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威
(桂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科技創新是指科學和技術兩個方面的知識創造和技術開發,具體包括自然科學創新、社會科學創新和思維科學的創新。高校科技創新是指以高校中從事知識創造、技術研發工作的相關人員為主體,利用及整合校內外相關機構的資源與功能,以基礎科學、技術科學的知識創造以及相關的技術開發為目標的一種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
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過程,是對外界輸入的信息不斷加工制作的過程”,簡言之,是人腦對外部刺激的反應。高校科技創新意識是指高校相關科技活動主體對高校科技創新活動和過程的主觀映像,是對高校科技創新活動和過程、對高校科技創新政策、對高校科技創新成果的反映過程,同時也是對社會中不斷提出的科技創新需求和高校科技創新政策的刺激進行不斷的加工并做出反應的過程。高校科技創新意識,和人普通的意識一樣,都是由各種反映形式共同組成的完整體系,它包括對高校科技創新過程和預期結果的感覺、知覺、表象等感性認識和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認識。
在上述對高校科技創新意識概念界定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發現高校科技創新意識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高校科技創新意識具有集體性,是高校科技創新主體的集體意識。在目前,各高校都采取措施積極調動相關主體進行科技創新的意識,這些科技創新主體包括專職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教學工作者、相關管理人員,有的學校甚至讓所有的教學人員、管理人員都參與到科技創新中來。因此,具體而言,高校科技創新意識就是高校科學技術研究人員、教學人員、管理人員的科技創新意識。但是各個主體在科技創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如管理人員可能更多的是為創新者提供輔助性的服務,科研人員則是創新的核心主體,因此,不同的科技創新主體的科技創新意識強度是不同的。
第二,高校科技創新意識發生領域具有社會性,是相關主體圍繞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中的知識創造和技術開發而產生的意識。這些意識的產生既可能是在高校內,也可能是在高校之外的生活之中;既可以是社會科學領域,也可以是自然科學領域。
第三,高校科技創新意識是相關主體圍繞科技創新所形成的一個完整的反映體系,這個體系包括了高校科技創新主體對科技創新需求、科技創新政策、科技創新活動、科技創新結果等環節的感覺、知覺、表象以及概念、判斷、推理等方面的認識。
第四,高校科技創新意識具有很強的目的性。目的性是指相關高校科技創新主體的對科技創新的認知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帶有很強的主觀傾向和主觀要求,即相關主體對科技創新的認知的目的在于滿足社會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實現知識創造和技術開發,進而滿足社會和創新者個體的某種需要。
第五,高校科技創新意識具有計劃性。計劃性是指相關高校科技創新主體圍繞知識創造和技術開發的目的所形成的一系列藍圖、活動方式、活動步驟等方面的認識和想法。
第六,高校科技創新意識具有能動創造性。能動創造性是指高校科技創新主體圍繞科技創新所形成的認識不僅僅是反映對科技創新需求、科技創新政策、科技創新活動、科技創新結果等環節的感覺、知覺和表象,還會在此基礎上形成對于科技創新活動過程和結果的概念、判斷和推理,進而指導自己做出或不做出一定的科技創新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做出科技創新行為、怎么做出科技創新行為。
第七,高校科技創新意識具有物質關聯性。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高校科技創新意識也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表現之一在于目前各高校科技創新主體的科技創新意識受制于各高校及社會上目前所具有的物質基礎,包括高校內部的實驗室建設水平、圖書資料保有量以及社會上相關領域的實踐程度、實踐需求等。表現之二在于高校及社會對于高校內科技創新主體的物質刺激,即高校對于高校科技創新所實施的各項政策,包括科技創新項目申報政策、過程管理政策、結果認定政策、科技創新主體的物質獎勵政策等等。這些政策都會作用于高校科技創新主體的大腦,形成科技創新意識。
明確高校科技創新意識的特征,可以讓高校科技創新工作者和管理者有效地激發、管理好科技創新意識,使科技創新意識由潛意識走向顯意識,加強科技創新。
在新時期,正確認識高校科技創新主體的創新意識,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高校科技創新意識是高校科技創新的關鍵因素。幾乎人所有的行為都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馬克思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這說明人和動物的重要區別在于人的行為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而且人的意識指導、支配著人的行為。因此,人的科技創新意識指導和支配著人的科技創新行為,有什么樣的科技創新意識,就有什么樣的科技創新行為。高校科技創新意識通過感知到社會中的科學問題、覺察到社會中各種問題的表象,進而指引著科技創新活動主體進行科技創新的方向,同時科技創新意識通過初步的判斷、推理等理性思維,引導著科技創新主體在創新過程中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途徑等。
第二,科技創新意識的強度直接關系到高校創新活動的成敗,而創新活動的成敗又關系到國家的繁榮昌盛。科技創新意識的強度會導致相關主體投入到科技創新活動的力度:強度高,則力度大,創新易于實現;強度低,則力度弱,創新難于實現。高度的創新意識傾向于實現科技創新的目標。與此同時,現代國家之間的競爭已經轉向到科技方面的競爭,而科技方面的競爭則集中于科技創新方面的競爭。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有沒有創新能力,能不能進行創新,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和科技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歷史上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再次強調,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國要想在當今的世界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祖國的繁榮昌盛、興旺發達,就需要我國有高度的科技創新意識,而高校作為科技人才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其科技創新意識對我國的科技創新、國家昌盛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高校的科技創新意識是高校科技創新的關鍵,其強度直接關系到高校科技創新活動的成敗,更關系到地方經濟的發展。各地高校科技創新意識的強度則直接關系到各地高校科技創新的成敗,進而關系到各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乃至于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廈門大學謝作栩教授所言:“無論是新中國50年來的高等教育發展進程,或是西方主要發達國 高等教育百年發展史,均表明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波動基本是與經濟波動相一致的,反周期的行為極少出現。”同時,相關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地方高校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表現為“地方高校不僅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相應的人才,帶動教育消費,拉動社會投入,而且其科研成果的轉化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創新動力”,特別是地方高校的科技創新將會對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地方高校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推動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