黃姚古鎮特色民居為代表的廣西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生態傳承發展的現狀分別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研,并對調研結果進行分析,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可行的建議。
進行現場參與觀察和田野調查,采用問答式結構型訪談與選擇式訪談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筆者于2017年11月開始對廣西三江侗族侗鄉的三江縣程陽橋景區管委會相關工作人員、當地居民、外來游客等進行了訪談調研,共發放了問卷調查250份,問卷調查的年齡層次由青少年至老年。其中,收回有效問卷為207份,有效率為83%;青少年為19人,青年為76人,中年為89人,老年為23人。調研內容分為“居民們對少數民族特色民居的態度和社會各界對少數民族風俗的關注與扶持”“分析少數民族特色民居的優缺點”兩個內容,形成現場參與觀察、田野調查兩個調查結果。
2.2.1 現場參與觀察結果——程陽八寨侗族特色民居分布與保護傳承現狀。三江侗族村寨以程陽橋景區的“程陽八寨”侗族特色民居為主要代表,以傳統典型的山地干欄式木樓(也稱吊腳樓)建筑為主。這些建筑一般分三層,底層不住人,用于堆放農具柴草、圈養家畜等,第二層是住人的區域,有火塘、臥室、樓梯間、寬廊以及其他輔助空間,第三層一般是用來存放糧食和不常用的生活用具,相當于一個倉庫,有的人家也把這一層裝為臥室。其中,規模較大,最連片集中,最成體系,風景最好的要數由馬鞍寨、巖寨、平寨3個寨子相連的程陽村片區。這里景點最多,青山綠水,小河環繞,建筑的組合樣式豐富,有的依山而建,有的環聚一山,有的沿河連片,風景優美,每個寨子都有形態各異、大小不等的鼓樓,還有永濟橋、合龍橋等5座長短不一、風格各異的風雨橋,民俗節氣和歌舞互動活動頻繁,民風淳厚。但是,由于這3個寨子是程陽橋景區的中心,每年接待大量國內外觀光游客和前來采風寫生的藝術院校師生,甚至還有影視劇組的駐場拍攝,這3個寨子中出現了大量的客棧、酒店和娛樂場所,這里建筑人工美化的痕跡更多,建筑的實用性和商業化程度更高,所以,在這里經常可以見到四五層的建筑,這大多是模仿這里原住民民居特點建造的客棧,原住民原汁原味的木樓特色已經變味。
東寨、大寨雖緊鄰這3個寨子,但東寨、大寨和平甫分別位于鄉村二級公路沿線,受外來文化影響較直接,此三寨尤其是平甫,其木樓建筑已所剩無幾,村寨大多已被農村最普遍出現的磚混民房取代,木樓建筑風采不再,外來游客與藝術采風客們已基本不再光顧這個寨子。平坦寨和吉昌寨兩個寨子距離上述幾個寨子較遠,其中,平坦寨也是因為處于鄉村公路沿線,但由于相對偏僻,所以木樓建筑相對較多,但沿街建筑也多為普通磚混樓房,因此也鮮有觀光客和寫生者到訪。吉昌寨是個坐落于一個大山嶺中一片狹長山谷中的小寨,因其地勢狹長凹陷,地勢相對偏僻,又只有進山一條斷頭路,因此,其木樓建筑也保存和保護得較好,建筑大多依山而建,蜿蜒層疊,很有層次感。
2.2.2 訪談結果。第一部分:居民們對少數民族特色民居的態度和社會各界對少數民族風俗的關注與扶持,主要有:
(1)平時是否關注少數民族的特色民居;
(2)對當地的特色民居的態度(建議);
(3)少數民族特色民居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少的原因;
(4)列舉政府、居民或其他社會人士對特色民居采取的措施。
第二部分:分析少數民族特色民居的優缺點,主要有:
(1)關于重建少數民族特色民居的意見;
(2)傳統居民的建筑優點;
(3)傳統居民的建筑缺點;
(4)在保護和開發少數民族特色民居應考慮的重要性因素排序,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當前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生態傳承的發展現狀,從側面也反映了傳統少數民族特色民居設計的缺點及其對人們生活帶來的一些不便的問題。
2.3.1 少數民族的特色民居受關注情況。這個問題主要是從回答者的自身考慮提問,主要是了解人們平時對少數民族民居和風俗習慣的關注情況。根據207份調查卷報告的數據顯示,大部分人平時都是偶爾關注少數民族的特色民居,這與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狀況有關,也表明了少數民族民居文化在當今飛速發展的時代里逐漸被人們忽視;而一小部分人則會經常關注,這也表明了他們對少數民族的文化很感興趣,主動去了解,去關注這些歷史傳承下來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們能意識到少數民族文化在人類文明歷史發展長河中的重要性,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有高度、氣度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度。
2.3.2 在這207份調查問卷中,有8成的人均表示喜歡這些特色風格的木樓,這些建筑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古老建筑,也是侗族民居的一大特色,這里的人們臨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了青山綠水的靈氣,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對于當地人來說,它們具有冬暖夏涼且雨季干爽防潮,夏季通透清涼的特點;而外地人則喜歡它們原生態的古樸、淳美和接地氣,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2.3.3 對當地特色民居的態度。在國人整體生活水平平穩上升、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大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特色民居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像侗族的吊腳木樓,通風防潮,冬暖夏涼,是一種極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承載著侗族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保留下來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2.3.4 對于當地少數民族民居今后的發展態度,持保護性開發建議的人占了絕大多數,而對保護原風貌的建議占了約1/3的人數,認為將特色民居拆掉重建其他建筑的也有個別,有這部分觀點的人主要是少數和都市文化有一定接觸的年青人,他們認為磚混結構的房子更結實、防火和有現代感。有3%的人則對此表示無所謂態度。
而針對少數民族特色民居,絕大多數人認為要保留外觀,內部加固及優化,使用鋼筋混凝土框架外包木料使特色民居更加堅持耐用;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要按照原有的格局重建,也有一小部分人覺得可以參考外國著名建筑并結合中國的特色民居建筑加以改造,使少數民族的民居藝術生態傳承得以更好的發展。
2.3.5 少數民族傳統特色民居在現代文化的影響下日益衰落和減少有以下3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人民崇尚現代化建筑,高級先進的建筑材料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現代建筑。
第二,伴隨著人口和城市的快速增長,房價的上漲,我國加快了城鎮化水平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多的小城鎮日益成為銜接農村和城市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建筑的橋梁,這也導致了建筑用地日益變得緊張,傳統木樓建筑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不高。
第三,少數民族民居建筑太復雜,除屋面蓋瓦之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工序繁瑣,年輕人都不太愿意學習如此繁雜的工藝,導致侗族建筑工匠后繼乏人,加之木樓建筑隔音效果差、容易發生火災。
2.3.6 列舉政府、居民或其他社會人士對特色民居采取的保護措施。在207份調查問卷的結果里,有51%的人認為政府或社會人員對特色民居采取的保護措施是保持原樣,局部修繕破損部分;有38%的人列舉的保護措施為保護性優化開發(盡量保持原有外觀,加固優化內部結構如內部鋼筋混凝土,外部保留原風格木結構);有8%的人則認為政府或有關人員沒有采取保護措施或措施不得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對代表了當地政府方面的三江縣程陽橋景區管委會相關工作人員的訪談調研中,筆者了解到了政府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派設專門人員駐點辦公、由廣西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廣西旅發集團”)為龍頭,對當地民居及主要景點進行一系列科學規劃,穩步開發;設立建設管理資金、獎勵資金,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主要民居建筑按相應標準進行建筑外立面全包或分擔形式進行優化改造。
2.3.7 傳統特色民居的建筑優點。首先,最主要的優點就是給人一種原生態、接地氣的感覺,還有能顯示地域性和文化性。而造撲拙淳美、實用性強、鄰里關系密切融合也是侗族建筑的特點。
2.3.8 傳統特色民居的建筑缺點。最主要是防火效果差,容易引發火災。因為侗族的特色建筑為木樓,并且因這樣的建筑通常依山而建,并且樓距較近,樓道狹窄,一旦發生火災,消防裝備很難到達火點,容易造成連片的民居的大火[1]。
隔音密閉效果差、私密空間的保護較難。相比于水泥磚房,木質建筑結實耐用的程度較弱分別占總數的60%和28%,由此說明了吊腳木樓相比于現代化建筑的缺點還是顯而易見的。
2.3.9 在保護和開發少數民族民居的過程中應考慮的各種重要因素的排序。主要體現在居民對居住環境的舒適性、安全性和文化氛圍等指標方面,這些都會根據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等因素來做出不同的指向,比如經濟緊張的居民,肯定首選受價位因素影響的指標,那么在開發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考慮到經濟因素了;反過來,不缺錢的居民,他肯定更注重環境和舒適性,正所謂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同樣,文化素質高的會更傾向于有文化品味的東西,對于極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考慮到的肯定是文化因素和安全因素。
第一,經過對調查結果和數據的分析,可以發現一個傳統民居生態保護與傳承的總體規律:交通越便利的村寨,其傳統建筑保存越差,越是偏僻的地方,傳統民居生態保存越完好。這個規律表明,交通便利的村寨,人們容易受外來建筑文化的影響,也便于接觸和更好地利用外來建筑文化的種種資源。這種情況看起來是對少數民族侗寨民居的保護與傳承是極為不利的。其實不然,凡事皆有兩面性,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便利的條件,建議政府提供政策利好,鼓勵社會力量,組建相應的教育培訓機構或傳統文化保護基金會,來實施對少數民族民居的保護與傳承。
建議國家或地方政府出臺利好政策,鼓勵社會力量,組建相應的傳統建筑文化保護基金會、某某公益基金或教育培訓機構,邀請有關學界的專家學者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人充當傳統文化的宣傳使者或形象代言人,一方面加強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宣講力度,一方面加強國內優秀外傳統建筑文化示范點與受保護對象的互聯互通,充分利用當下經濟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的便利條件,通過組織受保護地區有一定話語權和影響力的人員到優秀傳統文化示范點參觀考察或與優秀傳統文化示范點進行對接交流活動[2]。讓受保護地區的人們切實認識到傳統的才是先進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該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智慧,是該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復興,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離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文化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繼承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有了這樣的認識,人們才會產生保護自己祖傳建筑風格、民風民俗的內生動力。這種內生動力使人們激發出來的潛力和創造力將是無窮無盡的。這才是我們許多人長久以來想解決而一直沒能很好解決的少數民族民居保護與傳承的金鑰匙。
第二,以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為主導,對于傳統民居的改造或者重建,不能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必須要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有所淘汰,有所發揚。應當首選保護性優化開發,外部保留原風格木結構。大力宣傳少數民族特色民居由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帶著智慧和無窮創意的結晶,要加強傳統民居的實用性,包括加強防火效果,加強密閉隔音效果,還可以與現代化建筑風格的優點結合起來,提高傳統民居建筑的實用性和創新性,改變過去傳統民居與現代化建筑“各自為主”的脫節現象,使優化后的新型傳統風格民居既充滿當地傳統民族建筑風味,又方便、實用、宜居,真正實現傳統少數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生態的可持續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