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腮軍
(上饒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江西上饒 334001)
《心理測量學》是心理學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屬于研究方法類的課程。縱觀近十年的國內外《心理測量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課程定位研究;課程理念研究;課程特色研究;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教學內容的改革等5個方面的研究。我校2003年設立心理學專業,課程安排在第四學期,一直由我一人承擔教學工作。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已使傳統的《心理測量學》的教學弊病凸顯無疑,尤其表現在教學模式方面:陳舊與落后,而這就亟待我們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革。本文著重介紹了我在2016-2018年期間對心理測量學課程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課程體系設計關系到教學改革成效的高低。首先確定課程目標,心理測量學主要培養學生四個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心理測量的基本理論知識,如信度與效度理論等;二是掌握人格評估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包括結構性測量與投射測驗的理論與過程;三是學會使用艾森克人格量表、瑞文標準推理測量以及大五人格理論(簡本)的測量技術以及基于測量的人格評價;四是提高大學生對自身人格特征優勢與不足的認知與理解,并且能夠針對性地提高優化自己人格特征的方式或方法;其次是教材的選用問題,經過綜合對比分析,最終選用戴海崎、張峰等主編的《心理與教育測量》(第三版,暨南大學出版社)作為學生學習的教材;第三課程體系的構建,心理測量學不僅僅是簡單的教材中所體現的教學內容,而是要把相關的知識結構融為一體,如普通心理學、心理統計學、心理統計軟件(SPSS)、心理學研究方法、實驗心理學等學科知識體系,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心理測量學知識體系;第四重新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培養方案中規定心理測量學總學時51,其中講授34學時,實踐17學時,比例為2:1,實驗教學時數比例過大,實際教學過程中無法完成,根據具體情況總學時調整為54,比例調整為5:1,即講授45學時,實踐教學9學時。
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整個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石。以戴海琦等《心理與教育測量》教材為基礎,整合金瑜的《心理測量》、鄭日昌的《心理測量學》和《現代心理測量學》(John Rust & Susan Golombok著,李曉,繆晶晶,王登峰譯)國內外三大教材的各自特點和優勢,以《心理科學進展》、《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和《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等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編寫全新的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教學內容理論部分重點:經典測驗理論、測量信度、效度、難度、區分度、測驗等值等內容,實驗內容重點:智力測驗、人格測驗等。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需求編寫《心理測量學》習題集,豐富學生課外學習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傳統教學重在教師主動傳授,學生被動接受,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只掌握片段知識,知識的運用能力欠缺,出現“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現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完善,現代化教學工具在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大大提升了教學效率。教學手段改革就是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學校提供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和設備,在備課時先做好PPT,簡明扼要地呈現教學必要的知識與圖片資料,最大限度的減少板書時間,加大課堂教學講授的信息量。利用心理學教研室省級教學團隊網站,把PPT、教學大綱、教案、練習題等內容都放到了網站上,這些內容都可以下載,這樣學生就可以不必為了記筆記而耽擱專心聽講的時間,從而保證他們上課的學習效率。
由于心理測量學專業術語極為抽象,測驗理論很難理解,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練習很難讓學生掌握課程的精髓,也難以進行應用[1]。這就需要通過心理實驗課來幫助學生對深奧的專業術語進行理解。實驗教學改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利用心理學實驗室心理測評系統,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瑞文推理測驗、16PF、MMPI等人格測驗掌握心理測驗過程并理解測驗的信度和效度;二是要求每一個學生根據心理學基本理論編制一個心理測驗問卷,掌握心理測驗編制技術。
心理測量學以往的成績評定主要依據期末考試成績確定,這種評定方法只注重考試結果,不重視學習過程,導致學生知識掌握不牢固。2017年本課程采用以知識、技能與能力形成為目標的過程導向評價,重考試結果,更重學習過程。主要體現在:第一建立完善的考評體系,降低期末考試成績比重。我校教務處統一規定學生最終成績的確定有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平時占30%,期末占70%。改革之后的成績由三部分構成:平時成績(作業、實驗設計、課堂提問、考勤等)占30%,期中測驗占20%,期末考試占50%。第二建立科學反饋體系,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每次作業和實驗之后,我們都給予學生全面的反饋和個別指導,使他們了解到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
本次課程改革在2016級、2017級心理學專業進行,2018年7月結束。評價有兩部分組成,一是校教務處統一組織的學生對課程和教師的官方評價結果,每學期末在考試之前由教務處組織對任課教師進行的滿意度和“我最喜歡的教師”調查,教學效果好,深受學生的好評;二是編制課程教學改革效果問卷調查表,在課程結束之后教學問卷調查,收回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總體而言教學改革效果顯著,學校教務處的評價結果中:結果顯示2016-2017學年度心理測量學滿意度為96%,2017-2018學年度心理測量學滿意度為100%;課程教學改革效果問卷調查表明學生對課堂教學模式滿意程度:非常滿意有16人,占53.3%;基本滿意10人,占33.3%;一般4人,占13.3%;不滿意0人,占0%。
課程教學改革效果問卷調查表明通過教學改革學生對課程學習興趣不斷增強。“老師的授課內容是否能經常引起你的興趣”:經常引人入勝,津津有味13人,占43.33%;引發我對某一學科的愛好10人,占33.33%;偶爾吸引我7人,占23.33%;刻板單一,索然無味0人,占0%。“你認為老師的教學目標能夠引起你主動學習的愿望嗎”:適合我的學習需要,多數能引起我學習的愿望20人,占66.67%,偶爾讓我感到很期待接下來的學習8人,占26.67%,不能吸引我繼續學習下去2人,占6.67%。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更加需要多元化課堂教學模式,而不是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會對你的學習產生影響嗎”:不會,和單一的教學模式效果一樣2人,占6.67%;會讓我更有興趣從而產生很好的效果28人,占93.33%;會讓我反而不能找到學習重點,產生負面效果0人,占0%。
總體上來說,我們的課程改革是成功的、有效的。但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一些學生抱怨“老師的呈現方式不吸引注意力”,“知識量太多,來不及思考”,“知識太泛,重要性不明顯”等,也有一些學生抱怨“課程體系不夠完善”,“教學內容深度不夠”,“教學手段比較單一”等。但由于課時限制,許多教學改革不能全部完成,這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完善。
心理測量學課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基礎理論課,兩年的課程改革實踐為心理測量學課程以及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積累了豐富的直接經驗。我們相信,本次教學改革實踐將有利于心理學整個教學體系的改革,有利于心理學科的長遠與持久發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