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Brooks
現在,有人認為,技術行業就像煙草業:大公司靠兜售一種有害的惡習,賺取了幾十億美元。也有人認為,技術行業就像全美橄欖球聯賽——數百萬人喜愛這項運動,但是每個人也很清楚,每場比賽結束都會留下滿地瘡痍。
技術從業者當然不希望走下坡路,這些人的本意還是希望讓世界更加美好。他們能否采取必要的舉措,避免自己的公司成為社會的毒瘤,這種觀察是很有趣的。
對大型技術公司主要有三大批評。
首先是它正在毀掉年輕人。社交媒體旨在讓人不再寂寞,但實際上卻增加了人們的孤獨感,以及強烈的被社會排斥的意識。
正如珍·溫格在書和文章中寫道,自智能手機普及以來,年輕人與朋友的外出次數不斷減少,約會的頻率也越來越少,也不太愿意工作。
每周花10個小時以上在社交媒體上的八年級學生,認為自己不快樂的比例,要比所花時間較少的學生高出56%。女孩子,特別是墜入情網的,出現抑郁癥狀的比例增加了50%。
對技術行業的第二個批評是,技術公司為了牟利而故意制造網癮。技術公司知道什么能讓大腦中的多巴胺增加,利用“劫持技術”包裝產品,誘惑我們并造成一種“強迫循環”。
snapchat上有個streak功能,會給予每天互相拍照的朋友獎勵,從而讓人們更加上癮。多數社交媒體網站都設有不定時的獎勵;你會忍不住一直查看自己的設備,因為你永遠不知道Facebook上的互動什么時候會突然蹦出來。

第三個批評是,蘋果、亞馬遜、Google和Facebook等公司都近乎壟斷企業,它們利用自己的市場支配力侵入用戶的隱私,并且不公平地對待內容創作者和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
很明顯,技術行業的聰明做法是走到前臺,消除自己的負面影響。許多和Google前員工特里斯坦·哈里斯一樣的活躍分子,正在試圖將技術世界引向正確的方向。他們甚至從技術上給予了一些積極的反饋。我使用一個名為Moment的應用程序,來跟蹤和控制手機的使用情況。
當技術公司的高管們認清了問題的關鍵,就會帶來重大的突破:他們的技術對于需要淺層意識來完成的任務和產生的樂趣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他們常常會排除并毀掉人類發展所需的深層意識。
網絡是人類互相接近的地方,但不是親密的場所。網絡是一個獲取信息的地方,但不是反思的場所。它給了你關于某個人或某種情況的第一個刻板印象,但是很難為第3次、第15次或第43次思考留下時間和空間。
網絡是一個探索的地方,但是并不促進凝聚力。它能讓你失去對注意力的把控,把你的注意力分散到一系列更廣泛的事物上。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時,由于是全心全意地關注,所以我們是最幸福的。
如果技術沒有給我們提供所謂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只是把自己當作提供效率的設備,它的創新可以節省我們花在低端任務上的時間,這樣我們就可以離開網絡,去體驗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如果技術是這樣的定位,將是一種令人驚嘆的現實主義和謙卑的展現,尤其后者,才是現在最根本和最具顛覆性的技術。