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耕
(東北烈士紀念館,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共產黨號召廣大民眾團結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者。1932年夏,由東北各階層人士和愛國官兵、綠林豪杰等組織起抗日義勇軍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激戰,但受制于客觀條件和自身存在的弱點,不到兩年時間義勇軍大都潰散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驅逐日本侵略者,中共滿洲省委在中央的指示下創建了自己的武裝力量,組成了民眾抗日武裝,并團結義勇軍,爭取救國軍和義勇軍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后來發展成為抗日聯軍。后又在地方農村組織游擊隊,并深入敵人統治力量較為薄弱的地方開展游擊戰爭。后來在不斷努力下,又先后建立了十幾支反日游擊隊及反日同盟軍,這為東北抗日聯軍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33年,在各地游擊隊的基礎上,相繼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并逐步發展形成為反日武裝統一戰線。1936年改組軍隊建制為東北抗日聯軍,當時東北抗日聯軍為第一至第七軍,至1937年東北抗日聯軍擴編為11個軍,積極配合全國抗戰。
東北抗聯在發展過程中條件異常艱苦,環境極端惡劣,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東北抗聯也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各級黨組織成為東北抗聯的堅強領導核心。1935年,中共中央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1936年滿洲省委撤消后,東北地區成立了南滿、吉東和北滿三個省委,在三個省委的組織和領導下,東北抗聯三個路軍正式成立,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將軍,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將軍。當年就是東北抗聯的三個路軍在白山黑水間浴血奮戰,直至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在抗日聯軍發展過程中,關內紅軍長征以后,抗聯就失去了與中央的聯系,后在日軍嚴密封鎖下處境極端艱苦,與黨中央完全隔絕,但抗聯始終都保持著高度的愛國熱情,并積極尋找組織,通過各種渠道接受黨的領導,即使經歷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但一直堅持戰斗。
日本侵華計劃以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啟動,在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政策下,東北三省很快淪陷。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東北后,對東北實施鐵血統治,因此遭到東北各階層人民的英勇抗擊。東北各階段人民自發組織起來痛擊日本侵略者。以東北軍第七旅在“不抵抗”命令壓制下的自衛還擊及盤錦大地上抗日勇士的襲擊站,揭開了東北人民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序幕。隨后江橋抗戰和哈爾濱保衛戰都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沉重的打擊。1931年10月王顯廷在錦州成立第一支正式的義勇軍開始,短時間內,東北義勇軍不斷成立,由于抗日義勇軍具有較強的自發性,在抗日過程中缺乏統一的領導和組織性,而且當時國民黨政府也不斷對其抗日進行阻撓和壓制,因此到1932年末,東北義勇軍多數都瓦解失敗。
在東北抗戰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931至1932年期間,遵循中共中央的指示,先后將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童長榮、馮仲云等同志派遣到當時的南滿、東滿、吉東和北滿等地,并在這些人帶領下開辟出新的抗日游擊區,建立起抗日武裝,又以此為基礎組成東北人民革命軍,1936年,改稱為東北抗日聯軍。抗日聯軍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斗爭,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當時國內形勢自九一八事變到全國抗戰爆發前發生了急劇變化,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東北并開始染指華北,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華民族也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種情況下,國民黨政府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倒行逆施。東北抗聯不畏艱險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斗爭,不僅為全國人民樹立了榜樣,同時東北抗聯的英雄們也為中華民族鑄就了堅不可摧的脊梁,激勵著中華兒女積極投入到反對外來侵略及救亡圖存的斗爭中來,為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的到來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東北抗聯建立了東北抗日統一戰線,其作為東北抗戰的重要內容,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經驗。由于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各階層人民奮起抵抗,在東北,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階級關系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為了能夠更好的領導東北抗日斗爭,東北黨組織開始團結一切抗日力量,聯合東北各地的抗日武裝,在東北建立起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并在1936年初,將東北各地抗日武裝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日聯軍的建立,標志著東北抗日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東北抗日統一戰線以東北抗日聯軍作為主體,其為全國范圍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并為其提供了一定的經驗。
在以東北抗聯部分為主體的東北抗戰中,其消滅和牽制了大量的日軍,并在軍事方面對國內其他戰場的抗戰起到了有力的支持。日本對東北的侵占,只是想將東北作為占領中國的一塊踏板及后方基地,但在東北抗聯英雄們英勇抗擊下,有效的對日軍進行了牽制,在敵人后方基地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斗爭,雖然日軍不斷向東北增派兵力,但由于東北人民堅持抗戰,將大量日軍牽制在東北,減輕了關內各個抗日戰場軍事上的壓力,打亂了日軍侵華戰爭的計劃。而且東北抗戰堅持到了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最后一刻,其對抗日戰爭最后勝利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日本占領東北后即制訂了對蘇作戰計劃,并修建了許多軍事要塞,意圖通過侵占蘇聯遠東領土,以此來作為日本統治整個亞洲的主要條件。而且為了能夠奪取蘇聯遠東領土,日本政府在滿洲開始建設兵工廠、軍火庫、機場、戰略交通線等,雖然日本對進攻蘇聯做了充分的準備,但由于在東北被東北抗聯所牽制,因此直至二戰爆發,日本也沒有抽出足夠的兵力對蘇聯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而且在二戰爆發后,由于東北抗聯將大量日軍牽制在東北,日本無法與德、意夾擊蘇聯。而且從1939年開始,東北抗聯展開了大規模的游擊戰爭,日本侵略軍只得抽調重兵來討伐抗日聯軍,日本關東軍由1934年的30萬人,至1941年已經增加到百萬余人,對抗聯各個路軍進行了重點討伐,導致抗聯部隊受到重要損失。由于二戰時德軍包圍莫斯科,蘇聯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如果沒有東北抗聯對日軍的牽制,日軍一旦投入到蘇聯東部戰場,蘇聯則會處于兩面作戰的困難境地,后果無法想象。由此可以看出,東北抗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由于東北地區沒有受到大革命的洗禮,而且在奉系軍閥高壓統治下,黨組織基礎十分薄弱。“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日本帝國主義對于東北實施奴化教育,黨在東北地區的工作環境十分惡劣,在這種情況下開展東北抗戰,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孤撛邳h領導下在敵人后方開展革命工作,不僅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干,而且也使黨在東北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激發起了東北人民愛國的熱情。而且在抗戰后期,在黨組織領導下,抗日聯軍開展反攻,迅速占據了東北幾十個城鎮,并建立起基層黨組織,建立地方政權,將日偽殘余和反動武裝進行清除,更好的履行了保護人民和打擊敵人的使命,為大軍挺進東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直至1945年10月20日,完成了組織關系的移交,東北抗聯的歷史使命得以光榮完成。后以東北抗聯為基礎組建起來的人民自衛軍與挺進東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并肩作戰,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東北抗聯是在最惡劣、最殘酷的條件和環境下進行的最艱苦的戰爭,當時日本關東軍不僅裝備精良,而且數量占有絕對優勢,國民黨政府在東北抗戰初期還實行不抵抗政策,并對東北抗戰百般壓制。再加之東北冬季漫長寒冷,在日軍瘋狂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下,抗聯戰士冒著零下40多度的嚴寒,在穿不上棉衣、棉鞋,沒有糧食的情況下,在冰天雪地中同敵人進行了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戰爭的殘酷性和艱巨性超過任何中外戰爭。雖然東北抗戰極端艱苦,但抗日聯軍不怕困苦、不怕犧牲,高舉抗日救國大旗與敵人血戰到底,許多英雄都堅持戰斗到最后一刻,流尺最后一滴血,東北抗聯戰士以其不屈的民族脊梁使中國人民免遭滅亡。
東北抗戰歷時14年之久,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東北抗聯斗爭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最為艱苦卓絕和英勇悲壯的戰爭之一,彭真曾經指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艱苦的三件事,一、二萬五千里長征二、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三、東北抗聯的十四年苦斗。東北抗聯英雄們用鮮血鑄就了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不怕犧牲、艱苦奮斗、英勇戰斗的東北抗聯精神,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東北抗聯精神在改革與發展的今天,必將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動東北振興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抗聯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中國人民奮發圖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