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亮
摘要:在自媒體、新媒體及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移動互聯時代,強調新聞語態微觀化等技術性、基礎性問題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其必要性甚至比以往傳統媒體稱王的時代更為迫切。實現新聞語態的微觀化表達,突破方向主要有注重體現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平等互動、分享融合的意識,注重傳播的形象化與有效性,以受眾視角轉換傳播理念,用具體、細節的表達方式取代抽象、概括描述的不確定性等四個方面。
關鍵詞:移動互聯 新聞語態 微觀化
新聞語態就是新聞媒體與受眾說話的口氣、敘述方式,體現新聞媒體及其從業者的敘事態度和語言風格。中國當代新聞語態經歷了從居高臨下、保持距離、體現“官本意識”,到面對面交流、平等轉述、體現“人本意識”,再到如今媒體融合、互動傳播、體現“民在意識”等階段。新聞語態的轉變決定了媒體必須在角色變化中認清自身定位,并采取相應措施,以有效鞏固自身存在的職業價值。筆者認為,在當今這個自媒體、新媒體及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移動互聯時代,盡管機器人寫稿、無人機采集、虛擬現實等融合傳播技術對傳統媒體形成了震撼性的沖擊,但對于媒體人尤其是傳統媒體人而言,強調新聞語態微觀化這樣的技術性、基礎性問題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其必要性甚至比以往傳統媒體稱王的時代更為迫切。
移動互聯時代,強調新聞語態微觀化表達的價值所在
一、體現新聞職業的存在價值、捍衛主流媒體職業尊嚴的需要。在普通網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及其他各類自媒體平臺、各種傳播路徑實現即時信息傳播及互動,“人人都是記者”成為共識之時,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媒體狂歡時代已然來臨——“一切的價值都將被顛覆,一切的傳統都將被置疑,一切的意義都將被放逐,一切的內容都將被消解。當被林林總總的信息弄得神經麻木之際,最終能感知的只有媒介自身了。”
新聞職業價值和新聞人職業尊嚴正在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場無法回避、沒有退路、關乎生死存亡的戰斗中,經過專業系統訓練的新聞工作者只有體現出深度表達的專業性和信息真偽的判斷力,才能證明職業存在的必要性與獨特價值。而新聞語態的微觀化表達正是新聞從業人員區別于普通網民、實現有效傳播的專業化手段。
同時,在信息碎片化交織充斥的移動互聯時代,新聞的門檻雖然在降低,但絕不是沒有門檻的雜貨鋪。專業的事還是要由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新聞人只有通過新聞語態微觀化表達等有效手段,夯實作為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才能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使新媒體、自媒體等諸多媒介手段所營造的喧囂浮躁氛圍歸于理性,從而確保自身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是在實操層面積極應對媒體競爭的有效手段。在移動互聯時代,媒介融合、技術創新等應對媒體競爭的種種戰略部署和舉措,畢竟是媒體高層決策者研究的大事。就一線新聞工作者而言,應對媒體競爭最現實有效的途徑還是結合自身崗位特點,立足工作需要,研究如何解決微觀具體的問題。而新聞語態的改變是基層新聞工作者在實際操作層面,能夠通過自身理念的變革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得以實現的。通過新聞語態的微觀化表達,營造媒體與受眾之間友好平等的互動界面,從而捍衛和擴大媒體自身影響力,實現媒體傳播目的,這就是基層新聞工作者對于應對媒體競爭所做的力所能及的貢獻。
新聞語態微觀化表達主要突破方向
一、注重體現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平等互動、分享融合的意識,這也是互聯網思維的體現。ZDnet至頂網總編輯高飛認為,所有的媒體形式都應該是一種“近媒體”,誰能夠離受眾更近,能夠更解決受眾的問題,誰才能在媒體的傳播之戰中獲得勝利。一份關于互聯網搜索引擎的調查表明,就文章推送而言,傳統的敘述體行文方式正逐漸被互動性更強的“聊天體”所取代。移動互聯時代,面對媒體提供給受眾的海量信息,用戶的注意都是具有選擇性的。如何用平等互動、分享融合的心態去塑造媒體形象,爭奪用戶有限的注意力,無疑是媒體人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只有深刻體會并秉承新媒體發展所呈現的這種特征化要求,才能在包括語態表達在內的手段、方法上進行創新突破。
二、避免說教化的語言風格,注重傳播的形象化與有效性。有調查顯示,對于媒體(尤其是新媒體)受眾而言,能看視頻不看圖片、能看圖片不看文字。這一現象體現了受眾對于媒體傳播具有興趣短暫化、訊息直觀化等要求。對此,媒體人必須思考有效應對的手段和技巧。比如,在遣詞造句方面,將專業術語翻譯成受眾容易理解的通俗語言。在表述進程性的新聞事件時,盡可能使用有張力的行為動詞展示過程。在句式選擇上避免使用成分復雜的語句,多用直觀明確、具有親和力的簡單句。在信息表達比較充分的前提下,注重句式、語氣的合理搭配,能夠使受眾沒有“燒腦”的疲憊感,在相對輕松的語境中獲取有用資訊。
三、換位思考,以受眾視角轉換傳播理念,審視傳播效果。本著有情、有趣、有益等正能量的傳播價值理念,用扣人心弦的報道去觸動受眾情感或者為其提供有效資訊。例如,可以結合媒體自身優勢和特點,利用標題、引語、事實、視覺和形象化語言等多種形式和媒體手段,在吸引受眾關注的基礎上,找出矛盾沖突所在,引發情感共鳴,使受眾盡快進入感同身受的情境,喚醒受眾喜怒哀樂的情緒或者使受眾獲得更多與自身密切相關的信息關注點。秉承這種傳播理念,媒體人能寫出人們在乎、愛讀、愛看的報道,還會吸引那些游離的受眾群體。同時,是否具備這種能力也是專業媒體人與網民、草根記者的一項重要區別。
四、用具體、細節的表達方式取代抽象、概括描述的不確定性。抽象概括描述固然能夠給受眾想象的空間,卻無法滿足受眾對信息的渴求,也不具備吸引受眾的興趣載體。同樣是報道一起謀殺案,一種表述方式是某時某地、某人被殺、警方初步判斷。另一種表述方式則是詳細描述受害者被槍殺時衣著、現場警力布置情況、圍觀群眾驚詫表情及周遭時空環境。對受眾而言,顯然第二種形象化、細節化表述將更具吸引力。同理,對于一條大狗的描述,用“一只名叫小強的50公斤的阿拉斯加犬”這種表達方式肯定是更具專業價值的。因為這種表述滿足了受眾對于細節的疑問、對好奇心的探究以及對個人推理的要素需求。記者需要通過滿足受眾對于上述細節的需求,使其產生持續關注的興趣。通過感性到場,實現理性到場。
整個人類傳播的歷史,是新興媒介疊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的復線過程。主流媒體必須在明確自身定位和價值的高處著眼,從優化新聞語態這樣的微觀具體問題入手,腳踏實地,創新求實,才能在這場媒體競爭中繼續發出屬于自己的、強有力的權威聲音。
(作者單位:大連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